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取向的汉字教学实践要义

作者: 齐伟丽

【摘 要】 从发展心理学理论出发,遵循文化自信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围绕文化认同取向,从汉字教学的内容和途径两个维度,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概念框架”指导下,对汉字教学文化取向的深度探索、广度探索与身份承诺提出具体观点和做法,描绘学生从文化认知到认同的过程。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 汉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中将“文化自信”排在首位,并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写入课程总目标。[1]从语文课程内容看,学习任务群具备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信的可能,而汉字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教师通过识字教学培养文化自信提供优势保障。因此,如何在汉字教学中落实文化自信引发了一线教师的关注。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2],教师应当在发展心理学理论视域下对“文化自信”这一概念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实践。

一、文化认同的教育学意义理解

语文课标对“文化自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明确规定:内涵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外延是“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3]对这一概念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理解:

首先,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表现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如果丧失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其次,中华文化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因此,文化认同取向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凸显“三种文化”。

再次,依据荷兰维姆·姆兹等心理研究专家提出的“三维度认同模型”,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学习阶段:文化的认知,即对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包括对文化内容的感性认知与辨析、内容所蕴藏的价值观的理性理解等;文化的批判,即将文化放置在时代背景中进行比较与反思,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认同,即通过以上阶段形成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日常行为。[4]因此,文化认同取向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认知—批判—认同”的规律。

基于以上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汉字教学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取向的汉字教学,在教学汉字音、形、义等知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生对汉字承载的“三种文化”的内容、呈现方式等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从而对学生的文化认同形成影响,达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

二、文化认同取向的汉字教学教什么与怎样教

(一)文化认同取向的教材理解

汉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呈现方式为“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书写提示”、课后的识字表和写字表以及课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文化认同取向的汉字教学应“把教科书文本作为兼具‘信息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双重文本来对待”[5]。

1.“信息文本”解读需强化认知敏感。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部分提出“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等要求,并给出两幅示范书写作品——《游子吟》和节选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除了关注书写要求,教学还应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学生在书写过程中自然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由此进一步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实现在教学中润物无声地培养文化自信。

2.“文化文本”解读需强化勾连意识。在执教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本课生字(“矛”和“盾”)指向文化认同的内容分析,在深入分析寓意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是通过字源的追溯,帮助学生了解字义。“矛”类似今天的长枪,在战争中用来攻击,其象形字形态是人握住木柄,对着敌人挥动。“盾”是作战时抵御敌人刀箭的武器,中间的“十”代表手,表示手持;“目”表示盾可以保护身体,遮蔽眼睛。二是可以启发学生从字形上理解“矛盾”一词的典型性,感受古人的思维方式,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对中华文化进行深度探索。

教师在“勾连文化”意识下解读低年级的识字课文,能较好地将文化自信的培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日月山川》以象形字为线索,串联“日、月、山、川、水、火、田、禾”八个生字,同时在课后练习中鼓励学生运用象形字知识实现自主识字。在教材解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汉字承载的思维方式进行勾连,如用一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学生象形字的创造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这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勾连文化”意识下的解读还可以指向对汉字承载的审美情趣,如通过“语文园地”的书写提示训练,借助生字字形的教学感受中华民族东方美学的魅力。以小学六年级教材为例,教材通过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四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介绍,帮助学生感受欧体的平正端庄、颜体的筋骨丰满、柳体的瘦硬挺拔、赵体的秀丽柔美。教师解读教材不能止步于此,还应从审美维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书法大家赋予汉字各异的风格,是“各美其美”的充分体现;同时,风格各异的作品又有着共性——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是东方美学的重要范式,是“和合共生”的典型。

(二)文化认同取向的教学实施

文化认同取向的汉字教学实践要义0

此外,补充阅读材料、开展主题教学等都是教学实践中提升中华文化认知的教学方式。

2.主题实践开展反思。文化反思的目的是强化文化认同,这是开展文化反思必须坚守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文化比较、反思、批判,根本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中华文化魅力。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汉字真有趣》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为例,一些教师在落实本单元“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这一语文要素时,往往借助文化认同主题实践活动进行,如搜集字谜、猜字谜、关注“谐音”现象等。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倾向求“同”,即更多指向让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停留在了解文化阶段,学生感悟不够深。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探索汉字”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个人学习经验出发,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多种方式开展文化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成果汇报会,学生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汇报。

生:汉字十分稳定。比如我们学过的很多象形字,它们存在了很多年,甚至有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字形和古人看到的字形是一样的。古人用这些文字记录的内容我们现在都能看懂,这就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

生:汉字在表情达意上具有优势。我们看到一个字就能感受到这个字的意思并捕捉到情感,比如看到“老”,知道人老了会拄拐杖;看到“孝”,有亲人支持的老人就可以不用拐杖了。还有用汉字构成的古诗,比如送别诗,我们到现在都能读懂,能跨越时空与古人形成情感共鸣。

通过活动成果汇报,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从文化维度进行处理,在比较反思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在文化研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通过辩论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升华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

3.指导践行形成认同。美国教育学家古德莱德“课程五层次”理论指出,教师需要将“实践的课程”转为学生“体验的课程”。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体验与情感,实现文化认同的育人目标。

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积月累”的教学中,针对“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教学,教师设计了“中国人和数字‘五’”这一实践活动,学生搜集含有“五”的成语、俗语,关注与“五”有关的文化现象,探寻数字“五”和中国人的关系。学生通过学习“五谷丰登、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世其昌”,理解“五”代表一种期待;通过学习“大夫五鼎”,感受“五”代表的家文化……从而理解“五”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的“平和与中正”,感受“中庸之道”。

在落实三年级上册“横平竖直”这一“书写提示”的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汉字拼搭活动——学生通过不同形态的“横”与“竖”的拼搭,切实做到“把横写平稳,把竖写端正”。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分享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的“笔谏”精神,引导学生尝试从“横平竖直”去理解中国人“守住规矩”的价值观念。

以上两个活动,都是从文化现象的认知出发设计的实践活动,释放了汉字作为文化符号的育人价值,以汉字教学进行文化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助力学生个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实现。

三、文化认同取向的汉字教学基本主张

梳理文化认同取向的汉字教学,我们不难得出这一取向的基本教学主张。

首先,汉字教学是培育文化自信的良好载体。语文课标在“课程内容”板块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包括“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6]可见在汉字教学中,教师不光要让学生识得汉字的音、形、义,还要渗透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

其次,汉字教学需要遵循基本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经历文化认知、文化批判,最终形成文化认同。稳定的文化认同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在文化认知中认‘同’,在文化批判中认‘异’,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文化身份的理解与承诺’”[7],三者相辅相成。

再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服务于文化自信的形成。教师要以文化立场审视汉字教学本质,真正实现借助汉字教学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

文化认同取向的汉字教学实践要义1

参考文献:

[1][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4]董蓓菲,闫琳.走向文化自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化教育图谱[J].课程·教材·教法,2022(10):36-41.

[5]魏小娜.认知思维·社会共情·文化认同 :语文课程感性思维发展空间的三维探析[J].语文建设,2023(06):4-7.

[7]闫琳,董蓓菲.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中华文化认同教学的概念框架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07):97-103.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叠彩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