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范语文教学,探索高效教学之路
作者: 王肖英【摘 要】 语文教学的成效与目标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语文课堂教什么、怎么教,也一直是语文教师持续探索的问题。规范语文教学,可以加强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规范读写教学,强化读写的联系,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或探索性写作,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 规范语文教学 教学层次 强化读写 科学方法
中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因为语文教学的成效始终与它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的探索缺乏科学性,这集中表现在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根据个人的理解去探索语文教改的途径,这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进一步造成语文教学的不规范。语文要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就必须形成一套可供遵循的教学规范。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非规范化问题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改进语文教学,形成科学的、规范的语文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规范语文教学既有规范内容的问题,也有规范方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我们有必要回到源头上思考。人类语言文字的发明和运用为的是方便传递信息,尤其是复杂的信息,因此语言文字在本质上就是信息的载体。从信息处理的视角看语文,听说读写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不同环节或方式,这四个方面共同满足了信息交流的需要:听和读是获取信息的环节,说和写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环节。从“听、读”到“说、写”形成了信息“收取—处理—传递”的全过程,信息交流得以完成。
信息处理属于科学范畴,包含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知识创造等环节。虽然学习现成知识对每一个人来说是生存的条件,是一种必备的生活技能,但从人类发展的意义上来说,知识的创造才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听与读只是创造新知识的前提和准备,说与写才能创造新知识。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就得到了语文教学的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听与读的训练。获取信息是创造新知识的前提。能够从材料中抓取重要信息是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不是只靠教师对课文的详细讲解和学生的反复刷题就能提高的。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质和量的选择与安排,都必须适应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
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写的训练。这是运用知识和信息的层次,是对创造的要求和广泛发掘个人创造的可能性。听与读是为了说与写,说与写的能力比听与读的能力也更难培养。
第三个层次是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层次需要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尤其需要读写融合。为写而读,为读而写,双向促进,把写作变成创新性阅读,把阅读变成处理信息和发现问题的环节。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规范读写教学,强化读写的紧密联系
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核心目标出发,写作就应理解为发现事实、组织材料、寻找结论的过程。阅读则是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是理解力的训练,也是组织材料的训练,是写作和发现新知识在智力和方法上的准备。
重新规划语文教学需要与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联系起来讨论。如前所述,语文教学无非是让学生掌握搜寻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所以,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没有写作参与的阅读不可避免地浅表化,脱离了阅读的写作自然也是空话和套话。
读与写有多种结合方式,有简单的方式,有复杂的方式。简单的方式是模仿写作,复杂的方式是创造性写作。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要求。这种阅读应该以思考性阅读为主,有利于学生思考习惯和思考能力的养成。扩大课堂教学的阅读量,改变以文学性阅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习惯是必要的,树立把材料作为信息和思想载体的观念,同时,教师还必须从肢解课文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入对材料的整体把握、思想把握和重点把握。
模仿写作是指模仿语文教材中文本的写作,也是阅读的延展和深化,是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环节。模仿是模仿课文处理信息的方式,内容则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搜集到的相关素材,在分析、综合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成长教育理论指出的那样,教育是经验的不断重组与再造,为经验增加新的意义,而学生作文正是重组经验的方式之一。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间接习得,只有少部分知识来自直接经验,但这部分直接经验往往是创新的源泉。模仿只是对处理材料和信息的方式的模仿,教师应在模仿中引导学生导入自身经验。例如,读后感写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分析文本的写作形式到内容特色,引导学生应把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与自己的阅读感受融会贯通,发挥学习主动性,补充相关知识。
模仿写作既是阅读的延伸,又是创造性写作的重要练习,创造性写作则立足于自身的观察和经验,把观察、思考、发现统一起来。
三、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或探索性写作
以科学方法规范的创造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或者随意发表观点的议论文写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讲述他读小学的女儿的一次作文经历:
四五个小孩结成小组,决定研究学生每天早晨到校的高峰时间是几点钟。她们想,学校每天于8:30开始上课,那么8:20左右应该是学生到校的高峰点,这是她们的假设。于是,她们下一步是搜集数据。大概有四五个星期,每天清早,这些小孩分头站到各个校门口,统计学生到校的时间。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她们发现7:50到校的学生最多。这一结论跟她们原来猜想的很不一样,否定了最初的假设。下一步是对结论加以反思,她们讨论、分析了很久,得出一个解释:因为很多父母送小孩上学后要去上班,而8:00或8:30是很多公司和机构上班的时间,为了上班不迟到,父母肯定要提前一点把小孩送到学校。这就是她们最后给出的解释。孩子们据此写出具有创造性的报告,向全班同学表述、讲解整个研究过程。
这个案例体现了科学方法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说和写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避免武断地得出结论,理解在科学研究中思想与事实一致性的重要意义。学生由此领会到什么是科学精神,避免写作中出现空洞和缺乏逻辑的议论。
这是一种探索性写作,是以科学方法为前提的写作。文学性(或随笔式)写作与探索性写作在方法和教育效果上的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
1.前者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对具体问题的考察,是纯粹的课堂写作;后者扎根于现实生活,融入学生自身的经验。对现实问题和实际需求的关注,永远是创新之源。
2.前者没有探索和研究,而主要是个人情感、观点的自由发挥;后者则在科学方法的支持下获得证据和结论。
3.前者学生没有“思想—事实”的求证,其观点没有从初步形成向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后者学生发扬求证精神,不断使自己的思想贴近事实,通过科学实验检验自己的观点,调整思路,使自己的观点趋向正确。
4.科学方法是思维训练的前提,前者缺乏方法,因而也就没有思维训练,没有学生的独立自主探索;后者相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高县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