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交错线

作者: 方峥

1

名为《啁啾》的书讲述的是一只离群的蝴蝶翻山越岭寻找世上最美的花朵,最后因飓风而香消玉殒的故事。作者巧妙地运用大量暗喻,赋予文字深度的同时,必然导致故事晦涩难懂。果不其然,此书问世后,就犹如石子落入大海,反响平平。

某年的秋天,少年穿过凋敝的林荫大道,在一个破旧而熟悉的候车站坐毕。少年为造访此地找的理由是:安静,适合读书。大概他真这么想,所以揣了本翻烂了的《啁啾》。该书自上月翻出后就未曾离身,迄今已忘记当初购入的理由。也许是自己也曾如书中蝴蝶般总是踽踽独行,因而产生共鸣才买的吧。他左翻右翻好一会儿,始终读不进。既不是为读书,又何必带着它在这寒风中自讨不快呢?他想,莫不是这个地方本身就独具某种吸引力?并且不止今天,一年前,三年前,甚至更早,都毫无缘由吸引着他。

少年叩击书的封面,陷入沉思。

2

少女曾是舞蹈爱好者,后因伤退役。而少年与少女正是在这个候车站相遇的,虽为陌生人,却聊得很投机。少女很爱笑,指尖贴合唇瓣,看起来既优雅又赏心悦目。他们什么都谈,不过他们之所以能一开始就聊得开,得多亏了《啁啾》。这本书本来就没什么人买,能看懂的更是寥寥无几。如此说来,这场邂逅真是难得。

少女经常对少年说:“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迷上它,是因为只有不幸之人看得懂它。”这无疑是对的。于是,他们相约在未来的某日一定要一起“看不懂”它。

少年和少女时常就蝴蝶的不幸展开探讨。

原文结尾:蝴蝶的躯体是如此娇嫩。眼见卷起蔽日沙尘却无力逃脱,任由吸力撕扯自己的灵魂,一点点拖向哀号四溢的深渊。临当儿,它释然了,接受了即将到来的命运。它接受命运,而不是向命运屈服。如果花朵还在,它必然要抗争到底的,可是在花朵消失的那一刹那,却蓦然醒觉此生无意义矣!遂欣然赴死。

蝴蝶与花儿的意象因人而异。在少女看来失去花儿的蝴蝶犹如鱼离开水、鸟折断翼,是万物痛苦的根源。而少年眼里的蝴蝶更像是个离群索居的老人,某天因为肺栓塞发作窒息死去。不过比起死亡,老人更害怕死亡前的孤独。他们交换彼此的看法后,感到心意相通。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嚼甘油子。”少女打趣道。“有人觉得甜,有人觉得苦。”少年没吃过甘油子,索性换了个臭豆腐的比喻,惹得少女扑哧一笑。望着少女的笑颜,少年想,这不正是我期待的吗?不过这次。少年却洞察到少女笑容之中明显蕴藏的苦意。少年暗自发誓,无论如何都要把她心中的痛苦消除,就请她去临海游乐场玩。在那里,他们一起看电影,登摩天轮,坐过山车,度过怦然心动的十天。

3

黄昏时分,少年少女赤脚并行沙滩之上。走着走着,突然停下脚步,脸上缀满汗滴。少年明白她已经走不了了,于是跑过去背起她,沿着海岸继续往前走。

在少年的背上,少女一边温柔地替他理顺被海风吹乱的头发,一边说:“谢谢你,可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呢?我们明明只是陌生人。”

“因为我们心意相通啊。”少年脱口说道。

“只是这样吗?”少女轻笑了下,声音犹如清脆的铃音。

“还因为……你很温柔。”

