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教语文

作者: 范建健

【摘 要】 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触摸、能参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有成长。课堂是教师实践的场地,教师要练好基本功,巧设教学活动,有效整合文本,精准找到教学内容,循着学生的思维,与他们一同走在成长的路上。

【关键词】 简单教学 专业能力 联结内容 学生思维

2015年,我在杂志上读到薛法根老师的《不妨做个“教书匠”》一文。匠者,能凭一手巧技,将一堆复杂的、零碎的材料创作成简洁、美观的作品,让普通人都能欣赏、使用。教者应如匠者,需将深邃的、散落于文本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触摸、能参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有成长。“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种子就在那时落在我的心田上。

2023年9月,经过区、市选拔,我有幸被推荐参加江苏省第24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这时候,身边不乏友善的提醒:省级赛课需要些新意,要另辟蹊径,让人眼前一亮,才有可能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但是,我仍想着语文应该是简简单单的,教在孩子需要处,教在孩子疑难处即可。这样的想法,得到了薛法根、许红琴、徐国荣、沈玉芬等特级教师的支持,进一步坚定了我的想法。

一、教得简单,手上要有“专技”

1.面对文本,既要打得开又要聚得拢。《忆读书》对于我们而言,阅读起来并不难,冰心要表达的内容基本上是直接言明的,没有多少言外之意。于是,我想当然地设计了第一个活动:默读课文,摘录冰心读书体会的词语,梳理她的读书经历。没想到的是,在这个环节却出了问题,学生找出来的词语五花八门——一知半解、索然无味等,几乎把课文中的修饰语都摘录尽了。问题出在哪里?原来“体会”这个词并不准确,心情、收获、评鉴都可以称为体会。这样的设计并不能引导学生真正打开文本。重新研读,我发现冰心在叙述自己读书经历的同时,将读书的经验、阅读的方法、好书的标准交织在一起表达,按照“经历、经验、方法、标准”才能分得清、理得明。“上好课,功夫在课外”,简简单单的背后,是教师的功力、经验和智慧。以往面对课文时那些模棱两可的认识和设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没有练好基本功。

2.设计活动,既要好操作又要有效果。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梳理出冰心的读书经历,我前后尝试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圈画批注,然后交流,但很多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第二次设计了一张表格,学生边读边填,各做各的,课堂很沉闷;第三次画时光轴,学生合作贴板贴,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板贴可以随时移动。匠人手里有很多工具,教师手里也需要有很多“工具”,设计活动其实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对“工具”进行优化组合。反思自己的这堂课,如果我能给学生提供着实有效的一套“学习工具”,那么学生的参与度、实践性是不是就更高更强了呢?教无止境,每一次遗憾都在提醒自己:手里可用的“学习工具”还远远不够。

3.课堂问答,既要有预见又要能应变。《忆读书》这堂课,我前前后后一共试上了十多次,遇到不一样的学生,暴露出不一样的问题。在一次又一次的试上中,我发现新鲜感在课堂里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学生总会给你带来预见不到的“惊喜”。在最后的优课评选活动上,一位学生总结出“读书是生活里最有意义的消遣”,这是在我以往的试上中没有遇到的情况。简简单单地教,不仅在于设计层面的简洁,也在于课堂上能尊重学生的发现,顺势而为,不生搬硬套。学习真实发生了,课堂自然就会变得简单。

二、教得简单,眼里要有“远见”

1.把一篇放在一个单元里思考,发现文本的独当之任。以前备课,我往往拿起课文就开始进行单篇研究。这一次,薛法根老师在磨课之初问道:“这篇课文与这个单元里其他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一时间,我无言以对。一个单元三篇文章,主题都是读书,《古人谈读书》只有经验而无经历,《忆读书》经历中藏着经验,《我的“长生果”》既读又写,是这样吗?阅读经验是如何来的?自然来自阅读经历。阅读还可以指导写作,所以《忆读书》是连接前后两篇的一座桥,是这样吗?也就是在这样的胡思乱想之中,我逐渐意识到《忆读书》的重点在于从冰心的阅读经历中提取经验,用好书的标准是选好书读。要想教得简单,必须教得聚焦。因此,教学聚焦在哪些内容上,就必须慎之又慎。以单元整体要求观照单篇,或许我们就能寻到这一篇的独特价值,前后的教学就会免去很多重复,教学自然就简单许多。

