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作者: 朱晓梅

一、在深度学习中获得“反着想象”的密钥

好的学习活动应该让学生产生“经历感”和“探索感”,在深度学习中完成认知、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进阶。《宇宙的另一边》采用反着想象的思维方式层层展开,作者从茫茫的宇宙一直写到现实生活中的日常起居,“这边”与“另一边”的人、事、物有关联,又有不同。读来,既有着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畅快想象,还有着脚踏实地的生活气息。如何让学生在有趣的探究活动中找到想象的密钥呢?

1.扣关键词语,破解想象的密码。

师:同学们,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样子的?文中的哪一句话点明了这个秘密呢?

生: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师:请你说说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宇宙的另一边有城市、街道、房子和孩子。

生:因为作者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他觉得自己在宇宙的这一边能看到城市、街道和房子,在宇宙的另一边也应该有这些景物。

师:“倒影”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你们看,水面上有地面上景物的影子,它们一模一样,但方向却是反的。谁想明白了?

生:在宇宙的这一边,太阳是从东边升起;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吗?

师:没错,反着想象,就是逆向思考。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建构学生的言语世界。关键词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篇课文的想象虽大胆奇特,却有章法有规律,它的每个想象细节都指向同一个触发点—— 倒影。直奔主题,破解密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想象的方法。

2.借表格支架,言说想象的思路。作者反着想象了宇宙另一边的生活,在宇宙的另一边,不仅“我”是颠倒的,就连其他万物也是颠倒的。请你自由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说一说在宇宙的两边,雪、太阳、石头,还有上课时有什么不同。(表格略)

表格的填写让内容的呈现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整合与表达的能力。通过梳理和言说宇宙中“我的生活”“自然界”和“课堂”的不同,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想象的神奇,并且对“宇宙的另一边和我们的世界都是反着的”这一想象规律有更为深刻的感受。

3.品表达细节,思悟想象的精妙。对于言语形式的精妙之处,教师可把结论性的文体知识设计成学习过程中的认识与探究,让学生在对文本细节的阅读、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渐次提升语感及思维能力。

师:(出示第3自然段,重排格式)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新课标理念下儿童想象力的培养0

生:我发现这三句前半句都是逗号,后半句都是问句。

生:我发现这三句前面都有“当我”一词,后面都有“他是不是”或“他会不会”。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在宇宙的这一边,是作者的现实生活,所以用陈述句。宇宙的另一边,为什么用疑问句?

生:那是作者的猜测,没有把握。

师:这样表达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想象的乐趣。请你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方法。

生:我发现第4~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在宇宙的这一边,是这样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是那样的吗?”

师:这种表达方式——“自然现象(相反)+猜测(问句)”多有趣啊!让我们对宇宙的另一边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请大家读好这一连串的问句,也读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老师的学习支持下,发现了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同桌对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品味着文字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彩,感受天马行空且有逻辑性的想象,沉浸在由此产生的愉悦中,这为接下来的想象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鉴表达方法,另辟想象的天地。儿童的想象是活跃的,同时也富有跳跃性,有时很难从“面”的层次细化到“点”。有了上述各环节的层层铺垫,学生在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础上,就能更好地从自由表达走向规范表达。

师:浩瀚的宇宙藏着无数未知的秘密,也有着无限的乐趣。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如果你能像作者一样反着想象,同样会发现和创造不同的乐趣。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呢?

新课标理念下儿童想象力的培养1

生:宇宙的这一边,花草树木是夏天生长的;宇宙的另一边,花草树木是冬天生长的吗?宇宙的这一边,小猫、小狗是在地上走的;宇宙的另一边,小猫、小狗是在天上飞的吗?

生:宇宙的这一边,人每天都要通过吃饭来补充能量;宇宙的另一边,人是不是不吃饭也能有能量?

生:宇宙的这一边,我没有翅膀;宇宙的另一边,我是不是有可以飞翔的翅膀?

模仿绝不是抄袭,而是把眼前和过去的东西通过自己头脑加工再造出来。小学生想象最大的问题是,表达往往杂乱无章,缺少应有的审美体验和逻辑,而有扶有放、扶放结合的指导,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也激发了学生肆意想象、大胆创编的欲望和潜能。

二、在任务完成中学会“联系生活想象”

课文在展现宇宙另一边的相反状态时,作者采用词语加法和诗句乘法的构思,将另一边冬天、春天的场景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让他们在听说读写的系列学习活动中学会想象的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儿童想象力的培养2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尝试去解决问题,几个学习任务既指明了思维的方向与路径,也暗示了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生:喜欢。我从加法中感受到小朋友都很开心,打雪仗、堆雪人,很有意思。

生:从乘法中,我感到了春天的美好,好像被春天包围了。

生:这种想象,描写了同一个季节的景物。

生:这种想象都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系。

生:在宇宙的另一边,乘法是这样的——“炎炎夏日”乘以“欲把西湖比西子”,再乘以“泉眼无声惜细流”,等于“荷叶罗裙一色裁”,又等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后等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我们可以从可感的学习反馈中看到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联系生活想象”的策略,于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了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责任不再是碎片化的追问,也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讲解,而是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来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方法,发展学习策略,并在与小伙伴的有效合作中学会迁移拓展,最终习得想象的能力。

三、在身临其境中学会“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事物”

知识教学,唯有经过学生的想象加工之后才会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相融,成为隐性的、永久性的存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并将其带入作品所描述的境遇中,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体验与感受表达的秘妙,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写写关于风的作文吧(背景配乐从舒缓到昂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张开手臂。现在,我们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风,掠过田野,拂过树梢,翻过高山,越飞越高……刚才你飞到了哪里?当你变成了风,你感受到了什么?(快乐、自由自在)

师:这样的方法,对你习作有什么帮助?

生:你想写什么,就要变成什么。

生:要想象这种事物的特点,要把自己变成它。

师: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事物,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想写一篇关于花的习作,你会怎么写呢?

生:在宇宙的另一边,如果想写一篇关于花的习作,就得闭上眼睛,想象花的样子,慢慢地让自己变成美丽的小花,在柔柔的春风里,慢慢绽放一片片花瓣,吐露着迷人的芬芳,谁的花朵开的时间最长、颜色最鲜艳,习作的分数就越高……

师:说得真有趣。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事物,可以是星星、月亮、云朵,也可以是雷、电、霜、雨,还可以是桌子、台灯、手机。就看你有没有超强的想象力。请说给你小组的伙伴们听。

如何实现“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事物”表达策略的运用?情境唤醒和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自己悟到写作的真谛。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引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教师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怎样创造性地想象,怎样让想象奇特起来)做了很好的铺垫,就是要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重点资助课题“小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校本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a/2020/02/37]

(朱晓梅,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