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融合点,实现创意表达

作者: 潘晓红

【摘 要】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融合点,是进行创意表达的先决条件。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主要标点、课文插图、课文留白、文本细节、求异思维等方面深入阅读,从而提高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 文学阅读 创意表达 融合点

语文课标提炼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教材内容为基点,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因相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寻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融合点,适时开展训练。这种融合点往往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能融阅读与表达为一体,达到以阅读促表达、以表达促阅读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实效性。

那如何进行有效的由读向写呢?笔者认为必须关注学生的学段特点,找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融合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写。下面,笔者就如何找准融合点谈一些实践经验。

一、抓主要标点创意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句子中的省略号、冒号、感叹号等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标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拓宽想象,进行扩写。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读完这段话,不难发现,其中的省略号蕴含着很多陶罐未说出的话。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省略号,展开丰富的想象,如:陶罐听完铁罐的话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陶罐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具体的描写。学生抓住一些主要标点,在一些看似“无”的留白之处,写出极其丰富的“有”。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陶罐与铁罐的特点以及品质。

如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第2自然段,讲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带回人间,“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设计小练笔:想象人类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写出了丰富的内容。这样的创意扩写使课文内容更加具体,也更能突出人物形象。

二、看课文插图创意表达

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描绘了课文的内容,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弦,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表达。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陀螺》一课时,教师根据课文插图,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仔细观察课文中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小伙伴进行比赛的过程,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心情。这幅插图十分生动,既展示了两人比赛时的动作、表情,也展示了旁边观众的反应。如果同学们再合理想象一下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肯定会非常生动。”随后,有学生这样写道:

我们俩用抽绳卷好陀螺,猛地一甩,陀螺便在地上使劲旋转起来。一眼看去,对方的陀螺有我的两个那么大,是个十足的大个子,看起来耀武扬威的。我看着我灵活无比的小陀螺,心里想:我的小宝贝,你可一定要争口气,战胜那个大个子啊!

我拿起抽绳不断抽打着陀螺,它在我的努力下似乎充满了斗志,挺着胸向大个子攻去。边上的小伙伴拍着手为我的陀螺加油。只听“砰”的一声,两只陀螺撞在了一起,电光石火之间,对方的陀螺轰然倒下,而我的陀螺趔趄了一下,又顽强而稳定地旋转起来。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捧起它狠狠地亲了一口。

这样的创意表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而且很好地训练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凸显了文章的中心。

三、抓课文留白创意表达

文章的留白指的是文中想说却又没说完的或结尾戛然而止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蕴藏着很大的训练空间。对课文的留白之处,我们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恰当的“补白”不仅可以拓展文本内涵,实现“用教材教”,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学生进行“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情感表达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享受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课,作者在描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大多采用了相同的结构:是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在学习这几段内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总结出作者的写法,接着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出示练习:“火烧云的变化千姿百态,大家想一想,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模仿课文说一说。”因为有了前面阅读的加持,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有的说:“天空出现了一只可爱的绵羊,它正低头吃着草原上的青草。突然,天边又出现了一只恶狼,张开大嘴扑向绵羊,可还没扑过去,恶狼就发生了变化,像是见到猎人似的,拼命地逃窜起来,不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还有的学生把火烧云想象成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读来生动有趣。抓住留白创意表达,训练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达到了发展智力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抓文本细节创意表达

语文课标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里提到了细节描写,教师教学时,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类似的语言模块,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课文之后,寻找模块规律,迁移练笔。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教师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举璧质问这一环节,写一写蔺相如当时的想法。这个选题看似很小,但通过思考,却可以挖掘出蔺相如丰富的思想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先写蔺相如思考献与不献的情况对比,进而产生两难的矛盾心理,随后写蔺相如如何坚定不献的想法,准备玉石俱焚。一位学生的小练笔如下:

大王叫我用璧换城,我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辜负了大王的期望。但明眼人都能看出,秦王根本就无意拿出十五座城和我换璧,他只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而已。我不能眼睁睁地受他欺骗,最终一无所获。我一定要想个办法,先保住和氏璧,直到换城成功才能交付。既然秦王如此喜爱和氏璧,我就冒死来个“玉石俱焚”,看看你秦王还敢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既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特点,又凸显了他一心为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再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跑出去时,“我”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跑出去时,“我”头脑中闪现了哪些回忆?

2.“我”曾经也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请选择其一,写一个完整的片段。

这样的设计,细化了“我”跑出去时鲜活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恰恰是小学生习作中的难点。抓住文本细节使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结合,既让习作方法指导无痕,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抓求异思维创意表达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有一百种做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

《曹冲称象》一课,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你有比曹冲更方便的方法吗?有的学生就大胆提出,可以让士兵站到船上,这要比搬石头方便多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捞铁牛》,提问:怀丙和尚用两只大船捞起了铁牛,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在,你还有别的更科学、更省力的办法吗?这样,就充分挖掘出了这些蕴含着创意表达的关键点,使求异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亮点。

总之,在进行创意表达时,首先,我们要选准“读”与“写”的融合点;其次,要注重片段构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写”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正如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说:“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有充实的内容;而且要言之有理,有令人信服的道理,开人心窍的思想;还要言之有序,按照一定的规律连缀。”※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昆仑小学)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