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作者: 张颖 袁塞一、激发兴趣,读书名言导入
1.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都读过什么书?读书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生答后,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名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生:下笔如有神。)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生: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生:熟读深思子自知。)
2.古人喜欢读书,也喜欢把自己读书的宝贵经验记录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人谈读书》。这里的“读书”,不是单单读一本书,而是告诉我们一些古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二、我会读
1.迅速浏览课文中的六句话。这六句话都是哪位古人说的?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作者吗?请自己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哪位小老师提醒大家一下,哪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呢?
3.读好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注意老师是怎样断句的。
4.同学们愿意模仿老师的朗读语调,再来读一次吗?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节奏。(生读)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奖励你们,配乐来读一读。
5.配乐指名读、齐读,读出节奏。
三、我会说
1.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齐读。
(1)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几个“知”字的字音不同、字义不同。)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这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总结: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智慧。(板书:实事求是)
2.用这样的智慧来学习下面的五句话,知道哪句话的意思就默背下来,不知道的可以先标记下来。
3.刚刚老师发现你们都很善于学习。有不少同学都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感兴趣。(PPT出示句子,指读。)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不知道什么?
预设:为何要“不耻下问”。
(播放视频: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孔子一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学好问”是一种智慧。(板书:勤学好问)
4.孔子这样一位大教育家都能勤学好问,更何况我们呢?现在请你们带着刚才的“不知”去问问四人小组里的同伴。

5.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和同伴之间的讨论交流,有哪些“不知”现在变成了“知”呢?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表示默默地记住书中的内容。“厌”是指满足。联系生活实践,谈一谈“教学相长”的含义。“教学相长”也是一种智慧的学习方式。我们借助注释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诲人不倦”与“学而不厌”有什么关系?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为什么要“好古”?想想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里面含着……)所以就要好古。你看,我们还联系了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出示图片,讲述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勤奋刻苦”也是一种学习的智慧。 (板书:勤奋刻苦)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及”是赶上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孔子看来,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你觉得学习像在追赶什么呢?(时间、比自己成绩好的人、自己的目标)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有目标,要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以思”的意思是用来、拿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们是真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你们觉得“思”重要还是“学”重要?“思”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板书:学思结合)
四、总结
1.古人学习的方法有哪些?(教师引读)
2.这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还应该烂熟于心,选择你最有感悟的一句或几句,试着背给大家听。
3.这些学习的智慧都来自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论语》这本书就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典籍。书中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些学习的宝贵经验,都在这本充满智慧的《论语》里,老师建议大家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今天我们从“不知”到“知”,从“知”中受到了启发。等你们读了这本书,也许又会产生新的“不知”,但是我们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探求未知的过程,就让我们向着这大智慧不断前行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考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