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探索
作者: 陈桂玉摘 要:当前,正处在手机、电脑等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眼高手低的问题严重。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提出了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关注学习,增强兴趣;培养自主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提供自主解疑的途径,引导学生找到方法、解决问题;架设自主思维桥梁,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深入思考四大策略,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过分依赖教师和家长,不能自发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一线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提升学习的理解水平和速度,最终达到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的目的。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氛围;自主思维
自主学习不是自发学习,它是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要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探索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它能有效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眼高手低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和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扬、聪明才智的发挥尤其重要。心理学家认为,开朗、愉快、乐观、自信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促使人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心境旷达,从而才能从容地思考问题,自我肯定地倾诉意见和看法。在教学中,教师一次和蔼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都能在学生心中激荡起涟漪,让学生自信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上述这些是基础,做到这些方面还不够,教师还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备课时对教材、作者、学生、教师自身进行全方位考量,反复品读研究,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学生的当前学情,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设计出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设计,不能仅限于备了哪些知识点,就把哪些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多维度的备课能让文化真正耳濡目染地熏陶学生,荡涤学生的心灵,能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文言文《杨氏之子》时,由于学生初识文言文,学习时难免胆怯,不自信。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这一当前学情,搜集关于文言文内容的有趣小故事,并讲述给学生。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学伊始,教师讲述《论语》中有趣的小故事,通过幽默、生动的情节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接着质疑课题:“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氏有妻子及姓氏两种意思,在辨析中学生明白杨氏之子是姓杨的儿子。然后让学生借助注释试着理解每一句讲了什么?自学后进行交流。当学生被一些深奥的字难倒时,教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并试着完整、通顺地说出整句的意思。例如“为设果”,可以提示小问题帮助理解,谁为谁设果?重点抓住“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进行探究。“‘此是君家果’是什么意思?这是你家的水果,听出言外之意了吗?你怎么理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怎么样?妙在哪儿?”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艺术的精妙及魅力。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生动、自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在聆听有趣的《论语》小故事中,逐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增强了自信。
二、培养自主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疑贵有思”,学生心中有了疑惑,才能更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应积极给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因为告诉学生十个问题的答案还不如给学生一个发问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完成对知识探索求知的这一个过程,学生才会更加兴趣盎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教师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教学又会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状态,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独立性,得不偿失。
发问不是随性而问,而应讲究发问策略的引导,在培养学生自主质疑习惯的同时,让自主质疑有深度、有方法。发问的策略其实与课文特点息息相关。当课题很吸引人,包含的关键要素很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进行发问;当课文的情节曲折,具有很大的冲突性时,教师就可以在具体的课文内容中引导学生在课文情节的冲突处有针对性地发问。课文中能发问的点不胜枚举,如能充分体现课文主旨的关键处、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处都是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的精彩之处,教师抓住这些要点质疑发问,不仅高效,而且有效。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桥》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质疑:“你能结合课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有的说:“为什么以桥为题?桥有什么深层含义?”之后引导学生初识课文,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相继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乡亲们、洪水、老支书,教师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谁能开动脑筋,将这三个词变成有价值的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共同梳理下,师生提炼出了三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 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2. 在这场洪水中乡亲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3.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支书?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自学,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质疑问难,不但能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综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能使学生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探索、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
三、提供自主解疑的途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思考的契机,为学生提供自主解疑的途径。质疑是基础,解疑是关键。学生学会了自主质疑,心中有了疑惑,那自主解疑就来得自然而然。解疑不是为答案而说答案,而应在解疑的过程中找到方法,解决问题。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脱口而出,而是抓住学生的疑惑且急于想知道答案这样的契机发问:“那你认为的答案是什么?”在轮番发问中激起学生本位思考,自主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次询问,并在学生回答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并提供自主解疑的途径。
例如,教师在教学《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有个问题学生非常疑惑:被吃进牛肚子里的红头为什么能够从牛肚子里顺利逃生,安全脱险呢?红头在体积庞大的牛面前是多么弱小,它能死里逃生这件事在学生心中十分不可思议。因此探究它脱险的原因,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话题。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疑惑且急于想知道答案这样的契机发问:“那你认为红头脱险的原因是什么?”允许学生大胆猜测,和同学交流讨论;或联系经验,寻觅答案;或解读文本,深入地读课文,反复品读课文,自主寻求方法。
虽然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在第一学段和本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童话这一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这种有趣的科学童话,学生不一定很清晰。虽然学生也有着一定的科普知识的基础,但可能并不了解牛的“反刍”现象,因此,最后在进行教学反馈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帮助。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绘图及复述、小视频介绍、联系文本内容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反刍”现象:“反刍”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从而弄明白红头脱险的原因。
四、架设自主思维的桥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能领悟到一些解决疑惑、寻求问题答案的方法,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会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甚至是严重失误、偏离了文本所反映的正确价值观。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头脑清醒、高屋建瓴,及时发挥主导作用,驾驭课堂,为学生架设自主思维的桥梁,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深入思考。
有学者认为,自主的一个必要条件便是宽泛意义上的合理性,对学生而言,合理性必然意味着服从教育目标,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本就不可能完全由自己来控制。对学生单一、粗浅的看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思考的深度如同“青草向更青处漫溯”;对学生富有创意但条理混乱、表达不清的看法,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帮助学生厘清条理,让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关键提示,明晰对问题的看法;对学生偏离正确方向且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多维度的争论、多层次的反思等方式,回归符合准确认知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
例如,教材《钓鱼的启示》一文中诱惑人的“鱼”是指什么?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粗浅,只知表面意思,指钓到的那条漂亮的大鲈鱼,但还指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教师进一步发问:“仅仅是指漂亮的大鲈鱼吗?作者仅仅是因为把鲈鱼放回湖里就能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吗?在他今后漫长的人生中还可能经历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感悟。“他还可能经历哪些类似诱惑人的鱼的事情,比如指什么?”引领学生拓展思维,比如钱财、名利、地位。“在生活中你见过或经历过这样的事吗?能举例说说吗?”勾起学生思维的联结点和认同感。让学生的认知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从而深刻领悟诱惑人的“鱼”的真正含义。“它不仅指‘鱼’,还指道德问题,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面对很大的诱惑时,我们要自觉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
五、结语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自主质疑的习惯、提供自主解疑的途径、架设自主思维的桥梁这些策略能很好地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或者几次训练就能完成的,不仅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漫长性,还受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教师在运用这些策略时要拥有整体观、发展观、个性观,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提升到质。因此,教师要秉持着发展的眼光,采取持之以恒的做法,并配上灵活调整的步伐才有办法将学生带入自主学习的新天地,由要我学、要我问、要我想,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学、我想问、我想思、我想做。引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学习的意义,体验学习的乐趣,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总之,在新课程背景指导下,在提质增效的“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良好发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滕春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7):51-56.
[2] 陈梅云.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253.
[3] 姬文广,李明,尚新华. 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力理论建构[J]. 中国教育学刊,2020(S2):33-36+39.
[4] 马玉峰,谷茂然. 家庭情境下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3):82-83.
[5] 朱明海. 探索语言训练和智力培养的和谐统一: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教学设计策略[J]. 阅读,2021(23):10-13.
[6] 陈艳. 从“小学生”到“小先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探索实践[J]. 安徽教育科研,2022(34):8-10.
[7] 张玲. 论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运用[J]. 试题与研究,2022(30):191-193.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