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谈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问题

作者: 黄勇

一、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构想

好的阅读教学应指向学生阅读内驱力,规避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误区。“填鸭式”教学常常被语文人诟病。想象鸭子被灌食的情景——没有自由,缺失自我,鸭子肥得快,状态却很糟糕。我们由此可以想到“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状况。因此,教师在常态的阅读课堂上,要避免“填鸭式”教学,不能只讲解,让学生记完背,背完默。常态课堂上如此简单机械的操作过程,会让学生没有思考,没有热情,缺少互动,没有表达。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妨利用逆向思维,看看学生最讨厌的教学行为是哪些。笔者曾经做过一项由全校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笔者发现,最令学生讨厌的教学活动是记忆背诵和机械抄写,尤其是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最反感这类活动。遗憾的是,我们课本上的背诵练习,教师往往将其简单地布置下去,以至于忽略了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试问,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入手,比如推荐一些学生喜欢的红色经典给他们。当《长津湖》令全民感动的时候,教师是不是可以思考红色经典的魅力,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讨活动呢?

有的文言文篇幅较长,并且语言晦涩难懂,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情况去分别提要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用学生能实现的目标去激励他们,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捧起书,入眼入心诵读的时候,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一半了。

2.建构能力训练体系。教师应着眼速度、记忆和理解三个关键词,用心建构精巧智慧的训练体系,创建“五五五”自主阅读训练项目。具体讲,第一个“五”就是五分钟阅读训练:在课堂上,每篇文章的自主读书环节,进行五分钟的信息读取竞赛。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看谁的速度最快,而且提取的文本信息最精准。第二个“五”就是五个问题练习:看看哪些同学在二次阅读后,自主提出五个高质量的问题;第三个“五”就是收获五点领悟。当然,这五点收获要有自主思考的成分。教师也不必强求每位学生都有高质量的收获,可以是简单的字词句,可以是阅读后的文本思考感悟,可以是对自己写作的认识和启发。另外,三个维度的阅读能力素养训练既不是完全割裂开的,也不一定都在一次活动中进行,可以融合进行,也可以独立运作,还可以在“五五五”的项目活动中整合提高。当然,有的环节训练时间可以依据学生的阅读状况,由五分钟适当延长,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有益能力的提高即可。

3.发展提升思维品质。为了学生不断思考,尤其是让学生不断自主阅读,教师不妨以提升思维品质为核心,积极构建“三三三”自主课堂。具体来看,一节阅读课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考虑:其一是模块构成,其二是展示表达,其三是评价考量。再细化一下,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着眼整体发展目标,教师可以立足“双减”对作业和能力素养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分层布置阅读作业。至于课堂模块,教师可以尝试以学生“自主”为主导的三个时段,分别是自主学习、分享合作、探究固学。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其分享阅读学习收获以及疑难问题,主要以三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应多把上台的机会留给那些想要分享阅读感悟的学生。学生要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发展和提升思维,还得清晰把握思维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因为培养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这种组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和巩固,尤其是重点难点的探究巩固,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效率。不难发现,思维品质的提升落实在三个环节的每个步骤中。

4.细化自主阅读层次。优秀的阅读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才行。略读,不仅仅是一目十行地读,而是抓住文本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提取重点信息。比如文章的题目、文章的开头结尾、记叙文的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等,都是略读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精读,既然是“精”,就要逐字逐句地读文章,而且要思考辨析作品遣词造句的妙处,积极对比文句,感受关键字、词和句的独特魅力及表达效果。美读,自然是阅读的更高境界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悟出属于自己的思考,要能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愉悦——就此达到“五育并举”中“美育”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思维助力阅读能力提高

借力自主思维,规避主题解读浅尝辄止的教学误区。以《范进中举》为例,对该文主题的剖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上。在范进身上,我们可以思考读书人的价值目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规避主题理解不够深刻,或者立意思考不能与时俱进,或者主旨的分析不能契合学术前沿与学科动态等教学误区。常态的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带领学生借力自主思维,结合当代社会背景,通过古今对比来灵动地思考生命的主题,探究人生的意义。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自主思维能够促进学生诸多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一,静下来。阅读需要安静的氛围和内心的宁静,静下来能促使阅读者沉淀下来,享受美好的自主阅读时空,沉醉于美好的心灵世界,与过往交流,与自己心灵世界分享。第二,写起来。自主阅读是一种情不自禁由内而发的过程,阅读时会随手圈圈、写写、画画、勾勾,留下阅读的痕迹,写上对文本细节的真情实感。第三,悟出来。自主阅读能够跨越时空,在书本的世界里遨游,和历史、圣贤、心灵对话,感受美好,品味古今,思考人生,促使学生养成不断思考的习惯,借此能够不断悟得生命的真谛。静、写、悟能够构建自主阅读习惯的基本框架,也是自主思维赋能下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基本表现。

2.深化文本解读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写作常用的手法,作者借对情景、情境的文字描写,表达内心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透过如此自主解读,读者就能够借力自主思维,走进文学深处的精神世界,形成自主的思考内容。如果没有自主思维,阅读可能仅仅是浏览文章情节,看看文字本身,读读大体意思,不能入木三分地去分析,更不可能比照自己,思考当下和未来。要想“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不可能的。当读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时,读者如果有自己的思考,就必然感慨伟人的笔法大气、胸怀天下。一个“惜”字,内含无限的抱负。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点评,折射的是作者非凡的人生理想。于是,读者自己在赞叹作者非凡的同时,也会考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思考和谋划自己的人生。

3.培养形象再造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了自主思维,读者就有了自主创作的可能,“哈姆雷特”也就会因人而异。作品会因为读者所处时代的不同、读者的心情和境况的不同,以及读者思考见识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和社会影响。在一般读者的眼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能仅仅是个见识短浅、趋炎附势、常常被人讥讽的农村老大娘。但读完全书后,你或许会对她肃然起敬:因为她有责任感,为了一家的生计忍辱负重进贾府;因为她有智慧,将以贾母为首的一家人哄得开开心心,纷纷资助自己;因为她知恩图报,小有收获后会将最好的东西送到贾府来表达感谢;因为她大仁大义,当贾府破败时,她会倾其所有去营救王熙凤的女儿巧姐。阅读刘姥姥的故事时,读者如能运用自主思维去思考,一个高大、丰满的形象自然出现在眼前,哪里还敢“讥讽”。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结合整本书考虑,假以时日,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再造能力自然会不断提升。

4.提升情境感悟能力。在当下的中考和高考中,很多知识点的考查已经非常注重生活化、情境化,借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即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实,从难度上讲,这只是多设置了一道“坎”。如果在平常生活中,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思维,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勾连起来,自然就能轻松应对。但是,如果学生平时只知道简单地、机械地刷题,面对新型考试,或许就出大问题了——第一道关就过不了,做不到很好地解题,更谈不上拿高分了。因此,教师应常安排学生走进生活,积极进行项目化学习,组织任务驱动式教学,开展以训练自主思维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思维碰撞,感悟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独特魅力,学生的情境感悟能力自然就能不断提高了。※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自主管理‘三位一体 双轮驱动’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c/2015/028]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兴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