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和理解中丰富文言文阅读经验

作者: 田地 戴娜

【摘 要】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依据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文言文 朗读 理解

教学过程

一、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建立主题意识

师:(出示单元导读页及目录)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以及目录,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课题里都有人的名字。

生:这些课文讲的都是历史故事。

师:是的,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关于历史名人的故事。欧阳修说——(生齐读:时光入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时光的长河里大浪淘沙,能在历史上留下光辉名字的人都是出众的人才。这个单元就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故事,讲讲这些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指导读好课题,学习停顿方法

师:(出示“戎”字)这是本课中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你能带大家读一读吗?(指名读,齐读)翘舌音、后鼻音都读准确了。在写的时候要注意——长横写完再写短横,主笔斜钩要有力,最后一点别忘记。(范写“戎”字)看看这幅图,你知道“戎”字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图片)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与古代士兵的盔甲和武器有关。

师:通过观察图片,你从中捕捉到了重要信息,会学习!大家看,这一戈一铠甲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戎”字。它的本义是古代兵器的总称,也与军事有关,如军装可以说成“戎装”,发生武装冲突可以说成“兵戎相见”。课文中的王戎是何许人也?

生: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注释上有。

师:能关注文中注释,很好!“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七位有才华、有个性的文人合称,他们常常相约在竹林里喝酒、弹琴、创作文章。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而且他自幼聪慧。课题中的“取”是什么意思?(生不解,师做动作示范)

生:取就是摘的意思,课题讲的是王戎不摘道路边的李子。

师:课题用“谁在干什么”的句式,告诉了我们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事件。看到这样的句式,我们可以在人名的后面画上停顿线,这样就能快速读懂意思。我们再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全文,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生读)声音非常响亮,你来点评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有一个字音读错了,不是zhù儿,而是诸(zhū)儿。

师:嗯,听得仔细,说得明白。

生:这个字(折)在这里到底念什么呢?

师:你注意到了这个多音字。“折”表示压弯了的时候读zhé,比如说折纸;表示断了的意思就读shé,比如说枝折花落。看插图,你们认为应该读什么?

生:应该读zhé,图片上的李子很多,把树枝都压弯了。

师:会观察,会思考。同学们,看来课文的生字虽然不多,但也很容易出错,来考考大家好吗?(出示生字词,生读。)现在,咱们把这些生字送回课文中去。(齐读全文)

四、再读全文,指导读好停顿

师:在读课题的时候,我们知道在人名后面停顿,就能清楚地知道课题的意思。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方法,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中出现了人物。

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人物是王戎和许多的小孩子。

师:哪个字是“许多”的意思?

生:诸。

师:“诸”表示众多的意思。我们给别人送祝福时,说万事如意,也可以说成——

生:诸事如意。

师:跟多位老师打招呼的时候,可以说各位老师好!也可以说——

生:诸位老师好!

师:孺子可教也!接着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人问之,“人”指的是别人。

生:在“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句中的人物是诸儿、王戎。

师:我们就在这些人物的后面画上停顿线,再来试着读一读。(生读) 在课文中,除了有“谁+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还有“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找一找,画上停顿线,来读一读。

生: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真棒!一学就会!我们找到了停顿的方法,就能读好整篇课文的停顿。(指名读,齐读)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好停顿,更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我们可以运用一个技巧——声断气不断。读的时候试着拉长停顿线前面的这个字,来听田老师读一读。(师范读)

五、借助学习方法,读懂内容

师:我们之前学过文言文《司马光》《守株待兔》,你们积累了哪些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生:看注释。

师:(板贴:看注释)这是个好方法。

生:要先把课文字音读准,然后多读几遍,就能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师:说得对,这就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生:可以通过看图片来理解课文的意思,还可以联系上下文。

生:我觉得可以想象出画面,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意思。

师:(板贴: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你们的学习方法很多。大家试着借助这些学习方法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读懂这个故事。

生:王戎七岁时,有一次跟许多伙伴一起去玩。大家看到路旁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伙伴们都抢着去摘李子,可是王戎没动。人们问他,王戎回答,李树在路边……

