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辩”式学习促进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

作者: 杨秀芝

摘  要:小学时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待增加,对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体验等方面的内容掌握上亟待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应为引导者,以深入的学习思维为引导,通过开展各种方式的语文学习问题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深入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语文知识,发现语文的魅力,有效提升语文能力。文章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对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多样化活动来推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深度学习

一、以“问”启“思”——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点

语文中的深度学习更多集中于学生阅读上的共情、语文素养上的提高。如何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行引导,课堂提问无疑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存在许多问题,如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参与……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促进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关键环节。

课堂提问具有诸多好处,例如调动学生参与,及时反映学生预习水准,便于导入新课程……然而错误的课堂提问方式使得学生害怕被抽问,反而造成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厌恶。优秀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不断思索相关语文知识,提升学习力。且优秀课堂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具备有效性、导向性、鼓励性、层次性、差异性、质疑性、开放性。

(一)有效性

具备有效性的问题是指教师明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学生能够理解并能通过思考得出答案的问题。但目前一些课堂上出现了教师提问后学生不知所云、理解不了问题从而无从答起的教学困境,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所提问题的有效性,从深入学习创新观念,提升个人教学素养入手,教师要具有专业化教学思想,增强有效问题的意识;其次要钻研业务,练就高效提问的本事;最后要明确教学目标,深度挖掘、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

(二)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问题要有引导作用,有时候学生回答问题时由于紧张,一时找不到问题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逐级思考,这也与问题的层次性相呼应,难度由易到难、由浅及深,按照学生思维进阶方式安排问题的先后顺序,形成问题串,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答案。

(三)鼓励性

课堂上的问题要能及时鼓励学生,这样既有助于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又有助于营造班级良好的课堂氛围。问题的鼓励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问题的难度把握要科学,难度太低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高效学习,在语文中发现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态度要耐心温和,师生平等、课堂和谐,教师要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注意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有效教学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创设良好问题环境,保持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信心,避免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这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平等的师生关系又为有效提问搭建了平台。

(四)差异性

差异性强调教师在课堂设置问题时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依托学生天性开展有效提问;理解差异,有效设计多样问题。

一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按难度提出问题,例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提出“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简单的问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这样难度增加的问题。

二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为学生查漏补缺。例如,许多学生在诗歌鉴赏上存在理解困难,教师在古诗课上可以专门让对古诗鉴赏存在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

三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提问,例如,《司马光》一课多让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回答问题;《荷花》一课让对花草植物感兴趣的学生回答问题;《精卫填海》一课让对中国古代故事感兴趣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性,多元化设计问题,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五)质疑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质疑是课堂提问的最终目标。例如,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预习时在作业本上记下3个问题,而后在课堂上随机抽学生来分享自己的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回答学生的问题。例如,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时,上课前教师抽了一位学生来分享自己的问题,该学生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只老虎会窝囊呢?”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问全班学生:“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这只大老虎窝囊了吧?谁能来解答一下同学在课程刚开始的疑惑?”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借学生的问题引入了课程。

(六)开放性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多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减少心理负担,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问题解决氛围。例如,对《猫》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的猫是什么样的?可以小组讨论跟大家分享一下。”

上文从有效性、导向性、鼓励性、差异性、质疑性、开放性六个方面介绍了课堂提问环节的好处,教师引导性地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积极思考。除此之外,为了促进深度学习,教师要注重在关键处设疑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文本细节处提问,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矛盾冲突时提问,促进学生体会文本深层内涵;在探究中提问,辅助提升学生探究效果;在交流中提问,不断深化学习深度。总之,语文教师要创设良好问题环境,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将课堂提问的优化长远落实,才能将深度学习的“度”持之以恒。

二、以“辩”展“深”——小学语文深度学习开展策略

一直以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是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当下,深度学习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开展过程中以“分享”和“对话”的辩论式为学习策略,从而在语文世界中汲取营养,收获知识。

(一)调整角色定位,促进课堂师生对话

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领域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调整自我角色定位,让自己处在一个和学生平等交流沟通、共同探讨问题的位置来与学生“对话”。当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被诱发、学习思维被启迪后,他们便会拥有高昂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让语文学习融入他们自我的主观探索精神,从而让语文课堂的学习更加富有生命力,进而推动语文课堂向更有深度的地方开展。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自己扮演的角色应该更倾向于一个倾听者,在学生说话时耐心聆听,并在其思维衔接不上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带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学习新知识,感受优美的语言和完美的语句结构;让学生发现语文世界的新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会渐渐深入思考,学会分析语文课文,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将会激发学生更多学习热情,学生也会发现,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思考、阅读优美的文字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在师生的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在与教师的积极交流中,能够发现学习的乐趣,与教师沟通学习方法,探讨语文中的优美文字以及丰富的语文知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学会应用多种资源搜索资料,丰富个人的见识。

(二)鼓励小组学习,促进知识分享交流

知识分享也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以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高课堂深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学习小组,将班级学生平均分为几个小组,然后针对所学课文安排每个小组专门研究和讨论其中的某个段落。每个小组在一定时间的交流和探讨后,分别派出学生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这促进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知识分享,也提高了小学生对课文学习和理解的效率。

通过布置这样适当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有所分享和收获,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从而让知识分享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引导学生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大有裨益。

(三)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深度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课堂教学深度的拓展离不开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主动地加入语文学习课堂,深入学习和思考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故事或视频。例如,在教学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有关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课堂学习的兴趣,便会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这对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非常有益。

其次,从提高知识学习的深度角度来看,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上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也意味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一步一步深入,加强交流,带领学生走入语文世界、不断接触新知识。例如,在教学课文《司马光》时,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课文内容提问,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部拓展。通过研读课文、思考司马光的成长经历,启发学生多元化和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深刻体悟文章内容和进行思考后学习司马光在成长道路上的坚毅品质。

再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及可以学习的精神气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还要了解许多杰出人物在国家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比如詹天佑,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詹天佑战胜了种种困难?”让学生明白,正是有伟大人物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生活。作为学生,要不断努力学习,养成坚毅的品质。高贵的品格是最终战胜困难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一步步深入思考、探索和得到答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体悟文章内容和主旨,因而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其思考的深度也不断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感受到语文世界的精彩。总之,引导学生养成正确思考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好处。

无论是“分享”还是“对话”,都需要教师在新时代教学大环境下对教学理念和课堂开展模式有所创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知识运用中拥有高度的积极性,拓宽思维的广度,让深度学习成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推动力。

三、结语

采用“思辩”式教学方式,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感悟,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文章,了解具体的文章内容,深度解读文章中心思想,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引导式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文章,有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沟通学习内容,不断拓展思维,形成更有深度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对话,能够接触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不断探索新领域,接触新知识。教师要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入语文教学,让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形成深度思考,在学习中有成长、有收获。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有效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学习资料,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断发掘自身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 吕小玉.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特性探析[J]. 教育艺术,2022(03):71.

[2] 张秋芳.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2):179-180.

[3] 杨浩. 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优化[J]. 生活教育,2022(01):104-106.

[4] 欧梦晴. 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A3):22-24.

[5] 高爱珍. 小学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研究[J]. 启迪与智慧:中,2020(08):31.

[6] 王秀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基本走向[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33.

[7] 欧梦晴. 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A3):22-24.

[8] 张立. 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21(20):143-144.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