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吴莹

在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课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使命,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系列革命文化类课文,彰显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此类文本的教学,要以语文学科特点为基础,以儿童视角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深入感受革命精神。

一、把握编排特点,实施精准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注重革命文化教育,精选丰富而鲜活的内容素材,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需求,安排了相应的课文,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特点,贴近学生需求,实施精准教学。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占比达到14%,根据学情,在文本编排设计上有一定的梯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革命文化类课文比重逐步提高,从一篇到一类,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以篇章呈现,而中高年级则以单元为主题。层层递进的编排,体现了革命文化类文本独特的育人价值,从儿童视角出发,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受到熏陶。

1.注重学段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段特点,针对不同学段的革命文化类课文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低年级选材贴近儿童生活,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生识字与写字,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课文,要重点教会学生认识文中的生字,并学会书写,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了解革命传统文化,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熏陶感染作用。而在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中,不仅仅要完成基础的识字朗读的目标,还要关注人文主题,落实革命文化类课文的育人价值。在教学时,人文熏陶和语文训练目标的指向更加清晰。

2.围绕单元主题,设计教学任务。教学革命文化类课文,首先,要做到大单元的目标和单篇课文目标一致;其次,对单元课文进行整合,明确主题大单元教学文本的价值,形成单元整体;最后,要贯穿沟通,以单元主题这一文化脉络为设计的明线。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在明晰单元的文化脉络这条明线后,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每课的教学目标。四篇课文可以分别设计为:“走进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了解诗人陆游最大的遗憾和心愿,南宋统治者是否实现了他的愿望,探究编者选编目的;“聆听强国之音”——探究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回顾革命先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所做的努力,为杰出人物做手抄报;“抚摸圆明三园的残垣断壁”——画布局,介绍圆明园的前世今生,辩论,组织单元朗诵会;“致敬守岛战士”——以不同人物的口吻讲解守岛战士的故事,观看电影《守岛人》。在执教时,教师要把握单元主题编排的特点,紧扣文本,注重学段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人文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整合背景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和革命时期的领袖、伟人以及事件有距离感,这给他们了解那段岁月的历史事件和感受人物品质带来了困难。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学生不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阅读支架,其必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资料,借助音视频资料等,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1.借助资料,了解故事背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不太了解中国革命先辈的艰难创业历程,这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因而难以与革命先辈自我牺牲、服务人民的无私精神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足课前准备,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预留出时间,让学生依据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历史背景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更能共情。

比如,我在教《少年中国说》一课的时候设计了一张学习单,让学生在课前对作者进行了解,探究相关的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00多年前,学生不知道那时的人们具体过着怎样的生活。这又是篇文言文,学生理解文本又增加了难度。课前,学生充分搜集相关信息,课上讨论收获,了解到当时百姓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由此深刻领会作者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含义。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了文章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在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2.依托媒体,创设学习情境。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一直主张教学是需要情境的。比如,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我播放地道战的相关影片,把学生的学习情境代入战争年代,学生很感兴趣,从影片中感受到冀中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为这种杰出的智慧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还开展了“我是冀中地道战的讲解员”活动,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三、感悟人物形象,学习英雄品格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学习英雄模范的精神和品格。

1.关注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写作技巧,通常用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在革命文化类课文中,这些细节描写尤为突出,对于塑造伟岸的英雄形象,讲述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对老班长的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从相关语句中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引领学生聚焦关键词句。通过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对故事与人物的兴趣,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将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内容表达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革命精神,珍惜当下和平、幸福的生活。

2.加强朗读训练,体会内容情感。在进行《七律·长征》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朗读形式,如范读、指生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渗透朗读方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其体会红军长征跋山涉水两万五千里的艰苦与大无畏精神。在教学《开国大典》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关语句,想象当时的阅兵场面,感受阅兵部队的飒爽英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自豪和喜悦。

3.想象文本留白,感受人格力量。学生可以在留白处放飞想象的翅膀。在一系列的革命文化类课文中,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为学习者预留出了想象的余地,可以作为深入理解革命精神的契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文本留白处,让学生自主思考,对文本进行更深刻的解读。比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时,文中“这次怎么会……”这句是毛主席的内心独白。教师引导学生置身于当时情境,思考省略号的含义,深刻体会毛主席的博大胸怀,对毛主席丧子之痛给予深切同情。毛主席大公无私的伟大形象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四、思辨读写活动,赓续红色血脉

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思辨问题,引导学生基于阅读活动和生活实际开展学习活动。

1.设计思辨问题,升华革命情感。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辨问题让学生讨论:今天我们所处的和平年代还需要邱少云这样的英雄吗?今天的我们还需要向邱少云学习什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火的句子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感受邱少云顾全大局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事要有全局意识。学生通过阅读与比较,辨析态度与立场,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升华了革命情感。

2.开展多样活动,培养文化自信。六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六年来对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学习,开展阅读分享会、制作红色诗集、画出心中的英雄人物、写下自己的心愿等活动,联结课堂内外,学生运用多个学科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培养了文化自信。

3.练笔拓展运用,传承革命精神。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可以设计“如果雨来来到我身边”的习作任务,让雨来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同时,培养理性思维,学习雨来身上的优秀品质,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总之,被选入教材的革命文化类课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又要把革命文化精神传承下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