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思考
作者: 张照兰摘 要:数学课本中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反过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则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难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具体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每个教师都需要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方面花费较多精力,并不断探究改进指导措施,尽力引导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锻炼,提升数学综合能力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数学应用意识
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要求进一步提高,由此加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综合学科能力就成了各任课教师需要担负的重任,要求他们在相关教学工作中投入相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同时,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很多教师都慢慢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意义,并且认识到了数学应用意识在发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许多教学教师都切实加强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工作,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但从结果来看,他们中部分人可能难以高效而优质地完成相关教学培养任务,主要原因是他们所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一定适用性,无助于其优质教学。鉴于此,在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教师不仅需要着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还需在此过程中持续反思革新教学方法与措施,尽力保障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顺利达到预想学习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
当前阶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和意义逐渐凸显,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并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认知,特别要在相关教学活动中花费较多精力,以更好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首先,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应用性,这也是数学的生命力所在,学生学习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之后,也只有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由此需要学生加强学习应用;其次,数学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学习难度,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诸多困难与阻碍,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够结合实际应用,那么学生势必可以顺利克服实际困难,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新时期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数学应用,即新时期数学教学目标与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强调了数学应用相关内容,所以学生就需要着重学习养成数学应用意识,进而提高自身数学应用能力,迅速实现新课标规定的新目标等。
对以上所述种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和意义,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加强重视,并尽力探索引用相适应的科学教学指导方法与措施,以促进学生高效参与相关学习实践活动,大幅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助力于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水平最终提升到预想高度。
二、新课标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资源分析讲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需要在各个环节充分融合生活元素,以在自然而然中对学生进行有益熏陶,帮助其体悟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的联系,优化教学效果。鉴于此,针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时,各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资源分析讲解数学知识,给予学生有益启发,促进学生加深体验,逐步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为了迅速达到既定教学目的,教师需积极在各个恰当环节引入丰富的生活资源,并科学加以利用,以优化教学实践。实际教学中,在开始进入课堂之前的预习阶段,教师需为学生布置一项生活观察作业,即学生需仔细阅读分析课本内容,并基于此观察人民币实物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初步了解人民币面值与价值。接着进入课堂之后,在前期的基础讲解分析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实物,并引导学生详细观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个个生活画面,主要内容为生活中人们用人民币去购买生活用品的情境,便于诱发学生生活联想,以更深切地体悟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最后,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真实场景案例,同时指导学生自由结成不同的小组,鼓励各小组任选一个场景进行情境演绎活动,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进一步深化所学的人民币相关知识。
这样通过利用丰富的生活元素,教师不仅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基础知识讲授任务,还可以顺利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助力其更深一步学习实践。
(二)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质疑提问
小学阶段任何一个学生要想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都需要充分认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并真正感受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必要性和意义,否则学生将难以进行积极学习和达到预想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在当前新课标广泛推行的大背景下,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逐步凸显,为教师教学指引了新的方向。鉴于以上所述,实际以小学阶段学生为对象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选择合适时机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质疑提问,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更加顺利地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克和千克》这一课时,教师前期需要做的是为学生讲解分析基础数学知识,接着就需选择合适时机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质疑提问,深化学习成效。于是,各个学生就会提出以下问题,如“小明家中有3千克油,同时某容器中盛有3千克水,请问两者哪个更重?为什么?”“学校食堂下午买进了30千克的白菜,同时还买进了3捆菠菜,每捆的重量是8千克,请问学校一共买了多少千克菜?”“星期天妈妈去水果店购买了5千克苹果和5千克香蕉,已知每千克苹果的价钱是3元,每千克香蕉的价钱是2元,请问妈妈一共花费了多少钱?”“如果同学小林的体重用数字30表示,那么需配备什么单位?”等。在学生提出上述问题之后,教师不能立即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提供针对性启发与引导,鼓励各个学生自行探究问题的正确答案。
