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条山抗战纪念馆
作者: 郑芸蔓 王端阳 王雪花一
“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坐落在中条山下垣曲地带的民兴山地,是一座以展示中条山战役为中心的中条山地区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纪念场馆,也是山西乃至全国唯一一所祭奠中条山战役死难烈士的纪念场馆。民兴山地是当年中条山战役的主战场之一,日军37师团就是从这里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攻占垣曲的。纪念馆建在这里,很有纪念和祭奠的多重意味。
纪念馆大门门楣上“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的牌匾鲜亮耀眼,门庭两边的书联“全民抗战血染中条凝壮士,百世流芳魂扬华夏耸丰碑”和“斑斑血迹勾描抗战英雄血恨图,累累弹痕铭刻救国将领御敌史”道出了当年抗战的刀光血影。
纪念馆依山傍河,坐北面南,整体为前后两进院落。院落里松柏挺拔,修竹茂盛,显出岿然巍峨的凛凛正气。后院迎面正中的那棵白皮松,是陕西华商报社和西凤酒业集团从陕西移植过来所捐赠的。其左面是一尊重约70公斤用以象征抗战胜利70周年的青铜方鼎,为青铜器之乡的陕西宝鸡市所捐赠。右面是一座天然形态的镌刻有“秦魂”草书的花岗岩石碑,从背面文字可知,此碑是为中条山战役中牺牲的三万秦川将士而立。而后院东西两侧则对称横列着各两面铭刻有为国捐躯的中条山抗日英烈的烈士墙。整个纪念馆环境清幽,气氛肃穆,庄严凝重。后院的展区按展示主题分为“罪证如山”“全民抗战”和“永远缅怀”三大板块,共十个单元二十多间展室,以实物、资料、版面、图片、影照、壁画、文字介绍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中条山地区全民抗战的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风云,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和思考。
二

第一展区共有四个单元。前三个单元重点介绍了日军占领河东地区后在河东各县所制造的诸多惨案:在垣曲,1941年,日军驻扎在王茅的司令部在其周围建立了六个杀人场,以活埋、剖腹、点天灯、纵狗撕咬、军刀劈杀等手段杀害无辜平民2000余人。1941年5月,在坡底村东沟的一个土窑洞里,日军将20多个逃难的百姓活活烧死在内。在五福涧,日军将抓到的40多个农民推进一眼窑洞,架火焚烧。在历山,1942年11月,日军二次扫荡抓走23名群众,囚禁4天,赤身冻饿,而后挖去双眼,全部刺死。在盐湖,1939年4月,日军扫荡上郭,伤亡多人,为求报复,次日围攻上段,将14个民兵、94个群众抓住后全部杀害。在绛县,1941年3月,日军攻占里册峪,将逃至峪内的难民和峪内居民300余人全部枪杀。还有永济、闻喜、夏县……一桩桩惨案令人触目惊心。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在第四单元,集中展示了14个日本甲级战犯的图片,木村、冈村、东条、板垣、土肥原……一个个或是狰狞,或是木然,或是目光呆滞,或是垂头丧气……这些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高级战犯,每个人名下都罗列了他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全部受到了正义的审判,被牢牢地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争狂人,终究逃不过历史的惩罚,最终葬身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此外,中条山战役的12名日军参战将官,他们的图片和介绍也一并展示在版面上供人斥责。中间和四边的长桌、橱柜里所摆放的日军军刀、钢盔、枪支、燃烧弹等实物,无一不是日军留下罪恶的铁证。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按照1937年的币值计算,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仅日军占领垣曲的四年间,垣曲人口由6万减至不足5万,民房被烧毁68598间,庙宇和文化设施被破坏6658间,老百姓的粮食财产损失无从计算。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创伤和灾难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是永远诉说不完的。



