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间一卷之
作者: 米丽宏春卷,是立春日的一种传统小吃。单品这个名字,就有一种雅致的生机。雅味何来?我想多半因为这个“卷”字。写写、画画、卷卷,本在书房里文案旁,挪为厨事,烟火气、雅气兼而有之。两手那么轻轻一卷,节令与美味就融为一体,被推上戏剧性的巅峰。这也怪神奇的。
春卷的雅味,还在于一个“春”字。春光初临,万物生辉,园子里的蔬菜悄悄泛绿,地头的野菜星星点点,采一些来,便是“卷”春的好食材。正所谓:“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这迷人的卷饼有着春天特有的鲜活、明媚和脆嫩,真叫人食欲大动,思之寐之。
春卷的外皮,多用麦面、鸡蛋和团,擀薄,切成小块的圆饼。南方也有用豆腐皮的,也有用鸡蛋皮的,想来定是各具风味。薄薄的皮儿,填充上适量的馅儿,轻卷两道,左右收边,折上来,再卷一下,一个春卷便做好了,轻轻码入碟子,渐渐垒起一小垛,看上去有锦绣满堂的堆垒之美。
馅儿,是春卷的精髓所在,探春、尝春的妙处全在这里。这馅料的配制,十里不同俗,就是同乡同村,也是各家有各家的秘密配方。
但总的说来,南方人家的馅料多用笋丝,搭配豆芽、韭菜、豆腐干、葱花、蛋屑,乃江南味的一卷春。北方人家的馅料多用菠菜、韭菜、各色时令野菜、熟肉丝、炸豆腐碎、绿豆芽、韭黄及粉丝,丝丝缕缕。春日绵长的挽春意味,悄悄绕出来那么一缕,一缕缕。
闽南的馅料以胡萝卜为主,闽北的馅料用鸡肉丝、海蛎、虾仁、冬菇、豆芽或韭黄等。吃春卷时,山西人、河北人要蘸上香油、蒜末混合醋,福建部分地区的人则是备一碗汤,把春卷放汤里过一下,然后蘸辣酱。
在春卷的馅料中,柳芽是别致的一味。扬州人用柳芽焯水,做馅儿,清甜细嫩,怪不得叫“干炸一枝春”。
你看,春卷的馅料总离不了芽呀,叶呀,丝儿呀,它们如一个春意盎然的小宇宙,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味味生花,恍然打开了味觉上春风十里的新气象。
而于周末,你动手做春卷,更能体验到“卷”春的诗意。面皮擀得薄而透明,馅儿调得堆金砌玉,轻轻巧巧卷起来,像是将一小堆一小堆的春意都收藏在心里。
起锅倒油,微火燃起,将春卷轻入锅,慢浸油,滚烫的锅里,渐响起“哧啦哧啦”的轻吟微唱,是春卷在闹春吧?
看看锅里的春卷呈现金黄色,像裹了一件清脆的披风,捞出晾一晾,控控油,再“咔嚓”咬一口,外皮脆生生,馅儿香喷喷。面皮被油炸得轻盈,烘托得春卷儿的清新,叫你直想赶快咬第二口、第三口。
据记载,春卷是由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来的,最早出现在晋代,叫作“五辛盘”。周处在《风土计》中记载:“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盘中盛五种辛荤的蔬菜,如小蒜、大蒜、韭、芸薹、芫荽之类,有疏发五脏之气的药用。后来,“五辛”的内容有所演化,在《本草纲目》里已经是葱、蒜、韭、芥、蓼蒿了。
不管是春盘还是春卷,都是春天味蕾上的一抹清气,尤其是那春卷,鲜活细嫩,你亲口尝过,才能领略。说得俗一点,它是味觉舞台上的青衣,一上台便速速把春天的情节笼了一层淡淡的悲喜。而细想,春卷实在也没有什么奇巧的技法和勾人的意蕴,还是像青衣,寥寥几撇水袖,一转身一回眸,天然的清新淡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