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作者: 周晗

【摘 要】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真正落地,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关键。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可以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逆向设计”与“梯度进阶”相结合、“做事逻辑”与“学科逻辑”相结合等策略,落实语文课标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念与要求。

【关键词】 语文单元教学 学习任务 设计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而“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因此,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真正落地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单元教学中的学习任务的设计成为关键。

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既要基于单元的育人价值,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实践。从单元独特的育人价值出发,教师可以把优秀文化传承、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欣赏评价等内容融入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完成语文任务的过程成为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育人的过程,这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此外,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语言实践经验出发,统筹考虑单元的语文要素、人文主题、课文文体等,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这是“自下而上”的设计。

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形形色色的人”为例,这是一个习作教学单元,基于单元的育人价值可以发现,学生完成习作任务的过程也是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过程。同时,从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中能够发现,学生要初步掌握的基本描写方法主要指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所以,学习任务的设计须围绕“把人物写鲜活”这一学习重点。这一学习重点统领着方法的选择,而方法的恰当应用又会实现对人物的塑造。

系列语文学习任务该如何设计呢?与语文课标相联系的单元育人价值较容易确定,这一单元主要体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相对而言,基于单元要素和课文文体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设计。“形形色色的人”习作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其中,《摔跤》《两茎灯草》中都有动作描写,其描写的独特价值在于“连续动作有变化”“关键动作有联想”“定格动作有分解”“简单动作有反复”,能够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可设置“塑形象,练习细节描写”的语文学习任务。运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形形色色的人”的单元育人价值,以及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笔者为这一单元教学设计了“编写《形形色色的人》班级文集”的任务情境,并拟定了“设情境,形成评价量表”“依特点,选取典型事例”“塑形象,练习细节描写”“用方法,完成习作任务”“编文集,提升审美能力”五大语文学习任务。

在语文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单元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学生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是间接的。学生在语言实践经验的生长与迭代中培育文化自信、发展思维能力、学会表达鉴赏。

二、“逆向设计”与“梯度进阶”相结合

学习任务的逆向设计,指教师以终为始,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需要有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从成果和作品出发,反方向去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接到任务之初,就会清楚自己要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作品,而且在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任务分解出的语文学习活动都会自觉地指向成果的达成。同时,无论是语文学习任务还是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都需体现基于教材编排逻辑和学生思维内在生长规律的“梯度进阶”——既包括基于学习任务间逻辑关联的循序渐进,又包括以高阶能力带动低阶能力的联动。

仍以习作单元“形形色色的人”为例。教师发布“编写《形形色色的人》班级文集”这一真实情境任务的同时,可以把“初试身手·写课间一位同学”的习作练习内容前置,引发学生真实的习作需求,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名家写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已安排了六次写人的习作练习,如何基于学生的习作经验,真正实现能力的进阶呢?从对写人习作的编排来看,教材在对象选择上,三年级写同学,四年级写家人和自己,五年级写老师和“他”,六年级写“你”;在情感表达上,三年级写乐趣,五年级写可爱,六年级写真情实感;在事例选取上,三年级写印象深刻的事,五年级写具体事例、具体表现和典型事例,六年级写典型事例加场景。通过纵向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教材在习作对象选择、情感表达、事例选取三个方面的整体安排,也能够发现本次习作单元是对写人的基本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动作描写为例,它贯穿了学生中高年级的习作学习,而且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写人物的动作”“写连续的动作”“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的学习过程,相比较而言,人物外貌描写的整体实践是较少的。经过这样的分析,教师可以针对外貌描写设计“外貌描写显性格”“特色部位细细描”的语文学习任务,针对动作描写设计“有变化”“有分解”“有联想”的语文学习任务。

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应聚焦一定的学习主题,设计体现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言语实践活动。“逆向设计”与“梯度进阶”相结合,既落实了课改要求,又保证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任务中的学习路径形成闭环。

三、“做事逻辑”与“学科逻辑”相结合

语文学习任务是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质是真实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学科逻辑”是基于学科的立场,强调的是学科自身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基于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好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能够在这两种逻辑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生活走进学科,让学科走向生活,形成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

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笔者设计了“举办班级博览会”的主题情境。学生如果想在“举办班级博览会”的活动中胜任“小主播”的角色,就要根据现场的要求完成一份物品的说明书,并且能够被观众接受;要想完成一份好的说明书,就要从课文中学习介绍物品的方法。在逆向思考的过程中,语文学习任务及其解决方法也就一目了然。首先,需要确定直播介绍的物品;其次,要掌握说明物品的方法;再次,根据博览会的要求修改完善;最后,带着自己的物品现场直播。语文学习任务的推进遵循“真实任务—学习写法—优化完善—现场直播—反馈评价”的“做事的逻辑”。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中体现着“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的单元学习评价标准,也体现单元语文要素“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要求。两者的统一,避免了只见“任务驱动”不见“学科特质”的问题,也避免了语文学习任务的空洞与虚化。

从该教学设计中不难发现,语文学习任务以“学习逻辑”实现了“做事逻辑”和“学科逻辑”的结合。基于单元的整体解读,教师围绕“举办班级博览会”学习主题情境,设计结构化的学习框架,使单元学习任务前后联结,浑然一体,培养学生“说明白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真实情境的创设是前提,内在关联的实践活动是关键,前后一致的评价是支持与保障。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任务设计着眼于从“教”到“学”的转变,强调真实的语文情境,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体架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与运用。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需仔细辨析语文学习任务的内涵,领会其背后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逐渐成为语文学习任务的策划人、设计师和实施者,探索出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落地路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