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要强化五个“意识”

作者: 冯芹

【摘 要】 寓言教学中依然存在“事”“理”割裂,链接拓展、延伸资源失当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寓言的文体特质出发,强化文体、编者、读者、作者、师者等意识,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深入。寓言教学既要探本求源,把握本义,也要联系实际,获得新知。

【关键词】 寓言教学 文体特质 教学意识

寓言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为中学生所喜爱。如何选择贴合文本的教学内容?如何守住拓展的边界?笔者认为,寓言教学应强化五个意识,既要探本求源,把握本意,也要联系实际,获得新知。笔者现以《杞人忧天》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与尝试,求教于方家。

一、文体意识

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属于记叙类文体的范畴。统编版七上《寓言四则》的文前预习提醒学生:“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山东师范大学王恒展教授认为,寓言“多以生动活泼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某种哲理,使抽象的哲理更加明晰,更加容易使人接受,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寓言是作者围绕寓意展开情节、刻画形象的故事。“意”在笔先,“意”是寓言的内核。

在内容的选择上,寓言教学必然要把“故事”“道理”及其关联性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细读文本,由事推理,获得启迪。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文体意识,教学设计必须紧扣寓言这一文体的特质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发散思维,引领学生直抵故事背后的哲理。

《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故事相对完整,蕴含先贤智慧,编者删去了原文的议论部分,没有直接点出寓意,意在让师生多角度理解文意,对故事与人物作出多元评价。

二、编者意识

寓言教学应关注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有明确的编者意识。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师确定教学内容起着方向标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教学的效度。《杞人忧天》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学习寓言不能只限于故事情节本身,跳出故事才能感悟到寓言的言外之意,也才能开阔思维,获得启迪。

除了《伊索寓言》中的两个故事,本单元还安排了《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从文化层面看,编者有意让初中生了解诸子百家中的杂家、道家文化。安排《杞人忧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道家文化,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老庄文化作铺垫。

编者在《杞人忧天》的课后设计了一道极具开放性的问题:“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显然,编者意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这则寓言,感悟言外之意——既让学生了解人们的惯有思维和成语“杞人忧天”的传统含义,也赋予这个古老故事以时代的新义,让古人的智慧之树绽放出新时代的花朵。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碰撞中,联系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发散思维,提升联想和想象能力。因此,落实编者的这一意图是教学内容之一。

三、读者意识

在寓言教学中,教师要有读者意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认知,这一过程是动态的。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关注课堂动态及学生思维的变化,从师生、生生对话中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实现有效教学。请看笔者的教学片段。

(小组讨论交流:1.从故事看,你觉得忧天者杞人和晓之者各是怎样的人?2.故事结尾没有点明寓意,作为读者,你悟到了什么?仿照前文的方式写一句话来点明寓意。)

师:作为读者,你如何评价忧天者和晓之者呢?

生:我从“废寝食”读出了杞人是个胆小多疑的庸人,晓之者善于释疑、待人热情,是个有耐心的人。

生:忧天者是个性格执着的人,喜欢刨根问底;晓之者是个知识丰富的人。

生:我不同意“晓之者是个知识丰富的人”的说法,他关于日月星宿的解释并不科学准确……

师:作者对他们各持怎样的态度呢?

生:我认为作者对杞人持讽刺的态度,对晓之者持肯定、赞扬的态度,赞扬他乐于助人的精神。

师:谁有补充?

(一时无人回答,没有学生能指出杞人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

师: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我们后面再解决。谁给文章加个结尾点明寓意?

生:这个故事讽刺庸人自扰。

生:无知而多疑,徒增笑耳。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师:你从故事中读出了杞人有忧患意识,大家赞同吗?

生:杞人整天担忧天崩地陷,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种不必要的担忧非常愚蠢可笑,我认为不能算忧患意识……

绝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故事讽刺了杞人不必要的担忧,少有学生读出忧患意识,说明学生没有读懂编者的意图。笔者认为,学生囿于传统思维定式,加上掌握了较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他们难以读出杞人的忧患意识也在情理之中。学生难以全面理解编者意图,对寓言的理解浅表化,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支架工作,助力学生读好寓言,深度理解课文内容,读懂编者意图。

四、作者意识

寓言是记叙文,最终目的是借故事表达作者之“意”。读寓言的核心要务自然是读懂寓意,但是,寓言教学不能仅仅止步于读懂寓意,还应树立作者意识,探本求源,读文识人,明晰作者的心声与价值追求,让学生读懂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此,笔者设计拓展环节如下。

助读材料一:列子评述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选自《杞人忧天》

助读材料二:列子其人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信奉道家与世无争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他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农耕之余,醉心读书著述,潜心撰文二十篇,十万多字。流传有《列子》一书。

结合两则材料,你读懂列子对忧天者和晓之者的态度了吗?

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明晰列子对忧天者和晓之者二人都持否定态度,不仅否定忧天者杞人,也否定晓之者。本文是《列子》的开篇之作,作者在文中强调:自然万物的运动消长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地有道,人只能顺应此道,任何担忧与操心都是无用的。列子只关注眼前,不关注未来。这种“顺应自然,虚静无为”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也是古代治世的重要思想之一,影响深远。列子其人,一生不为名不为利,安于贫寒,与世无争,其对后世乃至现今社会都有警示意义。

读懂寓言,读懂作者,“原文再现”无疑是个好办法。教师既要让学生“走进去”探本求源,把握本义,还要让学生“走出来”结合当今,获得新知。

五、师者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学寓言时,教师心中还应有师者意识,承担起“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学生思维局限于“杞人忧天”的本意,没有完全读懂编者意图时,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适时点拨启发,释疑解难,引导学生开放思维,获得启迪。笔者设计拓展如下。

司马迁在《史记·陈杞世家》中写道:“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

杞国弱小,战乱年月多次东迁,最终灭于鲁地。杞人忧虑的真的是天塌地陷吗?作者为什么说是杞人忧天,而不是秦人、楚人、齐人、郑人呢?作者写此文仅仅是想讽刺杞人可笑的担忧吗?

笔者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明晰作者的用意远远不止于讽刺杞人的无用之忧,更是引发读者深思。与其说《杞人忧天》是对杞人的讽刺,不如说是列子对那个战战兢兢的战乱时代的讽刺,是杞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忧天下是古今文人士大夫家国情怀的体现,是我们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由此引导学生读懂本文中的忧患意识,进而读懂编者意图。

寓言教学的五个“意识”环环相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折射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智慧,教师应从寓言丰富多样的价值取向中选取适切的内容,展现出寓言的精彩。※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具身认知理论下初中生阅读思维进阶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JY14-L262]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