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语文实践活动探究

作者: 陈云云

【摘 要】 教学“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可在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明确单元和课时目标,以及目标达成的过程,合理规划语文实践活动。阅读策略的习得和体会语言文字应是相互交融、互相成就的。

【关键词】 阅读策略单元 有目的地阅读 实践活动 阅读任务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安排了《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两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这是教材第四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此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一、明确目标以及目标达成的过程

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学习并掌握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课文《竹节人》安排了三个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三个阅读任务,针对同一篇课文来设定,明确了这样的课时目标: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如果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

《宇宙生命之谜》通过阅读提示安排了一个阅读任务:“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此外,通过课后习题安排了两个阅读任务。同时,旁批呈现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这些为我们明确了这样的课时目标: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阅读提示安排了两个阅读任务:“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根据阅读任务,我们明确了这样的课时目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完成路线图设计;重组材料,搜集资料,讲解景点。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无论是哪一课,要想完成阅读任务,达成课时目标,课堂上都需要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历程:阅读并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阅读任务甄别和选择相关内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贯彻与实施

1.把握语文实践活动的进阶性。根据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以《竹节人》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与规划两个课时的语文实践活动。

“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语文实践活动探究0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实践活动的进阶呈现。

为完成子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我们在教学时可设计三个步骤:

(1)找一找,标一标。学生先根据阅读任务,通过浏览的方式找到相关阅读材料——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再细读第3自然段,找到制作竹节人的动词,用不同符号标记出来。

(2)填一填,说一说。去掉制作竹节人的动词,进行填空练习。小组交流,说说竹节人的制作指南。

(3)想一想,理一理。反思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过程。

完成子任务2“教别人玩竹节人”时,我们可设计两个步骤:

(1)找一找。根据阅读任务找到相关阅读材料。

(2)玩一玩。先请一位学生演示玩法,一边玩一边介绍玩法。再请两位学生演示如何斗竹节人。

完成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时,我们可设计以下几个活动步骤:

(1)找一找。根据阅读任务找到相关阅读材料。

(2)圈一圈。适时圈画第8~19自然段中能够让人体会到玩竹节人的乐趣的词句。

(3)读一读。出示整理的语段,用多种办法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生动的语言。

(4)理一理。回顾学习历程,带领学生借助第8自然段,说说完成不同任务时采用的不同的阅读方法。

完成任务三“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时,我们可设计以下几个小活动:

(1)说一说。请学生试着讲一讲第20~29自然段的故事内容。

(2)理一理。请学生讲一讲如何完成该任务,并得出先找到相关材料再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结论。

仔细对比,我们发现:子任务2是在子任务1的基础上完成的,完成子任务2的步骤比子任务1少;任务三的活动又比任务二的活动步骤少。学生在完成前一个任务时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后一个任务的已有经验。两个课时的活动体现出了活动的进阶性。有的活动虽然看起来名称一样,如每个任务完成后,都会有“理一理”这个小活动,但活动的要求不一样:一开始是教师带领大家整理学习方法,后来是学生自己根据阅读过程整理出阅读方法。为完成三个学习任务,活动的安排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教师的地位从指导向参与转变,学生完成了任务一和任务二的阅读策略学习后,带着习得的方法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三,历经了从吸收到表达的过程,提升了阅读能力。

2.处理好活动与情境任务的关系。阅读策略单元,因为有着明确的阅读任务,更适合搭建学习任务框架,以此助力学生阅读策略的习得。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也由此设计出鲜明的五个板块的活动:

(1)出示资料,了解故宫。

(2)总结回顾如何有目的地阅读。

(3)浏览全文,利用表格为不同任务选择材料。

(4)绘制参观路线图。

(5)精选景点,练习讲解。

在这五个活动中,学生能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学习立场,目标更有指向性,阅读文本时也能更主动地运用阅读策略。学生由此对阅读策略建立起实用性的认知。

尤其在“绘制参观路线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亲身示范在情境任务中是如何完成活动的。例如,教师具体讲解国庆期间,自己带家人去景点游玩时是如何通过阅读资料完成路线设计的。教师示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结果很难迁移,但过程可以。学生从教师的亲身示范讲解中,更加明白了该任务的完成策略。

3.处理好活动与学习方式的关系。这个单元的学习,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中,教师变“告知、操练”为“实践、反思”,学生既在阅读的过程中习得策略,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活动中习得策略。

教学中,教师最难攻克的问题是“如何兼顾阅读策略的习得和体会感受语言文字”。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写玩具制作指南时,学生需要关注第3自然段中的动词;在感受传统玩具的乐趣时,学生需要关注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并通过朗读表现;在选择故宫某个景点为家人进行讲解时,学生需要进入具体的语言文字,并抓住关键词句。由此可见,阅读策略的习得和体会感受语言文字并不是两条平行线,而应是相互交融,互相成就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状元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