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有味

作者: 陈志宏

无痕有味0

2000年初春的雨丝飘飞洪城,滋润万物,我有幸穿过重重雨帘,与毛江凡相遇在阳明路1号。作为同事并肩作战在新闻一线,我们结下一段深厚的青春情谊。

二十多年过去了,毛江凡已是新闻界赫赫有名的记者,难能可贵的是,他像拓荒牛一样辛勤耕耘,终于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诗歌领域,盛开出迷人的繁花。左手新闻,右手诗,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毛江凡秉持“目光向下,心灵向上”的理念,自然写诗,写自然之诗,独抒性灵,发掘四时之幽微;讴歌美好,打捞尘世之悲欢,关照万物灵性,搜罗人间百态。他仰天俯地,敬天畏地,用一行行诗句精心编织花环,供奉在四季变换的天地间。

“我看着我的孩子在这里成长/陪着妻子在这里慢慢变老/时光像纸片一样变轻/而爱意像水银一样沉淀。”(《南京东路362号》)一地之繁华,一念之不舍,在于家人簇拥在灯光下共进晚餐,在于阳台上招展的衣物飘飞出宁馨的气息,在于锅碗瓢盆的触碰中散发出的脆响……这就是坐落在南京东路362号的毛江凡的家,像水银一样沉淀着爱,勾勒出人间温情。家成了诗歌的源头,诗人生命的归属,类似的性情书写,在《大地的回响》一书里像无数颗珍珠一样,熠熠闪光,俯首即拾。

诗人恣意汪洋的情,寄寓四时风物与百态人生,也藏匿理性的思考,尽显婀娜多姿,“理”趣横生。毛江凡试图用感情这把钥匙打开那扇未知的大门,以洞悉人性的幽暗,触摸人世的温暖。显然,他在这一领域挖掘得非常深,以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

一场倒春寒,诗人看到有些人轻易躲过,有些人却无处藏身。地冻天寒分明让毛江凡感受到彻骨的冷意,仿佛自己衣衫正单,瑟瑟发抖,穿行风雪中。有人没有感同身受,但从诗作《倒春寒》里,我读懂了诗人的心,看到了毛江凡与忍饥挨饿的流浪汉心心相通,身身相连。

诗人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神经末梢捕捉到四时的不同与流年的变化。“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毛江凡体察四季,关照晨昏,写下一首首惊艳的诗篇,浓缩成“四时书”。《春光帖》《三更雨》《七月半》《秋风破》《冬风帖》……每一首都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书写似水流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静观万物,体味人间四季,以诗歌的韵律感受时光的流变。

评论家张德明说:“毛江凡的诗歌创作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从主体出发来关照自然,从自然中抽绎出别具意味的情思,让自然之物彰显出启人心智的深远意义和深厚哲理。”诚哉斯言。

读毛江凡的诗,那一个个意象,万千风物,悲悯情怀,人间大爱,是那么真切,那么熟悉,把我潜匿的思与虑表达得通透、完美。正如他所说:“有时你闭上眼睛/世界并没有消失/有时你即使睁大眼睛/世界仍然一样虚无。”(《虚实》)短短的四行,把我对毛江凡及其诗歌的印象,描绘得纤毫毕现。“你见到的桃花究竟是今夜的表象,还是昨日的疏影。”(《半启门》)翻读《大地的回响》,我所看到的昨日风尘与今日雨滴,是表象,也是疏影,更是行吟诗人内心的独白。

钱锺书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毛江凡的诗像盐,如花,无痕有味,且意蕴悠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