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

作者: 《记忆》编写组

第1集: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北京陶然亭公园,刻在高君宇墓碑上的一首诗。诗的作者,就是墓主人高君宇。

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先烈君宇事略》,详细记述了高君宇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1896年10月22日,高君宇出生在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一个乡绅家庭。早在少年时代,高君宇就受到身为同盟会员父亲的影响,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12年,高君宇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那里接受新思想的启蒙。4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他是北大学生会的负责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闯将。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高君宇是首批成员之一,是第一个山西籍共产党员。次年5月,他回到家乡,建立了山西第一个团组织——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研究员李 蓉

高君宇是中共一大前的58名共产党员之一,他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尤其是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君宇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并一度担任团中央书记。他是中共二大当选的5名执委之一,是中共早期领导人。

1924年5月,他受李大钊派遣,回山西建党。山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应运而生,掀开了近现代山西历史新篇章。

中央档案馆原馆长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 杨冬权

高君宇在中央机关报《向导》上发表了26篇文章,早在《向导》的第3期上,《勖江西人民》这篇文章当中,他就明确地指出:“打倒军阀与官僚要借人民自己武装起来才能得到。”

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0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

作为职业革命家,高君宇始终奔波着,他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远东大会,编辑了党的机关报《向导》,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协助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政策,谋划中国统一与建设。

在1925年3月的一个凌晨,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共产党人,累倒在了通往理想的征途上。北京协和医院至今保存着他的病历档案:“3月4日因高度劳累引起急性阑尾炎入院,手术两天后的3月6日凌晨零时25分病逝。”

一柄如闪电之耀亮的宝剑,刺向了旧中国的黑暗;一颗如彗星之迅忽的火花,点燃了新中国的希望。这首诗,是他人生的誓言,也是他短暂一生的写照。

(巨文辉 撰稿)

第2集:惊蛰的春雷

这份山西省档案馆珍藏的《平民》周刊,是山西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主编是王振翼。

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1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平民》周刊

1919年8月,王振翼与贺昌、李毓棠、姚錞等同学在太原创办《平民》周刊。《平民》周刊的宗旨是“为人民奋斗”“以山西实况报告世人,代人民呼号”“将世界潮流输入娘子关内,供给晋民以奋斗有效的径途”。

阎锡山对《平民》周刊非常惧怕,下令查封并派人监视和拉拢王振翼。

原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王乃德

阎锡山首先指使省立一中校长出面对王振翼进行规劝,又请王振翼在省议会当议员的四叔和在晋军当团长的胞兄,对王振翼双管齐下,软硬兼施,但是王振翼不为所动。他斩钉截铁地对他的亲戚说,你就是断绝了我的经济关系,我也不会放弃《平民》周刊。

《平民》周刊在山西难以为继,1922年5月被迫停刊。王振翼调往北京工作。次年11月,《平民》周刊在北京复刊,通过铁路工人秘密运回山西发行。

《平民》周刊是惊蛰的春雷,受它的影响,各种进步报刊、书社和学会如雨后春笋,在三晋大地破土而出。《平民》周刊为山西第一个党团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

山西省天镇县小盐厂村是王振翼的故乡。1901年10月,王振翼出生在这里,曾就读于省立第三师范和省立一中。在省立一中期间,五四运动爆发。王振翼作为山西学联代表,前往北京联络行动,在北大结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高君宇。

在高君宇的帮助下,王振翼参加了李大钊发起的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5月1日,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省立一中成立,王振翼被推举为第一任书记。

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2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合影

王振翼侄子 晋珊元

我的二伯父王振翼,他是我党早期革命者。他从太原到北京的时候,考上了清华大学留美预训班。已经考上了,成绩据说还是前几名,但他就不去。

1921年秋,王振翼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历史上第二个山西籍党员。不久,王振翼被派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工作,参与领导北方工人运动。

王振翼亲历了中共三大、五大、六大等重要会议,参与组织了二七大罢工、南昌起义等革命活动。1931年2月,王振翼在天津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关押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同年10月31日在狱中牺牲,年仅30岁。

《平民》周刊撕裂了山西黑暗的夜空,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巨文辉 撰稿)

第3集:觉醒年代的省立一中

太原文瀛湖南侧,矗立着一座悬山顶仿古建筑,它记录着风起云涌的山西近现代历史。这就是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摇篮,山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

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3
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旧址
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4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一览》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馆藏、1933年编写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一览》。

高君宇,1912年8月考入省立一中。

王振翼,1917年8月考入省立一中。

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5
高君宇、王振翼、贺昌、张叔平、李毓棠、潘恩溥、侯士敏、张堉麟

张叔平,1917年8月考入省立一中。

贺昌,1919年冬考入省立一中。

傅懋恭(彭真),1922年8月考入省立一中。

原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王乃德

还有李毓棠、纪廷梓、汪铭等,这些青年才俊陆陆续续来到省立一中,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他们茁壮成长,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平民》周刊、晋华书社、青年学会、成人夜校等进步团体,都是在省立一中谋划成立的。

1924年5月,在省立一中,高君宇和贺昌共同见证了中共太原支部的成立。支部成员有李毓棠、潘恩溥、侯士敏、张叔平、张堉麟等人,张叔平任支部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是今天拥有264万党员的山西党组织的源头。

中共太原支部领导了波及全省的反房税斗争和五卅运动,迫使阎锡山收回了强征房屋估价税的命令。

一年后,中共太原支部为全国革命运动输送了大量骨干。

原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杨小池

当时傅懋恭,就是彭真,还有纪廷梓,被分别派到了石家庄正太铁路总工会,彭真担任了秘书。纪廷梓在北京北方区委党校工作或学习,另外还有侯士敏、李毓棠、潘恩溥被送往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

离石县柳林镇(今属柳林县)人贺昌,大武镇(今属方山县)人张叔平,先后被党组织派往上海,参与组织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张叔平1928年在杭州就义时,任浙江省委代理书记。贺昌1935年在江西会昌牺牲,曾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

1925年12月,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崔锄人担任书记。1927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正式成立,颜昌杰任书记。

在中共山西省委领导下,山西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中共榆次地委、汾阳地委、临汾地委、晋城地委和大同、阳泉、运城、忻州地区党组织陆续建立。全省30多个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总数有1500余人。

觉醒年代的山西进步青年走在了时代前列,为了心中的那一抹红色,奉献了自己无悔的人生。

(巨文辉 撰稿)

第4集:经文纬武报家邦

扛罢笔杆再扛枪,

经文纬武干一场。

颈血常思敌国溅,

寸心久欲报家邦。

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6
贺昌

这是贺昌1919年写的一首诗。29年的短暂生命,成为这首诗最完美的注解。

贺昌,原名贺颖,又名其颖,字伯聪。1906年1月19日,生于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属柳林县),1920年进入山西省立一中学习。1921年与高君宇等共同创建了山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山西省早期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贺昌1923年致邓中夏的信》。中夏兄:

久未面信了,忽接来信,甚为欣慰;

太原目前均为勇敢热心之青年,如有担当之指挥者,其进步可加速。

你能多寄我们书报,比什么都好,这是我万分希期与祷祝的。

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7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贺昌1923年致邓中夏的信》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高春平

从这封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经常就所从事的工运工作进行切磋交流。

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14集)8
贺昌纪念馆

1923年夏天,贺昌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参与组织发动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是中共江浙区负责人之一。1927年以中共前敌军委委员的身份参加南昌起义,后又参加广州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

1928年参与重建中共湖南省委,曾被选为中共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1931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32年到中央苏区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政治委员、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战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