“熊猫”名字的由来

作者: 顾建平

熊猫名字的由来,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

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德在中国四川省宝兴县的邓池沟天主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他采集到了这种动物的标本,其毛色有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

戴维德将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被认定为一个新物种,并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思是似猫足兽的熊,中文就译名为“猫熊”。

当时用通行的拉丁文定了学名后,由于古人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到左,于是在20世纪40年代,重庆北碚首次展出熊猫标本时,说明牌上也是从右到左注上的“猫熊”拉丁文学名。但当时的观众已习惯从左到右的读法,误读为“熊猫”。以讹传讹之下,流传至今,“熊猫”就成为这种可爱动物的名字。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如《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猫”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熟知,成了代表这种珍稀动物的特定称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