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周婧老师及其《陀螺》一课

作者: 黄玉红

【摘 要】 对单元的整体要求有了清晰的定位以后,教师还要对语文要素在本单元每一课的细化做进一步的关注和分解,寻得学习任务设置的“钥匙”、课堂设计的“密码”、学生在课堂发展的“路径”,以及情与理统一的“温度”。

【关键词】 单元整体 学习任务设置 课堂设计 情理相融

周婧老师喜欢语文,喜欢课堂,喜欢孩子。只要站上讲台,她好像会发光,整个人变得神采奕奕。她的《陀螺》一课,就犹如文中的那枚鸭蛋形陀螺,旋出了独有风采,迎来了辉煌时刻!

看着周婧老师手捧江苏省语文优课特等奖暨李吉林语文教学奖的证书,脸上洋溢着恬淡的笑容,我仿佛看到了那位“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的诗人。虽有行路的艰难,但她奋力攀登之后,一览众山景色,倾听流泉欢歌。这正是周婧老师执教《陀螺》这一课的过程写照。两个多月的时间,20余次磨课,一路寻寻觅觅,寻找《陀螺》一课的文字密码,寻找贴近儿童的问题情境,寻找适合儿童的实施方法。

一、寻得学习任务设置的“钥匙”

周婧老师在《陀螺》这课结束之前,出示了一张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结构图,此图一出示,全场师生都被深深吸引了。这张图不仅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给予所有听课的老师启示,如何在单元统整观照下进行单篇教学。

周婧老师在语文教学上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周老师找到了学习任务设置的“钥匙”——将它置于整体之中,纵向勾连,把握教材体系的知识链;横向贯通,寻找单元内部的结构网;最后任务梳理,构建单元教学任务。周婧老师先理出了教材中批注能力的体系图,她发现:第一学段,教材编排了最为基础的批注方法,用简单的圈画在文本中留下阅读痕迹,筛选并提取相关信息,还以气泡框的形式在文本的相关语句处进行批注。进入第二学段,教材开始编排系统的批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通过7处批注帮助学生进行故事情节发展的预测;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引导学生利用批注,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的策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在批注能力培养的体系中处于“形成型批注”。

对单元的整体要求有了清晰的定位以后,周婧老师还对语文要素在本单元每一课的细化做进一步的关注和分解。纵向、横向的解读之后,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很清晰了。

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设置之所以让人啧啧赞叹,是因为周婧老师通读了教材,把握了关键,可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寻得课堂设计的“密码”

周婧老师是个特别简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她一条马尾辫,卫衣加上牛仔裤,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都说“课如其人”,的确如此,《陀螺》一课的设计,周婧老师的理念就是“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她说,只有“简”,课堂才能将时空留给学生,学生才有机会进行智慧探究。只有“删繁就简三秋树”,才能期待“领异标新二月花”。

首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简明。整堂课聚焦一个任务:写批注、聊批注,品味童年笑和泪。

其次,这堂课学习活动简洁。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周老师设计了三项言语实践活动。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习活动二:圈画批注,体会心情。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用一两个词语简单批注。学习活动三:多维批注,深入品味。学生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体会深的地方并从不同角度批注。

再次,这堂课学习过程简约。整堂课没有花哨的形式,只有听说读写。简约的形式,留住的是语文的“根”,追寻的是简约中的丰厚。比如词语教学,周老师打破常规,只出示了三个词语:冰尜儿、角锥、鸭蛋。但这三个词语却是整篇课文的“灵魂”,因为三个词语都是指“陀螺”。 学生读了文中描写冰尜儿、角锥部分的文字,掌握了读音,理解了意思。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词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会读会写,还要将词语的内涵与相关联的文本学习巧妙融于一体。这样独具匠心的词语教学,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我与‘鸭蛋’之间的故事”。周老师就是抓住课后习题中的五句话,找写心情的句子,理出心情线,写自己的感受。重点聚焦,简单明了。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学习一篇长课文,抓住文章的核心就能把长文读短,而课后习题就是核心。

