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主题教学实录

作者: 葛晗

【摘 要】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围绕“和”字进行主题教学,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 主题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主探究

一、鉴古知今,寻“和”之义

师:(板书:以和为贵)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以和为贵”。我们先追本溯源,看看“和”这个字的字形演变。(出示“和”字不同时期的字形)无论在哪个时期,“和”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古体字“龢”是由“龠(yuè)”和“禾”组成 。有没有同学能帮老师解读这个字?

生:“龠”上面类似三角形的部分是用来聚拢声音的,下面是一种竹管类的乐器,类似我们现在的排箫。我们前段时间读的《说文解字》篇章中有对“龠”这个字的解释——“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这种类似竹管的乐器有三个孔,用来调和其他的声音,使之和谐动听。

师:你解释得很到位,能学以致用。“禾”是声旁,“龠”是形旁,共同组成了“龢”这个形声字。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猜一猜“和”字最初是什么含义。(播放乐器合奏的视频)

生:音乐和谐。

师:好听的音乐绝不是一个音调的简单重复,而是不同音调的组合。古代典籍中是如何解释“和”的呢?我们来看看。(出示材料)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提取与“和”有关的词句,概括“和”的含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生:“和”是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礼记·中庸》中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就是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所以我认为“和”表示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非常平和。

师:如果用“和”来形容班级中的一位同学,你会用它来形容谁?

生:季文添,因为他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为人平和,做事有度。

(其他同学鼓掌表示赞同)

生:我认为“和”还表示国家的和平。《尚书·尧典》中提出了“协和万邦”,其实就是各个邦国之间要和谐共处。

师:于个人而言,要调节不同的情感做到平和;于国家而言,需要与不同国家学会和谐友好共处。这就是“和”。

二、自主探究,和而不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和”的元素。(出示图片)

图1:一位老奶奶抱着一只小猫。

图2:高架桥下,一位骑着电动车的人。

图3:小蜜蜂忙碌地采着花蜜,在一朵花上停留。

图4:沙漠中生长着茂盛的仙人掌。

生:图1中人与动物友好相处,和谐共存,这就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

生:图2中这位骑着电动车的人,也许是劳累了一天此刻正赶回家的打工人,家的港湾能让他洗去一天的疲惫。回家享受家的温暖,这不就是一种“和”吗?

(学生自发响起掌声)

生:图3中是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和”。神奇的大自然让万物相和,不同生命个体之间总能相互依存。

生:看到图4我们不得不惊叹生命的顽强。肥沃的土地能开出娇艳的花朵,贫瘠的沙漠同样能长出高大的仙人掌,这就是植物与环境的“和”。

师:那你们能不能根据所学和这几幅图片,用一句话简洁概括一下“和”的内涵?

生:我觉得“和”是多种事物的统一,是多个事物的协调。

生:“和”可以说是多种事物相辅相成的组合体。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和”的内涵。“和”不是单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多种事物相辅相成的组合体。

生:我想到了另一个字——“同”。

师:同学们善于思考,敢于迁移。那么,有同学能解释“同”这个字的含义吗?

生:古体字“同”上面像一个担架,由四个人抬着,下面的“口”代表命令。一声令下,四个人一起抬着担架走。所以“同”的本义是“合力、会合”,引申为“相同、一样”。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是“同”?

生:比如我们做广播体操,就是“同”,整齐划一。

生:我们齐读课文,也是“同”。

师:其实《论语》中早就有了关于这两个字的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通过对比,论述了君子与小人为人处世的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材料说一说什么是“和而不同”,什么是“同而不和”。(出示材料)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心中不去比斗相争,即使每个人的志向都不一样,但是大家的心都是一样的。“小人”都喜欢干坏事,因此说是“同”,但他们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原本是古人在谈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把这两句的主语都省去,这个句子就发生了有趣奇妙的变化——顶针修辞格,内涵也更加丰富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现实的例子说一说你对“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理解。

(小组积极讨论后汇报)

生:我觉得“和而不同”就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比如我们前段时间举办的14岁“青春仪式”,有的班级唱歌,有的班级朗诵,有的班级跳舞。虽然每个班级做的事情不一样,但是我们目标一致,所以“青春仪式”举办得非常成功,这就是“和而不同”。

生:我想说一说“同而不和”。早读的时候我们是“同”的,我们每个人都翻到老师规定的那一页开始朗读。但其实我们是“不和”的——有的同学滥竽充数,根本没有开口朗读,而有的同学昏昏欲睡,这不就是“同而不和”吗?

师:辜鸿铭和陈独秀因学术观念的不同,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在他们身上却恰恰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和陈独秀告别时以礼相待,惺惺相惜的视频片段。)

三、传“和”之用,诗歌创作

师:“和而不同”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而“同而不和”不会产生新的事物,没有持续性。没有持续性的事物注定要走向衰败。“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看似并列,实则起主导作用的是“和而不同”。如此不同的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想法。那么,如此不同的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呢?

生:我觉得在一个团体里面必须尊重彼此的差异,虚心向别人学习,宽容大度,才能做到“和而不同”。

师:希望同学们能把“和”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请你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小组合作,为共建和谐校园拟写宣传标语。

(学生合作讨论后汇报)

生: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生:以何为贵?以和为贵。

生:独处善其身,众聚和其人。

生:做人以和为贵,处世以和为先。

师:宣传标语有这样的写作特点——可以运用对偶、对比、比喻、设问、排比等方法,讲究押韵,力求简洁,句式多样。世间万物皆不同,我们能如此和谐地相处,都离不开儒家文化中所传达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也应本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原则共处,世界才能更美好。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做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请阅读以下资料,尝试创作一首小诗。(出示资料)

1960年,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里竖起了一尊名为“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塑。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正右手高举着铁锤,左手扶着剑柄,剑身朝下。这把剑,在他的重锤敲击下,已经曲成了犁的形状。基座的右面刻着这样一段文字:“‘铸剑为犁’是苏联于1959年送给联合国的礼物,它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千百年来渴望和平的美好梦想。”请你以《犁写给剑的一首诗》为题创作一首小诗,6分钟后进行朗读展示。

(学生写作小诗后展示分享)

生:剑出鞘兮心惶惶,犁耕地兮心悠扬。何不收剑唱犁章,汗洒田地富农庄。

生:你用尖刀刺向地球同胞,我以犁刀开垦贫瘠田道。终有一日世界再无战争,你也甘愿成我的模样——多想和你共筑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