在此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更深一步了解和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义,从而慢慢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这为其进一步学习成长增添了推动力。
(三)定期组织数学知识应用竞答活动
鉴于数学应用意识对小学阶段各个学生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特别注重开展相关教学工作,但很多时候都难以达到预想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具有一定局限性,缺乏创新科学性。面对以上现实情况,小学阶段各教师就需深入进行大量探索研究活动,可适时引入竞争元素,即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应用竞答活动,促进学生有效锻炼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测量》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按照计划完成基础知识讲解以及练习引导任务后,教师可以在恰当时机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应用竞答活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系列融合生活元素的问题,其中包括“同学小李买了一个橡皮,一段时间之后用去了15毫米,还剩余35毫米,请问这个橡皮原来的长度为多少厘米?”“木工张师傅要将一根长度为2米5分米的圆木棍截成一个个小段,每段的长度为5分米,请问他一共需要截几次?”“小梁星期天想去动物园玩,同时已知小梁家到动物园的距离是30千米,那么他最好选择什么交通方式?”等,然后在活动开始以后逐一向学生提出,同时鼓励班级每个学生积极思考抢答,答对一题就可以获得一颗小红心。最后,获得小红心较多的学生不仅可以得到鼓励表扬,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除了以上所述,基于课本中其他部分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合适时机组织数学知识应用竞答活动,并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久而久之,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从而在强化所学知识的同时顺利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并迅速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四)布置课后数学知识应用练习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后作业环节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一定程度上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无论想要达到哪方面教学目标,任课教师都需充分利用课后作业环节,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拓展练习活动。具体教学中,每一次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基础教学任务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临结束时着重为学生布置应用练习作业,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促使其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增强,为其综合发展奠基。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完成既定讲解分析任务之后,教师还需进一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练习作业。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需特别在作业设计中融入生活应用元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系列生活应用练习题,其中包括“刘爷爷家一共有80棵梨树,收获的时节他们家两人负责采摘梨,每人每天摘4棵树,两人摘完需要多少天?”“某班级学生一起去公园划船,男生有22人,女生有18人,限定每条船乘坐8人,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条船?”“刘叔叔驾车从县城出发去市里送货,去时每小时行驶40千米,一共用了4个小时,原路返回时他只用了2小时。请问刘叔叔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小张家一共养了7箱蜜蜂,已知这样的4箱蜜蜂每年可以酿制蜂蜜300千克,请问小张家一年一共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杨司机需要将一车490箱面包平均分送到8个商店,最后会剩下10箱,请问他平均要往每个店里送多少箱面包?”等,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解答。
这样通过充分进行数学知识应用练习活动,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科认知,大幅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增强数学综合能力。
(五)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对各个学生而言,实践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锻炼手段,是学生获取丰富知识与技能的关键渠道,值得师生加强对实践手段的重视。与此同时,从数学教学实践可知,要想迅速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单凭口头讲解、分析等基础理论讲解手段远远不够,而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应用活动,为达到预想目标而付出大量努力。综合以上所述,开展教学工作时,小学阶段各任课教师需要在高效完成基础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进一步为学生布置拓展练习任务,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大幅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相关知识原理,夯实知识积累基础,为其进一步学习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接着在临下课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任务,还需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有效利用课上所学加以解决。
比如校园中有很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其中有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春天时,花坛负责人都需要费心费力考虑需要多少花苗才能将花坛栽满,这样学生就需在课下加强生活观察以发现问题,进而与同学结成小组共同基于课上所学数学知识确定各个花坛的面积、每棵花苗占据多大面积等,从而帮助花坛负责人更加迅速而准确地解决难题。
除了以上所述,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生活实际问题,并启发他们正确应用课上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久而久之,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大幅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为进一步综合学习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中,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与推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渐渐成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并给予学生科学引导。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基于对所教学生的了解而探究总结多元培养措施,并在恰当时机将其应用于实际,尽力为学生创设优质环境,促进学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最终达到预想水平。
参考文献:
[1] 康继辉.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 新课程,2021(51):213.
[2] 高友润.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J]. 山西教育:教学,2021(12):5-6.
[3] 杨佳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 试题与研究,2021(13):13-14.
[4] 张英.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应用意识[J]. 山西教育:教学,2022(01):19-20.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