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直下看山河

作者: 赵君鹏

乘风直下看山河0

唐朝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西域“乏水草,多热风”“沙则流漫,聚散随风”“风起则人畜昏迷”“时闻歌啸,或闻号哭”“盖鬼魅之所致也”。古时候,丝绸之路上的行商客旅也听说西域有一个魔鬼城,那里山丘陡峭,奇形怪状,有的大头细脖,犹如鬼怪,有的巍然耸立,宛若古堡,城中一年四季狂风不断,飞沙走石,混沌一片,山丘时隐时现,鬼哭狼嚎之声不绝于耳,来到此间,仿佛身处魔鬼之城。因为魔鬼城过于恐怖,所以行人避之唯恐不及。

西域果真有鬼魅,魔鬼城真的有魔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西域多风沙,唐代诗人岑参有诗云:“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西域风沙之大。魔鬼城又名乌尔禾风城,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常年风沙肆虐。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魔鬼城中各种奇形怪状的山丘是风塑造的,而所谓的鬼哭狼嚎其实就是风声。

风是一种因太阳辐射而引起的自然现象。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导致地表温度升高,接近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较冷的空气快速填补热空气留下的空白,地表较高的温度又使冷空气受热上升,而上升的热空气又逐渐变冷下降,空气如此流动,就形成了风。

阴晴雨雪时,我们能感受到风的力量。在塑造地形地貌方面,风的力量也同样不可忽视。和地震、火山、洪水等迅速改变地形地貌不同,风改变地形地貌的速度缓慢。它更像一位耐心而执着的雕刻师,用细沙做刻刀,千万年来不停地雕琢着大地。

在一些干旱地区,风吹走细沙尘土,留下砾石,形成戈壁。当风裹着细沙从地表经过时,细沙对地表进行冲击、摩擦,把陡峭的山崖磨蚀成大小不等的坑洞,把孤立凸起的岩石磨蚀成柱状或蘑菇状,从而造就不同的地形地貌。这就是风蚀。

在给我们带来魔鬼城之类视听震撼的同时,风蚀也会造成荒漠化等灾害,导致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934年,一场风暴从美国西海岸一直吹到东海岸,横掠美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天昏地暗持续数天,吹走三亿多吨土壤,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农业生产。类似的情况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

据统计,当前全球荒漠化土地达36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5%。截至2021年,我国荒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7.2%,主要由风蚀导致。荒漠化的出现,既有洋流及大气运动变化、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等自然因素,又有粗放利用土地、超载放牧等人为因素。

如何降低风蚀的危害,防止土地荒漠化呢?一方面,要保护现有的森林和草地,防止出现新的荒漠化状况;另一方面,要逐步治理已经荒漠化的土地。

为了防治风沙,我国实行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该工程从1978年开始,规划期限为73年,工程建设总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4%,目前正在进行第六期工程建设。有关部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了荒漠化监测评价体系,采用生物防风固沙技术,改善土壤环境,大力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探索适合荒漠化地带的生态保护机制,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减少地表沙尘;在牧区,因地制宜探索养殖模式,核定合理的载畜量。

如今,保护生态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减少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节约粮食、节约水电、节约纸张,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通过一系列的科学举措,在防沙治沙这场持久战中,我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成果显著。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我国,我国此项贡献率居全球之首;2017年至2021年,我国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许多曾经的荒漠化地区绿进沙退,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