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知识在“结构”中生长
作者: 杜业菡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 促进知识结构化”。语文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需要基于学情,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重组课程内容,以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让知识在“结构”中生长,提升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结构化水平。笔者以第一学段语文学习为例探析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实施策略。
一、知识技能结构化
课程内容结构化旨在发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特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并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将知识结构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特点等,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组织和重构,能帮助学生建构包含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研究方法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素养发展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
着眼于单篇课文的结构化教学。统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没有提出明确的单元语文要素,但每篇课文都有核心学习主题。如二年级第四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彩色的梦》是儿童诗,核心知识点是联结生活场景展开想象,仿照诗歌的语言图式写一小节诗歌;《枫树上的喜鹊》是散文,核心知识点是初步感知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课后练习是看情景写想到的内容;《沙滩上的童话》是儿童生活故事,核心知识点是感知故事的结构,课后练习是根据开头编故事;《我是一只小虫子》是自述性散文,课后练习是体会“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对这种语文知识比较分散的单元,教师可根据单篇课文的不同学习内容,把单课核心知识作为一个“知识单元”进行结构化教学。如《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教师可围绕“散文”这一知识单元,由表及里地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知识。课前,教师引导学生“猜鹊语”——猜猜喜鹊的心里话,让他们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文字读出自己的感情。课中,围绕关键词“喜欢”,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问题一:“我”喜欢的是什么?学生读课文,找出带有“喜欢”一词的句子,然后统整信息,得出“我喜欢枫树、喜鹊的窝、喜鹊阿姨、喜鹊弟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问题二:课文怎样表达“我”喜欢这些事物的?学生再读课文,发现作者通过直接写出枫树的特点“好像一把……绿色太阳伞”表达喜欢枫叶,通过写“觉得喜鹊会跟我说话”表达喜欢喜鹊窝、喜欢喜鹊,通过想象用模拟对话的方式来写喜欢喜鹊弟弟,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发现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景语中有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问题三:结合课后题给出的情景进行语言的迁移运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喜欢的事物,仿照课文写散文。虽然教师没有对散文特点进行概念性教学,但学生在一步步构建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对这种文体有了感性认知,为今后学习此类文本奠定了基础。
着眼于单元知识的结构化教学。如二年级第一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单元语文核心知识指向“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小蝌蚪找妈妈》聚焦“披、鼓、露、甩”等动词的积累与运用;《我是什么》聚焦“落、打、飘”等动词的积累与运用;《植物妈妈有办法》聚焦描述种子传播方法动词(如乘、出发、蹦等)的积累与运用。对这种语文知识高度聚焦的单元,教师可采用单元整组知识结构化的方式展开教学,可采用“梳理语言材料—发现语言规律—揣摩语用特点—学习迁移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生能熟读课文、落实识字学词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先从课文中梳理出相关的语言材料,再通过朗读、比较等方法发现梳理出的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发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特征,体会语言运用的特点,最后学习迁移运用。因此,本单元学习、运用动词的步骤为: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品悟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尝试运用动词说话;学习《我是什么》时,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品悟动词运用的准确性,练习运用动词说话;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品悟动词运用的准确性,运用动词说话。
单元整组知识和经验结构化强调知识和经验的关联,教师要将多篇课文的知识点转化为聚焦某个学习主题的知识单元。教师可以不逐一讲解每篇课文,但要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整体结构的认识,把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挖掘出来,借助已有学习经验不断推动知识形成结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核,理解学科本质。
不管是单篇课文知识的结构化还是单元整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教师都要依据课程标准从更高的角度俯瞰学科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坚持以整合论为理论立场,关注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迁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思维方式结构化
思维结构化是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思维结构化指学生面对客观世界时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策略体系,体现为多维度和系统性的综合思维,即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解决学科问题和生活问题。就语文学习而言,思维结构化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原有语文经验的基础上,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理解蕴藏在语文学科知识、概念中的语文思想和方法,并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构建思考有关问题和现象的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化:一是了解学情起点,确定学生先备经验;二是选择和呈现情境化的学习内容;三是反思和总结,贯通知识,实现迁移。以二年级第八单元的《羿射九日》教学为例。第一步,教师先引导学生用一个字说说对太阳的印象,并就“远”这一特点展开交流,让他们借助生活经验感受真实生活中的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遥远到弓箭根本不可能射到,这为学生体会神话的神奇做了铺垫,接着要求学生结合课题“羿射九日”学习“射”字,并从课题中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神奇的人做神奇的事。第二步,教师设置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做神话故事传讲人”,把《羿射九日》讲给小伙伴听。这篇神话故事语言丰富,表现力强,适合第一学段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进行语言运用。结合二年级学生爱动爱说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讲神话故事,以学习任务带动学生对神话类课文的知识、讲述故事技能的学习。第三步,反思总结,实现迁移。学生先反思把故事讲好的标准是什么,如:能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把故事讲清楚;脑子里能形成画面,把故事讲生动;看着同学讲、加上动作讲更能吸引同学。接着,学生对照标准把《羿射九日》再讲给同学听。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学习讲好神话故事”这一核心知识和技能,一步步引导学生实现学习进阶,从而提高学生“讲故事”知识结构化和思维结构化发展的层级和水平。
三、反思评价生成结构化知识
在第一学段语文学习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结构化,还要通过反思评价引发学生对自身学习的思考,促进他们把握结构化知识。如,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时刻反思“我”学了什么、“我”是怎么学的、“我”学得怎么样、“我”为什么会学成这样、“我”可以如何改进等。
以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学习为例。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是了解“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分别‘趣’在哪里”,教师可以分三步展开教学。第一步,自主阅读文本,了解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睡觉、活动、喝水、洗澡四件事)。学生在提取中存在错漏情况,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并总结提取信息的主要方法“从关键句中找到关键词”。学生发现,本文的关键句在段首,根据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提取信息能又快又准确。第二步,再次自主阅读文本,找出做这些趣事需要的特殊工具,如固定在舱壁上的睡袋、特制的扶手、带吸管的饮水袋、免洗湿巾。有的学生会错误地把“密封浴桶”找出来。为什么“密封浴桶”不是特殊工具呢?学生通过反思发现,课文中明确指出“密封浴桶”是科研人员做试验用的。学生发现,错的原因有的是没有理解“试验”的意思,有的是没有关注到“试验”这个词。根据不同的错误原因,学生反思以后学习时该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如不理解词义的,我们可以查字典、请教他人;如果是没关注到关键词的,以后阅读时要逐字逐句阅读,读完一句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第三步,第三次阅读文本,感受借助这些特殊工具做事情的有趣之处,关注做事的动词,讲述太空生活趣事。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纠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掌握结构化的知识。
(作者单位:潜江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