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辨落实教学目标

作者: 汤江萍

借助思辨落实教学目标0

思辨性阅读能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评判、边学习边质疑,有效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为例,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思辨落实教学目标。《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主要写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往上爬的过程。结合文章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笔者从文本内容出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正确认读17个生字和16个词语”“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和“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记录”,将本课教学的人文主题确定为“处处留心皆学问,情感源自细观察”。

一、借助思辨导入新课

对小学生而言,说明文不像记叙文那样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导入环节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辨。

在进入新课学习前,笔者用红粉笔在黑板上写出课题“爬山虎的脚”,并提出两个问题:爬山虎是一种植物,植物有脚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两个问题都具有思辨性。学生结合前置性学习成果反复阅读这个题目后谈自己的认识。有的学生说“爬山虎靠‘脚’向墙上生长,如果作者不这样写,读者就不知道爬山虎是如何上墙的”,有的学生说“爬山虎没有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文章形象生动”,有的学生说“爬山虎不是壁虎,但它能爬到很高的地方,人们就把这种植物比作能爬山的壁虎,用来吸引读者”,还有的学生说“作者这样写爬山虎,是为了普及科学认知,让读者知道植物和动物一样,都有脚”。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思辨性理解,但没有给出学生想要的标准答案,而是在白板上呈现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对“脚”的解释:①人和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的部分,如脚面、脚尖;②物体的最下部,如墙脚、山脚、高脚杯;③剩余的废料,如下脚料;④旧时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如脚夫、脚行、脚力。随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这些释义讨论上面两个问题。学生经过讨论明确:爬山虎是一种植物,植物并没有脚,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更形象、生动、具体地介绍说明对象,让我们直观地认识到植物虽然没有脚,但它可以利用叶柄上的细丝攀爬。明确题目意思后,学生对爬山虎怎样用叶柄上的细丝攀爬的问题产生了兴趣。笔者顺势要求学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这样教学既体现了思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教学目标“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落到了实处。

二、借助思辨落实语文要素

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要素的理解,笔者借助类比思辨的方式展开教学。

在落实“能正确认读17个生字和16个词语”语文要素时,笔者采取了多音字音义对应辨析法、近义词相异语素辨析法、易混成语归类辨析法等方法。如在理解文中新词“牢固”时,笔者采用了近义词相异语素辨析法,让学生联想意思相近的有“固”字的词语,学生列举了“坚固”“稳固”“顽固”等。笔者引导:“这几个词都含有相同语素‘固’,我们可以通过辨析相异语素弄清这几个词的区别。”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辨析明确:“牢固”侧重于“牢牢地、结实”;“坚固”侧重于“坚硬”;“稳固”侧重于“稳定,较少变动”;“顽固”侧重于“不易制服或改变”,多指人,是贬义词。因此,“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是说爬山虎的脚一旦爬到墙上,就牢牢地巴在墙面上了,很结实。

在落实“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语文要素时,笔者先出示文中运用得准确、生动的代表性词语,如“嫩红、一顺儿、拂、漾起”等。接着,笔者将这些词语分别换成“红、整齐、吹、荡起”,指导学生通过手势比划、模拟演示、联系现实等方式辨析前后词语意思的差别,进而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最后,师生总结:“嫩红”形象、直观地写出爬山虎叶子刚长出来的样子,就像我们分别用“嫩黄”“嫩绿”形容柳枝刚萌芽、小草刚露出地面一样;“一顺儿”不仅有“整齐”的意思,还有“全部”的意思,因此,“一顺儿”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尖全部朝下的形态;“拂”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吹”只写出了春风的动;“漾起”写出爬山虎叶子在春风吹拂下像湖水在轻柔地起伏,而“荡起”的动作太大,不如“漾起”温馨。通过辨析,学生真切感知到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同时,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观察对象写得栩栩如生,从而认识到写作时遣词造句的重要性。

在落实“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记录”语文要素时,为强调作者观察的连续性,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关键词“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引导学生通过辨析这些关键词,认识到作者不仅细致地观察了写作对象,还对写作对象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写作对象不断变化的过程。

三、借助思辨落实人文主题

借助思辨落实人文主题,既可以增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爬山虎的脚》后,有的学生根据学习经验,不假思索地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有的学生从爬山虎能爬上很陡的高墙这一事实出发,得出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感悟;还有的学生从爬山虎能遮阴这一作用出发,得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的启示。这些理解虽然有合理的成分,但都没有扣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编者的编写目的。因此,笔者在肯定学生的理解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两个理解支架:一是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介绍爬山虎的脚,而不写墙的高与陡,不写爬山虎如何遮阴?二是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单元导语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含意。借助理解支架,经过合作学习和笔者的点拨,学生明确:作者详细介绍爬山虎的脚是为了向读者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墙的高与陡、爬山虎如何遮阴不是作者写作的初衷;“处处留心皆学问”是说只要我们细致观察、连续观察,就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学到知识,发现别人难以察觉的真知或人生哲理,得到某种人生感悟。这样的思辨理解,不但帮助学生落实了本文的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情感源自细观察”,而且激发了学生细致观察、长期观察某种事物的兴趣。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向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