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于飞,飞向哪里

作者: 小琨

凤凰于飞,飞向哪里0

近日,有网友分享了在福建省漳州市抓拍到的白色的“凤凰”,其头顶赤冠,尾翅呈白色。后经查证,这种“白凤凰”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它在山间蹁跹飞舞时,宛若林间仙子。那一刻,我们会产生疑惑:难道凤凰真的存在吗?

对凤凰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商周时期,《诗经·大雅》有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上古奇书《山海经》对凤凰的描写颇多,《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山海经·南山经》对凤凰也有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由此可见,凤凰在古代是一种象征祥瑞的鸟。尽管史书典籍中对凤凰描写得极为详细,但是我们对凤凰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

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凤凰,我们可以从出土的文物中略知一二。在古代文物中,最常见的与凤凰有关的就是“凤鸟纹”,也称为“凤纹”。凤纹最早可以追溯于新石器时代的“鸟纹”;在商周时期,凤纹被广泛镌刻在青铜器和玉器上,例如商朝的凤纹玉剑格、西周早期的凤纹方座簋等,凤纹的刻画呈花冠状,突出表现统治者的天命观念;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格局相对稳定,凤纹的形状在不断完善,与各种纹饰相结合,突显秦汉时期的王者之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凤纹的装饰题材进一步扩大,如忍冬纹、莲花纹等与凤纹的结合,为凤纹注入新的象征意义;在唐朝时期,凤纹灿烂一时,唐朝诗歌文化丰富,凤纹展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在宋朝时期,凤纹更加细腻温和;在元朝时期,凤纹除了具有温柔与雅致的特点之外,整体风格体现的是善战善武的时代精神;在明清时期,凤纹已经逐步规范化,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型。从商周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凤纹始终被古人用精湛的技艺描画着。

凤纹只是古代众多文物纹饰的一种,多个文物中都出现了凤凰。在最具神秘色彩的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一具“青铜神鸟”,虽然它缺失尾部,但从其他特征来看,它头冠呈方板状,冠后端下垂,翅羽较小,尾羽较长且下垂,与凤凰的形象极其相似。在商朝妇好墓中,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只“玉凤”,其头冠端庄,尾翼长而下摆,被誉为“中华第一凤”。以凤为型的文物还有很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凤鸟纹扁腹青铜壶、镶金银凤鸟尊,汉朝的五凤铜熏炉,明朝的金凤凰,清朝的点翠凤凰纹头花等。

如果要说一个与凤凰有关的大家最熟知的古代文物,那就是凤冠。在历史中,“凤冠霞帔”可不仅仅是嫁衣,它既是皇宫后妃的服饰,又是受朝廷诰命的命妇(官员的母亲、妻子)的礼服,最后还是庶人女子的出嫁婚服。如今,“凤冠霞帔”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席红衣,头戴“凤冠”,一点都不输给西方的婚纱。

不知道古人有没有见过凤凰,但是我们没见过。虽然如此,凤凰却在一些传世文献中绽放异彩,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