师:需要帮忙吗?好,同桌来帮帮他。

生: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道:“树长在道路旁边,平时道路上有很多人来来往往,但是李子还有这么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李子是苦的,所以没有人来摘。”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文中的小伙伴在看到树上的李子时,会大声喊:“快看!那里有李子!”看到王戎没动的时候,小伙伴会很疑惑地看看他,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果子。

师:同学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呢?(生点头)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言简义丰,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这样能把故事读得更鲜活。在这篇课文中有几个字和现在的意思都不一样,如在文章的第一句中,有一个字很特别。

生:尝。

师:在课文中,它的意思是——(曾经),那现在这个字的意思是——(吃东西)。同一个汉字,古今的意思很多时候是不同的。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字也是这样。它就是——

生:走。

师:现在它的意思是——(行走),课文中的意思是——(跑)。看一看,这是谁在跑。(先后出示:兔走触株/儿童急走追黄蝶/诸儿竞走取之。)

生:兔子在跑,小朋友在跑。

师:关注古今异义的字对于读懂文言文是很重要的。同学们,我们平时一说起文言文,肯定会想到“之乎者也”,在这篇文章当中出现比较多的字是哪一个?

生:之。

师:找找在哪里,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诸儿竞走取之”,“之”指李子。

生:“人问之”,就是指别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师:这个“之”代表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生:“取之,信然”一句中的“之”也是指李子。

师:你怎么确定是指李子?

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

师:说得有理。我们联系上下文很快就能知道,“之”字在课文当中指代的是不同的意思。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吗?

生:王戎七岁时,有一次和小伙伴们出去游玩。他们看到路边长满了李子,李子把树枝都给压弯了。小朋友们都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去。人们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说:“李树在人来人往的道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肯定是苦的。”大家摘下来一尝,果然如此。

师:你们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他很聪明。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他说的“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生:他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因为别人都去抢摘李子,只有他在那边不为所动。

师:大家请看,面对这样诱人的李子,诸儿选择的是——(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他是真的没有动吗?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动脑筋,他在思考那李树上的李子是不是苦的。

师:他在动脑筋,还有什么也在动?

生:眼睛也在动,王戎在看李树,看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摘李子。

师:哦,原来王戎并不是一动不动。他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

生:这李子是苦的。

师: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

生:此必苦李。

师:是啊,面对这些诱人的李子,面对所有的人竞走取之,他却能够做到善于思考,冷静推断。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难怪课题叫——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六、理清故事顺序,熟读成诵

师:这个故事被刘义庆收录到了《世说新语》当中。不过在书中,文章不是这样出现的。你们敢接受挑战,尝试读一读吗?

(出示无标点原文,生齐读。)

师:你们瞧,当我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没有标点符号时,我们也能读好它。继续挑战,谁能来补充完整?

(出示需要补充词句的原文,学生顺利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刚才梳理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敢继续挑战吗?当这个故事变成连环画后,你还能背诵这个故事吗?有难度,先练练。

(学生练习后,借助连环画背诵课文)

师:《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这样富有智慧的故事,我们可以用上今天的方法读懂它们,更要讲好它们,让它们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讲好这个故事。

教学评析

小学阶段文言文如何教?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田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目标定得明,单元解读下功夫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均是蕴含中华智慧的历史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方面,教师从单元出发,立足单元导读页、目录页,通过讲好“历史名人故事”这一情境,把单元内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首先从整体上明确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及学习目标,创设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发挥了单元结构的真正力量。另一方面,虽然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是“复述故事”,但在第一课时,教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根据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将课时目标精准定位为“读好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只有这一步走扎实了,学生才能在语言实践中积累文言文的语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而真正讲好这个故事。

二、文体抓得准,朗读课文下功夫

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读。本堂课中,教师将“读”一以贯之,还原了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在“读”中习得方法,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开始对话。

一读,读好课题。这篇课文的课题比较长,教师抓住了这一“读”的难点“授之以渔”: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尝试理解课题,并将学生的回答归纳为“谁+干什么”的句式,接着提示学生可以在人名(如王戎)之后停顿,这样读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更明确了,也为接下来读好文中相似句式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