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问题助推小学整本书阅读
作者: 牛亚南【摘 要】 自主阅读的核心是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以《西游记》为例,整本书阅读可以问题进行助推:分阶段提出问题,培养阅读兴趣;多策略解决问题,发展阅读能力;全视角反思问题,积累阅读经验。借助以上步骤,真正实现自主阅读。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自主阅读 问题助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发展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以《西游记》为例,分析如何以问题助推整本书阅读。
一、分阶段提出问题,培养阅读兴趣
1.读前提问,调动阅读内驱力。开启阅读之旅,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内驱力。学生对《西游记》并不陌生,比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等,这些故事大都耳熟能详,他们或是从影视作品中看到,或是从父母长辈的讲述中听来,但读过原著的同学并不多。根据学生已知的情节以及陌生的细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学生可能会对“孙悟空”感兴趣,会提出如下问题: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他为什么不背着唐僧飞到西天?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几乎无人能敌,为什么取经路上那么多磨难,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过去?孙悟空会隐身术、定身法,为什么危急关头不用这些法术偷袭妖怪?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然会产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的动力。
2.读中提问,增强阅读持续力。如何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动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阅读过程中的陌生处,唤醒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原著中一些不太为人关注的细节、比较冷僻的情节,就是学生在原著阅读过程中的‘陌生’处,这份‘陌生’带给学生‘熟’中生‘新’的冲击,也是教师阅读指导过程的起点。”[1]比如,学生通过阅读《西游记》前七回,知道孙悟空还有“美猴王”“齐天大圣”等称呼,但让学生按照章节顺序完整梳理出称呼变化的过程和由来则有一定的挑战。由这个有趣的知识点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此类问题:“孙悟空有哪些称呼和名号?这些称呼和名号是怎么来的?”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梳理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从而有目标地持续阅读。
3.读后提问,推进阅读探究力。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作品的情节发展、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梳理、整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方面进行专题探究。例如:多角度认识主要人物;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脉络;体会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等等。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组成合作小组,分组讨论交流。
就“认识人物”这一专题,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是如何认识唐僧师徒四人的?白龙马这一角色的作用是什么?《西游记》里的神仙都是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吗?”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聚焦师徒四人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取经路上,孙悟空功劳最大,可唐僧为什么宠信猪八戒?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关系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沙僧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吗?”借助这些关联性的问题,学生将探究的视角扩展到整本书相关的故事情节中,学会用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二、多策略解决问题,发展阅读能力
北京市特级教师陈金华曾指出:“整本书阅读要着力培养阅读发现力、阅读思考力、阅读鉴赏力和阅读迁移力这四种关键能力。”[2]
1.在诵读中提升阅读发现力。阅读发现力就是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发现差异、发现共性、发现联系的能力,而“诵读”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提升学生阅读发现力的方法。
有学生读完《西游记》后,发现书中有很多重复三次的故事情节,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针对“为什么会这样设置情节”这一问题,教师采取多种“读”的方法,默读、朗读、师生配合读,甚至分角色演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发现这样的情节安排更为丰富,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更能凸显人物性格。
针对“‘大战哪吒’与‘大战牛魔王’两段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十分精彩,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教师同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写法上的不同后,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更觉情节的精彩、描写的精妙,读得妙趣横生。
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精彩片段,比较“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引领学生更加关注相关内容的细节描写,进而发现阅读之妙。
2.在评说中助推阅读思考力。阅读思考力就是阅读的思维能力,整本书阅读思考能力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评说,在评说中相互促发、相互补充,培养对文本内容的思辨、评价能力。
有人喜欢猪八戒,觉得他是取经团队里的润滑剂,对唐僧忠心耿耿,且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也有人不喜欢他,说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意志不坚定。两种不同的看法反映出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研讨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现,虽然猪八戒有很多小毛病,但关键时刻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从猪八戒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普通人的影子。在评说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如何联系文本和生活思考问题。
3.在细读中培养阅读感悟力。整本书阅读感悟力具体指针对作品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情感意蕴之美等方面的欣赏感受能力。要培养这一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在细读原著时揣摩品味。
《西游记》的语言幽默诙谐。针对“读完《西游记》,试着找出你觉得好玩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问题,学生在细读文本时发现谐趣无处不在——小到一个人名、一个动作、一句话,大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气氛的烘托,无不显示作者的匠心独运。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名字,比如黄狮精手下的两头狼精分别叫“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对话,比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这样写道:“这呆子朝上礼拜,拜毕道:‘娘,你把那个姐姐配我哩?’妇人道:‘正是这些儿疑难:我要把大女儿配你,恐二女怪;要把二女配你,恐三女怪;欲将三女配你,又恐大女怪。所以终疑未定。’八戒道:‘娘,既怕相争,都与我罢,省得闹闹吵吵,乱了家法。’”在幽默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猪八戒如此看重儿女私情,读完令人捧腹。学生在品味整本书语言的过程中,感叹这本书的有趣,感慨作者语言表达的功底之深,进而体会到原著的魅力。
三、全视角反思问题,积累阅读经验
整本书阅读要以“积累阅读经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旨归。学生应反思整本书阅读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提炼成功的阅读经验。
1.是否抓住作品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瞄准一部文学作品最有特点的地方来提出问题,展开细读。《西游记》中人物、语言和情节各有特色,可以围绕这些方面提问。比如,围绕人物,可以提出问题“唐僧师徒中你最喜欢谁”,展开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人物的特点;围绕语言,可以设置问题“师徒四人皆有不同的口头禅,多读几遍,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围绕情节,可以设计问题“画出师徒四人取经路线图”,让学生了解情节框架,同时融入跨学科学习内容。
2.是否引发读中思考。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阅读才得以继续,并日渐深入,学生才能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良好习惯。比如,“有人说猪八戒贪婪自私,从哪里能看出来”“孙悟空屡犯杀戒,为什么最后却成为斗战胜佛”“小说详细写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次劫难”等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始终处在有疑、解疑的阅读期待中,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从人物、情节等关键处入手展开阅读,使整本书阅读有趣又有效,循序渐进地实现阅读与思考相关经验的积累。
3.是否具有开放空间。相对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多角度理解和深度思考,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比较以下两个问题:
(1)《西游记》中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原来是谁的弟子?
(2)鲁迅评论《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你认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人中,哪一个最富有人情味?请联系整本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第1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情节的记忆,第2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初步认识。显然,第2题更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只要联系文本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抓住作品特点、引发读中思考、具有开放空间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推动学生持续阅读,有效探究。※
参考文献:
[1]朱红.“陌生化”视域下的原著整本书导读策略——以《西游记》整本书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02):38-43.
[2]陈金华.整本书阅读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2023(16):23-2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新城小学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