1937年后半年,日军相继占领了山西境内的平型关、忻口、娘子关、太原等军事交通要地,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退守到中条山地区,中条山成为黄河北岸中国军队唯一的战略支撑点,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日军而言,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军队有两个集团军18万之众,直接牵制着驻晋南日军3个师团的兵力,成为日军在山西战场上的“盲肠”。解除中条山地区的威胁,既可向北与山西占领区连成一体,又可南渡黄河进取洛阳、潼关,以威胁第五战区侧背,或向西进窥西安。所以,从1938年2月到1939年6月,日军先后13次进攻中条山,其中6次进犯垣曲,但均被中国军队很快击退。1941年4月,日军决心聚歼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军队,以切掉“盲肠”之痛,便从华北、东北、华中等地调集重兵10多万之众,从东、北、西三面合围包抄,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中条山战役。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双方投入兵力达35万之多。战斗从5月7日打响,一直持续到6月17日,最终中国军队失败,日军占领了中条山地区。此次战役,中国军队损失过半,日军亦毙伤近万。这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上海战役之后中国军队损失最大的一次。
第二展区共四个单元,这里集中展示的是中条山战役和敌后抗战的内容和史料。在前两个单元里,摆放在展厅中间、由几个方桌拼成的中条山战役的地图沙盘,全面展示出交战双方的地理态势、攻防线路及交战地点。墙面上挂贴着中日交战示意图、中日双方各部队兵力部署一览表以及交战过程情况介绍等。展厅里收集有许多日军的望远镜、水壶、钢盔、钢炮等实物,还有中国军人的军衣、军帽和领章,令人似乎还能感觉到血战的厮杀和遍地的狼烟。
中条山战役为什么失败?其中原因多多。展厅里摆放着许多有关中条山战役的文史资料及复印件,如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办事厅高参室的“对豫北晋南会战之检讨陈述意见”,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资料室的“豫北晋南会战之检讨”,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部中条山会战战斗详报,卫立煌发给蒋介石、何应钦有关垣曲战场的电文……在分析诸多导致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中,军事实力的悬殊是最主要的。
然而,在强敌面前,中国军队并没退缩,他们铁骨铮铮,尽显中国军人应有的国格、人格和为国捐躯的民族大义。在展出的“将士墙”上,最令人唏嘘感慨的是第三军军长唐淮源和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的壮烈殉国。

战斗进行到5月11日,日军攻占了五福涧,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部腹背受敌,总司令曾万钟令所部以团为单位向东突围。翌日,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看形势危急,即召属下三位师长训话:“现情况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出路,均应下最大决心,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之正气。”他亲率十二师一个团突围,几经肉搏冲杀,辗转三次均遭失败,直到弹尽粮绝,乃于大雨中高呼:“中国只有阵亡之军师长,没有被俘之军师长。”遂饮弹自尽于夏县尖山山巅。1942年2月,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奉命突围成功后,得知军部仍被包围,毅然率部杀回救援。他身中八弹,部下救他,他说:“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已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为避免受辱,于13日自杀于毛家湾村一山沟内。其父寸大进已88岁,闻讯,恨无力报国,遂绝食身亡。寸性奇牺牲后,被当地百姓掩埋,1989年,家人将骸骨迎回云南老家腾冲安葬。1986年,唐淮源和寸性奇同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至于数万牺牲的战士,他们长眠于中条山下,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也一样是抗日的英雄,他们的英灵永远被人民所祭奠。
中条山战役之后,垣曲地区就落入了日军的魔爪。第二展区后两个单元,即详细展示了日军占领垣曲的四年多时间里,垣曲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取得抗战胜利的峥嵘岁月和战斗历程。

