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品质
作者: 陈鲁豫记得大学某年暑假的某个下午,我汗流浃背地坐在家里无所事事。窗外的知了吵得人心烦意乱,我突然悲从中来,觉得自己被全世界遗忘了,而全世界正在狂欢。
后来我明白了,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我的同学、朋友、同龄人,还有几乎每一代的年轻人,都大汗淋漓地沮丧着、失落着,像透明人一般地没有存在感。
一个从年龄上看起来已不再年轻的人,谈论年轻和年轻人的话题,是一件不讨巧的事。
一味赞美年轻吧,讨好的意味太浓;而理性冷静的分析批评貌似公允,其实也没必要,哪个年龄段的人不是毛病一大堆呢?归根结底,所有的劣根性不是因为年纪,而是因为个体的脆弱。
当然,年轻总归是一段值得庆幸并珍惜,但一定会被辜负的时光。
我只是希望当年的我可以更理直气壮一些,理直气壮地放纵,理直气壮地青涩,理直气壮地犯错。因为焦虑、谨慎、恐惧,是时间一定会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所以在还不知深浅轻重的时候,一定要理直气壮。
上周,我在北京看了场法语版的话剧。现场很多粉丝,大半是年轻的女孩,她们人手一台相机,演出过程中全程拍摄,而演出结束的一瞬间,她们迅速冲到台前,手机、相机、鲜花一应俱全,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
我一边鼓掌,一边看着这群女孩。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出差去纽约。拍摄间隙,一个人在街上乱转,逛累了,便在第五大道街边打车。司机是一位阿拉伯大叔,车子开得飞快,他每说一句话,都要回头看看我。吓得我一路心惊肉跳,生怕他撞车。
大叔很可爱,等红绿灯的时候,他又转过身来问我:“你是第一次来纽约吧?”
“啊?你能看出来啊?”我怯生生地问大叔。
“当然,纽约人打车时伸手非常干脆,不容置疑。你呢,手伸得犹犹豫豫的。孩子,下一次要果断,要表现出‘I own the place(我拥有这个地方)’的感觉。”
我坐在车上,听傻了,点头如捣蒜。
可惜,那大约是我唯一一次在纽约打车的经历。所以还没法验证一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有没有进步,是不是已经有“Own the place”的底气。
我觉得自己好像并没有长进。
所以演出结束后,我饶有兴致地,微微有些羡慕地,看着舞台前那群兴奋尖叫的女孩,她们那么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做粉丝的单纯的快乐。
理直气壮并不是简单粗暴、傲慢无礼,而是直抒胸臆、尊重规则、守护权利。我觉得生活的性别是男,而且是那种让人头疼、常被吐槽的“钢铁直男”。他的可恶在于他绝不拐弯抹角,所以别说黛玉葬花没用,晴雯撕扇都没用。对付他们,必须要木兰从军或者穆桂英挂帅。
你的情绪、爱恨、渴望,不要期待生活来猜。幽怨、压抑、委曲求全都没有用,想说就表达,想要就争取,就像那些趾高气扬地在舞台前乱成一团的女孩一样。所以,我能想到的最可贵的年轻的品质,就是理直气壮,眼里有光。
这一阵子,我有机会遇见不少年轻的观众。
有一个29岁的女孩,有一天一直等到我结束了全部工作,只为跟我讲自己的“中年危机”。我知道她是认真的,她的眼泪和痛苦都是真实的。有一个读大一的男孩,跑到我面前,带着哭腔讲了自己异地恋的女友背弃了他。还有一个早就走出校园的女孩,也是一直流着泪,抱怨父母不断地逼她相亲,她几乎绝望麻木了,准备对生活缴械投降。
当然,也有目标笃定、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绝不为外界所动。
有一个读大三的男孩,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自信地跟我规划着他的未来:本科毕业以后,他要到北京读研究生,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些年轻人都是理直气壮的——哪怕困惑着的、痛苦着的。他们的人生中没有语焉不详,没有避重就轻、躲躲闪闪,更没有从何谈起、不说也罢的尴尬。哪怕流泪的时候,在没有路灯的校园里,我仍然能看到他们眼里有光。
一生很长,出发时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念和光亮,怎么支撑并照亮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