是啊,因为少女很温柔,像这样温柔待少年的,独她一人。可是,大概也不止于此吧,不过因为他们心意相通,也无特意表白那份情愫的必要。

来到旅馆,少年给少女点了份奶茶,自己点了份苦丁茶。不是为省钱,而是苦丁茶本身很对少年的胃口。之所以对胃口,少年想是因为他本身就和苦丁茶一样不讨喜。

“我也换换吧。”少女把奶茶推回去。

“难喝得很。”少年提醒道,但没有阻止,他明白阻止她只能令她生气。

“轮到我分享你的孤独了。”

少女说着啜了口端来的苦丁茶,不禁泪流满面。

“好苦,真苦。不过这样一来,我们的心意一定黏合得更加牢固了。”

对啊,少女分享了少年的孤独,而少年分担了少女的痛苦,他们现在是世界上最契合的、最心心相印的陌生人,理应也是最幸福的人。

4

次日清晨,少年发现少女独自坐在沙滩上。他走上前,循着少女的视线看去——海天相接处,一字排开的海鸥迎着朝阳振翅翱翔,下方是如生命般澎湃的浪花。少女突然哭起来。她一定是联想到梦想的破灭才这么伤心,少年便以此为突破点安抚她。谁知,少女带着泪花对少年倾诉:“不是啊,我是为我们依然不幸而伤心。这本书……”

原来少女手里捏着一本《啁啾》。

“我一直说这本书是只有不幸之人才读得懂。所以,你知道吗?我依然是不幸的,甚至越来越不幸。”

这怎么可能!少年再也抑制不住拥抱少女的冲动,然后告诉她:“那就不要看了,扔掉这本烂书吧,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可当少年真的把手掌伸向少女时,她却避开了。

“不可能。”少女喃喃道,“只要我们还是被它吸引,那么现在的幸福就只不过是浮光掠影,迟早有一天会被现实的残酷如飓风一样吞噬的。所以现在不行,求求你,直到我看不懂这本书的时候,到那时若你还没忘记我,就在相遇的车站重逢吧。”

说着,少女离开了。

5

少年停止叩击《啁啾》的封面,他感觉自己做了场无比哀伤的梦。少年迟疑了一秒,拾起一粒石子在树身上那密密麻麻的X字下面横拉一道,他觉得自己既奇怪又荒唐,对着树身左看右看,摇摇头离开了。

五年前的这个车站,确有一个痛苦的少女拨动了一个孤独少年的心弦。他们是《啁啾》为数不多的读者,因而产生共鸣。少年在沙滩上向少女表白,被她拒绝了。于是,他们相约,一旦获得幸福,就在老地点重逢。少年没等获得幸福,就日日来此等候,每一次都会在车站后的树上画一道,一晃过去一年。在这一年里,少年不断成长,交到了朋友,变得越来越幸福。从此,社交占据了他大多数时间,于是降低了去车站的频率,直至忘记了那个地方,忘却了那个少女。

理所当然,少年不再和少女心意相通,因为孤独是种极易填充的东西。某天,他清仓的时候发现了那本《啁啾》,尘封的回忆被唤醒。不过,此时的记忆已经模糊到让他以为这只是一场梦。

那个少女从未忘记少年,但她的痛苦相较他的孤独,绝非轻易能消除的。她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毁掉好不容易得到幸福的少年,就一直躲着他。直等到他离开车站,才跑过去在少年画的那个“一”字上斜拉一道,日日如此。

时光荏苒,少年长成了青年,《啁啾》唤起的习惯驱使他来到车站。当他再次在树身上横拉一道时,已不再为那每次都会多出来的一道斜痕感到安心后,少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是一抹含泪的微笑。她知道,这将是最后一次,结束后,少年脑海中有关她的记忆将彻底抹除,从此幸福一生。她为什么这么笃定呢?很简单,因为少女自始至终与他心意相通。

夕阳来临,少女驱着轮椅来到熟悉的站牌下,毅然在那最后的横迹上划拉最后的斜迹。她为自己被忘却而痛苦,却因少年的幸福而幸福。

(作者系黄河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21级学生)

上一篇: 纪念一朵枯萎的玫瑰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