2.把一篇放在整个学段教学中考量,发现语文要素的前后脉络。当我沾沾自喜,以为找到这篇课文的命门的时候,薛法根老师又一次询问:“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那么学生有这样的学习经验吗?他们能把握这篇课文的要点吗?”我耐下心来,翻看四、五年级几册语文书。把握课文的内容,可以抓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这是学生已经习得的经验;而借助资料加深理解,这是学生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是不是可以根据主要人物或叙述顺序来梳理呢?梳理信息其实只是方法,目的在于把握内容要点。理清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对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重新审视,告诉自己应该教到何种程度。真正上完之后,我才深刻体会到薛法根老师为什么这么问。明确了目标,心里才会踏实,分“经历、经验、方法、标准”来梳理,不是为了把文章肢解,而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把握文章的要点;找准了度,教的时候才不至于冗长拖沓。因此,学生交流的阅读经验既可以是直接从文中摘录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提炼总结的,还可以联系自己获得的个性经验。

教得简单,眼里要有“远见”,也就是要用联结的眼光看待文本,精准找到教学内容,切准适合的能力层级,既不过深,也不讲浅。当然,《忆读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仅是个人粗浅的判断,是否准确还有待商榷。上课前后,我也参阅了许多老师的解读、设计和课例,以此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教得简单,胸中要有“匠心”

1.看见在课堂里的孩子。一个班40多个孩子,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课堂的学习、研讨,不让一个掉队呢?我的第一个选择是用笔思考。在《忆读书》第一个学习任务“理经历”中,我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将冰心的读书经历记录下来;在第二个学习任务“寻经验”中,我要求学生把发现的经验抄写下来;在第三个学习任务“理好书标准”中,我要求学生把好书的标准整理下来。这个过程虽然耗时,但在课堂上看到每个学生都提笔写下自己的发现时,我的内心是踏实的。我的第二个选择是小组合作。在学生独立学习之后,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看看自己梳理的冰心的读书经历与别人的是否相同,比比谁摘抄的读书经验多、好书的标准全。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宣讲团,学生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我的第三个选择是让学生当老师,给到黑板前完成时光轴的学生提建议,把学生提炼的读书箴言直接贴到黑板上,把自己积累的好书标准告诉同学。换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活,专注度自然就提高了。

2.想着下课以后的孩子。一堂课40分钟,总要让孩子能带走些东西。《忆读书》讲的是冰心的读书经历,跟当下的孩子有什么关系呢?带得走的不是书本的内容,而是阅读的方法,所以在梳理经历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孩子的是学习的支架——时光轴。整理好书标准的环节,我提供给学生的是一张对比的表格,同时示范学生要标序号。先带走这些外显的技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着用着或许就能发现背后真正的阅读方法,即使这些技巧学生用不熟练、用错了,又有什么关系,毕竟“听说”是一种学习,“试错”也是一种学习。除了阅读的方法,学生带走的还有那份延续下去的探究兴趣。我的课没有上完,比如学习了好书的标准,却没有尝试用好书的标准选一本好书。假使再给我20分钟,或许我还是选择不上——由“知”而“能”是需要实践积累的,不是几十分钟就能够实现的。与其追求语文课表面的完整,不如给学生留个任务:课后用好书的标准给同伴推荐一本好书。就像说书先生在结束前留下悬念一般,不是别有一番语文的味道吗?

3.考虑多年以后的学生。薛法根老师时常告诫我们,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上课不是训练,大作家的作品里有许多可以滋养学生生命的精华:阅读的爱好和兴趣,鉴赏的眼光和境界,等等。这些如何渗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知晓”。这是一份遗憾,更是一种鞭策,知不足而奋进。

循着学生的思维,与他们一同走在成长的路上,我觉得我才能简简单单教语文。

经历的难能可贵,不仅在于结局的美丽,更在于一路的风景。在参加这次优课评选活动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启迪,也发现了许多不足,这些都必将成为我教师生涯中宝贵的财富。最后,真诚感谢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们和团队成员,因为有你们,我才能遇见这么多的美好,遇见这么美的语文。※

(范建健,江苏省第24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特等奖、李吉林语文教学奖获得者,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