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更有利于思考

作者: 欧阳晨煜

一提到“躺平”这个词语,大部分人总是会认为它比较消极,比如懒散迟钝、疲倦松懈、不上进等,甚至还出现了“躺平一代”等形容这种状态的词汇。的确,人们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以躺卧的状态度过的。在躺着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很放松,因为这是身体受阻最小的、最不费力的姿势,好像躺着就是一种思维的停滞,只是用来养精蓄锐,恢复精力而已。但,这其实是对“躺平”这一姿势最大的误会。

事实上,躺卧或许是人类古老的常用姿势之一。古希腊时期,在上层阶级的重要宴会中,斜倚在躺椅上是一种尊贵的身份标志,用于娱乐、社交。后来,“斜躺”这个动作才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习惯。而古罗马人则会躺着享受美味佳肴,他们的桌子周围摆放着专门的用餐沙发,每张可躺3个人,他们头朝向桌子,左胳膊肘支在枕头上,然后开始享受美食。罗马贵族甚至还会躺着议事,并做出重要决策。而我国古代也有许多奇特的“躺平人士”,他们躺下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每次写作之前,先磨好墨汁,再饮数杯酒,然后躺平,用被子蒙起头来构思,起床后直奔砚台,提笔挥墨,一气呵成。宋朝文人杨朴,在写诗的时候喜欢躺卧在草丛里思考,等想出妙辞佳句,便一跃而出,挥笔成诗。

除此以外,在艺术、哲学等领域也有许多“躺平式思考”的热烈支持者,他们躺平身体,然后开始阅读或写作,让思想在脑海中不断地遨游,灵感随之迸发而来。雕塑家米开朗琪罗花了5年时间,躺着画出了面积达800平方米的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壁画,创造了世界艺术史的奇迹;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在书信里提到自己在钢丝床上躺着写作,尤其是生命的最后几年,以卧床的姿势完成了300多万字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写下《蒂凡尼的早餐》等众多作品的美国作家和剧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甚至声称自己是一个“需要完全横卧的作家”,他说:“我无法思考,除非我躺着。”只有完全躺平到180°,他才能平静地进入思考和写作;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总是在躺椅上进行的,因为这样的姿势更有利于咨询者思考,并说出他们想到的场景、回忆、经历等。

由此可见,不少名人认为躺着是一种有利于思考的方式。回忆一下自身经历,你会发现,有时候白天那些混乱的思绪在晚上躺着的时候会一点一点解开、厘清,一些小的灵感碎片有时也会突然在躺卧的时候涌现而出,那些站着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似乎在躺下时就会迎刃而解。这并不是你的错觉,而是有科学道理的。

躺平究竟有多神奇呢?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们要求参与者以站立或者躺在垫子上2种不同的姿势来解答一些由5个单词组成的字谜。字谜中既有简单的又有复杂的。有趣的是,结果显示,躺在垫子上解答字谜的参与者比站立解答字谜的参与者速度要快10%,并且在相同的时间内取得了更高的分数。也就是说,只要你躺下来,思考速度和创意就会增加10%。

为什么改变姿势会造成如此大的差异呢?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和我们大脑中一个名为“蓝斑核”的区域有关,一旦这个区域被激活,大脑就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种激素会降低心跳的速度,让我们把能量释放出来的同时加速身体的血液流动。当你站着的时候,血液从上肢流向下肢,这会增强蓝斑核的活动;而当你躺着的时候,平躺的姿势会抑制蓝斑核的活动,从而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思考。所以说,看似简单的站立或躺卧的姿势可能会改变流经你身体的物质,从而让大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同时,躺平式思考可以排除外界事物对人脑的综合干扰。脑研究专家指出,人脑每10秒钟可接受1 000万个信息,其中400万个来自视觉,500万个来自皮肤,100万个来自听觉、嗅觉和味觉,而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躺着思考的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会变少,因此精力异常集中,更有利于进行深度思考。

现在,你应该解开了对“躺平”的误会,不论你是“站着思考家”,还是“坐着思考家”,抑或是“躺平思考家”,都没关系,不同的姿势只是个人的爱好和选择,不断思考的习惯才是面对生活最好的姿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