1941年12月,根据形势的需要,条东地委决定在垣曲成立敌占区(地下)和根据地(公开)两个县委,分头展开在敌占区对日伪顽匪进行内部策反和在根据地建党建政壮大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争的活动。1941年8月17日,毛泽东曾电示彭德怀:“中条山十县既只有敌伪全无友军,派一个团带干部去发展游击战争是很对的,如有必要可多派一点,以不使卫(立煌)感到威胁为度。”8月底,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南下,开辟新区。57团挺进垣曲,协助地方组建东山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顽匪,特别是消灭了盘踞在中条山地区的贾真一的伪顽匪部。1942年9月24日,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望仙乡栗沟村成立。抗日政府同两个县委密切配合,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对敌斗争,抗战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抗战期间,各村青壮男女大都参加了民兵组织,至日军投降,全县已有七个民兵连近千人,拥有步枪400余支及土炮、石雷、手榴弹等武器,已具备较强的作战能力。
展厅的大墙上依次有序地展出了这一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重要的当事人的影照和介绍。这里有太岳南进支队开辟晋豫地区的图示,有57团的组建、组织及主要活动,有东山游击队的建立健全、发展壮大和辉煌战绩,有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和领导各界人士进行全民抗战所作出的贡献,等等。重要的当事人有中共垣曲县委书记王铭三、高一清,57团团长黎锡福,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张培民及抗日烈士张梦龙等人。展厅的中间是沙盘,绘制了根据地和游击区、敌占区的抗日活动的图示。两边靠墙的展柜里摆放着57团战士和东山游击队队员使用过的作战武器、医疗器械和生活用品之类的实物。所有展品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岁月里垣曲军民浴血奋战的战斗生活,特别是抗日烈士张梦龙的铮铮铁骨和游击队英雄臧宪光的深入虎穴让参观者壮怀激烈。据统计,抗战期间,垣曲牺牲的烈士有335人之多,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方英雄的土地,换来了今天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康。


第三展区有“庆祝胜利”和“跪拜中条”两个单元。“庆祝胜利”单元中有垣曲人民热烈庆祝抗战胜利的宏大场面。那是1945年8月25日—29日,太岳军区四分区抽调兵力配合地方武装一举全歼了伪顽残部,解放了垣曲,9月1日,在县城召开万人庆祝胜利大会。这一历史镜头首先展示在显眼的位置,旁边配有当年太岳版《新华日报》有关报道的影印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对面墙上展出了日本天皇裕仁的投降诏书的影印件和中国战区日军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图照。此外,河东各县沦陷和光复一览表、各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统计、抗日烈士名录、抗日英雄简介等内容都一并陈列在展墙上。展柜里摆放着陕西省政协、山西省党史研究院捐赠的有关中条山战役的图书资料。最后一个展厅,是各界社会贤达、名人雅士纪念抗战胜利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还有各界参观者留下的签名和题字。
三
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从2014年9月3日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参观者百十余万人次,其中有当年参战的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后裔,有日本民间友人,还有众多的台胞、侨胞。纪念馆组织前来观瞻和祭奠的烈士家人和亲属以及相关人士先后为160多位抗战烈士隆重举办了祭奠活动,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受到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和好评,特别是被省、市、县有关部门挂牌作为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定点基地。副馆长指着墙上的一帧帧影照说:这是陕西华商报社携手西凤酒业集团组织抗战老兵后裔200多人在纪念馆举行“中条山上祭陕军,故乡水土缅忠魂”活动的留影,这是陕西107个县的代表用家乡水浇灌纪念树白皮松的留影,这是已经93岁的原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郝柏村率卫智(卫立煌之孙)、黄幸强(台湾退役上将)等人参观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并在毛家湾寸性奇殉难地祭拜的照片(中条山战役时郝是寸性奇的部属),还有各级领导、各团体单位参观后的留影。副馆长最后感慨地说,纪念馆和馆外侧前方的民兴烈士陵园、对面的抗战体验园,还有望仙的革命老区纪念馆,都是杨金玉馆长竭尽心智、排除万难、自筹资金创建起来的,其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众多老领导、老干部、老战士及抗战老兵的后裔都感动地说,杨金玉同志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家应该感谢他,向他学习。杨金玉因而获得了诸多殊荣,成为省、市、县著名的新闻公众人物。在首届“2017感动山西国防动员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上,评委给他的颁奖词是:你是一个奋力开局的奠基人,倾注半生心血,只为一份绿色情怀。你是一个胸怀感恩的思想者,伴着冬去春来,播撒红色的种子。小人物,大担当,你在河东大地上编织着生机盎然的国防梦。
走出纪念馆,我们在民兴抗战烈士纪念碑前伫立良久,看着周围的群山和河谷,心里充满了遐思。80多年前,这里是中日交战的战场,又是抗击日军的革命根据地。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我们的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当年震耳欲聋的枪炮声,眼前还依稀看见当年刺刀见红的厮杀。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绝不会让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