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家乡的艺术

作者: 鲁三嫚

寻觅家乡的艺术0

笔者以“寻觅家乡的艺术”为主题开发“百家姓”阳新布贴美术校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阳新布贴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提炼中华传统文化中“百家姓”的丰富内涵,进而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精神的阳新布贴作品,以此传承民间艺术,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深化对民间艺术的理解。

一、分析阳新布贴特点,引出设计主题

三年级学生对阳新布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新课伊始,笔者展示了马甲(图1-1)、壁挂(图1-2)、涎兜(图1-3)等阳新布贴实物。这些作品以吉祥图案和寓言故事为主题。笔者让学生近距离欣赏作品,并说说自己对阳新布贴最深的印象及理由。

学生谈到,阳新布贴色彩绚丽,每幅作品都像一幅精美的画,每一片布料的选择、剪裁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心血与智慧。随后,笔者引导学生梳理出阳新布贴的艺术特点。一是色彩浓且对比强烈,大多采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土布为底,鲜艳的花布贴花,形成黑漆点金般的直观效果。二是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各类事物皆可集于同一画面中,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构图、写意,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楚文化特征。三是图案内容多为传统的吉祥图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在学生了解了阳新布贴的特点后,笔者顺势引导:“中国人的姓氏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的探究主题是运用阳新布贴元素设计与制作能体现阳新布贴特点的创意姓氏布贴。”

二、姓氏内涵与布贴设计巧妙结合

课前,笔者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各自姓氏的起源及文化内涵。课上,一名洪姓学生分享:洪姓的始祖为共工,共工是上古时期的一位贤臣,他治水有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随后,笔者引导学生从阳新布贴中提取图形、色彩、符号等设计元素,通过借形替换、符号概括和图案填充等方法进行创意设计,绘制自己姓氏的布贴草图。以洪姓为例,学生最初尝试以水滴元素和以“心想事成”为寓意的柿子形象设计图案(如图2),最终因个人感受水滴元素与柿子形象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而放弃。

经过多次尝试与调整,这名学生决定选择荷花、荷叶和莲藕作为设计元素,因为他觉得这些元素与水紧密相关,既能体现洪姓的内涵,又寓示纯洁高雅、家族根脉相连。

三、改进方案,完成定稿

设计过程中,学生结合阳新布贴色彩对比强烈、构图自由等工艺特色,不断尝试调整作品的布局、构图和色彩搭配,细化设计。以洪姓布贴为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决定把柿子形象调整为荷花形象。之后,学生将“洪”字右半部分“共”下面的两点改为两片荷叶,以此增强图案设计的美感。

修改后,学生发现荷花与荷叶呈分离状态,画面显得不够和谐统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将荷花与荷叶进行整体设计,同时将表现“共”下面两点的两个水滴换成两节莲藕,让其与荷花、荷叶相呼应。通过修改和完善,学生呈现了如图3所示的洪姓布贴设计最终方案。

该方案以荷花、荷叶和莲藕为设计元素,不仅构图美观,而且寓示着家族根脉相连、生生不息。

四、动手实践,创作阳新布贴作品

阳新布贴制作环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剪样、拼贴、缝制、刺绣等步骤。首先是剪样,学生根据设计稿将不同颜色的布料剪裁成所需的水滴、荷花、荷叶、莲藕形状。接下来是拼贴,学生将剪裁好的布块按照设计稿进行拼接和组合。以洪姓阳新布贴作品为例,学生巧妙地选择了粉色和绿色作为主色调,寓意活力、希望、成长、繁荣。在“洪”字的笔画形状上,蓝色水滴、粉色荷花、绿色荷叶、白色莲藕的拼接和组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在拼贴时,笔者提醒学生注意色块之间的搭配和协调,以及边缘转折处的处理,确保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课后,学生使用针线将剪裁好的布料进行缝制和拼接,制作出阳新布贴作品。底布通常选择质地较厚的黑色或深蓝色粗布,以增加作品的稳固性和厚重感。缝制时,学生要细心操作,确保色块边缘转折处处理得当,形成回环效果,以协调整个画面的色彩和构图,还要注意针脚的均匀和整齐,以整体提升作品的美感。最后,学生利用刺绣在作品上添加装饰性的线条、图案或文字,使其更具艺术感和个性化。

(作者单位:黄石市老虎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