厚积而薄发,她对设计课堂就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寻得学生在课堂发展的“路径”

一个好老师,一定能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央,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看得见”的发展。周婧老师教学“批注”时,想办法让批注变得轻松愉悦,让学生觉得这是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

这节课围绕“批注”设计了三个层次:画批注、写批注、聊批注。层次设计无比精妙。

1.让批注无痕发生。学生打开课本,找找描写心情的句子,画下来,也就有了要说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的欲望了。周婧老师顺水推舟,启发学生用一两个词做批注。教学流程自然而然,由阅读到批注。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写,这个静思默想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真正发生”的体现。

2.让批注借助支架有深度。学生写批注时,周婧老师既倡导学生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感受,不人云亦云;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联系上下文,结合个人实际,形成个性化的感悟。在学习过程中,周婧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多维思维的习惯。她带着学生一起批注,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尤为珍视,力图创造一种新的阅读情趣和审美追求,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本节课,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时,周婧老师适时帮助学生复习前两课的多角度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批注,巧妙链接“交流平台”中对批注的提炼。在支架的辅助下,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3.让批注对阅读产生正向作用。当学生的阅读总是习惯性地停留在文本信息的表层,无法捕捉与探寻文本语言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时,周婧老师总是巧妙地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向着文本的内核推进,形成高质量、有碰撞的阅读成果。比如,有学生在阅读“斗陀螺”部分时,批注:“这段话写得特别好,把小陀螺的顽强写出来了。”“‘我’的小陀螺太厉害了,居然战胜了傲慢的大陀螺,太解气了!”学生对文本加深了理解,与童年的“笑”同频共振。学生在“做不出一个像样的陀螺”句子旁批注:“那时,‘我’是多么难受呀!好自卑呀!”周婧老师告诉学生,成长中一定会有“泪”,引导学生借助“批注”这支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语文课标提出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标就此落地。周婧老师梳理、开掘出课文所承载的批注教学价值点,以便于学生在阅读体验中进行交流和分享。她将自己定位于学生批注阅读时的伙伴,真正推动学生批注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协同发展,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寻得情与理统一的“温度”

周婧老师语感非常好,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情感充沛。虽然《陀螺》这一单元借助批注去理解课文会显得比较理性,但这堂课,她努力做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不少环节让人拍案叫绝,因为“温度”调节得恰到好处。

1.品读词语,感受藏情之妙。周婧老师对文字很敏感,她捕捉到课文中作者称呼陀螺为“小家伙”“丑鸭蛋”,这两个称呼中都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特别是“丑鸭蛋”,“丑”中寄托的其实是深深的喜爱。周婧老师抓住这些文字,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感悟,课堂立即升温了。

2.品味句段,感悟情感之真。周婧老师带着学生细细地读着,用心地找着,学生发现:作者围绕陀螺,把那份渴望,之后的那份希望,转至那份失望,到最后战胜大陀螺后的那份喜出望外写得非常真实。每个人似乎都有过似曾相识的经历。课堂上,周婧老师引导学生读文字,写感受,就是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

3.由物及人,领悟情感之深。周婧老师爱思考,她读到了这篇文章背后的意蕴:文章表面看是写一个玩具——陀螺,实际上作者是借对玩具的回味,深深怀念那位带给他美好回忆的叔叔。于是,周婧老师在结课时,出示了高洪波《旋转的人生陀螺》中的一段话:“自此之后,无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陪伴我童年的那个快乐的长辈永远地走了。我流下了大滴的眼泪……为童年的渐行渐远。”作者写此文时,距斗陀螺的快乐童年已经过去50多年,那位带给他快乐的叔叔已离开人世。但他从未忘记带给他美好记忆的人。此时,课堂上,弥漫着深深的思念,留给学生的是深深的思索。

备课过程中的一路寻觅,让周婧老师有了突破,有了自信,更有了成长。她很年轻,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相信她一定能寻得语文教学的真谛,也一定能寻得自己美好的未来!※

(黄玉红,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