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作者: 崔洪宇 张丽燕

摘  要:教育的发展以教师为本,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升学校办学内生能力的关键因素。“双减”政策的出现和落实执行,让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为教师量身“定位”,通过探究教师队伍模块化建设新路径,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使学校管理有广度、梯度、深度、温度,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点,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模块化建设;四度管理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曾说:“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将成为中国在未来十几年甚至更长时期内义务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育人蓝图,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和专业技能发展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在看到“双减”政策给教师成长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应清醒地意识到它给教师成长提出的要求。“双减”后,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继续不求改变,故步自封,原地踏步,就会使自己陷入学科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学生多元需要的窘迫处境,自身价值感也会逐步降低。

(一)教师需重建学科知识结构

“双减”后,学生从校外培训和作业中解脱出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提质增效”,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同时,要想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层级化、弹性化与独立性,并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管理作业的能力。

(二)教师需转换身份认知

以往教师为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班级管理者、榜样……新课改后,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学生课堂的开发者、组织者、科研者,学生终身读书的实践者……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双减”措施以及新课程的重要推动者,学校和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将更加受到巩固和认可。另外,校园、家长、社区协同教育,形成致力于让学生充分成长、健康成长的教学共同体,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氛围,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师切实体会到专业的快乐。

(三)学校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成长需要以学校为依托,学校的发展需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二者息息相关。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品质观、人才观、评价观,教育界要认真地把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此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学校要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学兴趣,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力,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新平台。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心中满怀温情,并将这份温情传达给每个学生。所以,教师需要的并非外部的、冰冷的教育和规训,而是内心的感动与引导、关爱与帮助、尊敬与信赖。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者,在对教师实施培养和引导以前,必须充分做好对每位教师的量身化“定位”工作,也就是要清晰地分析每位教师的特点。在保持教师基本共性特点的情况下,要力求“一师一风格”。教育是个体化的劳动,只有让每一位教师在合适的工作及教育环境中,发扬其主动进取的自我个性,进一步发展其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作风,未来才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校园“名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是相辅相成的,一位没有职业幸福的教师很难在专业发展的大道上跑远。学校要注重人文关怀,关注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细节。以“同行共长”为发展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学校发展的要务,通过教、研、训、评等方式来实现,倾力关注专业成长。

基于新课改背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应在模块化建设路径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使学校管理有广度、有梯度、有深度、有温度。以教师发展为支点,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全体教师共思共享共发展,专业素养全提高

1. 价值引导,教育情意与职业道德素养的成长

新一轮的教改明确指出,要引领中小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在实际上也给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应被弱化和淡化,而应该不断得到强化,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从而推动教学工作的提升。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育人,是人与人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用人格培养人格,以情操陶冶情操。例如,每年对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第一节课是学习《人民教师誓词》,让新教师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并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遵循学校的原则。这带着浓浓教育情怀的语言,不是规定,也不是制度,是教学管理的实践标准,是教育的行为哲学。以价值引导教师的行动,才能提高教师的境界,培养教师的文化情感。通过举办师德讲座、专题演讲等活动,让崇高的责任和追求被内化成教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引领教师的行动。

2. 立足教育研修,关注教师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

教师成长离不开终身学习。教师只有开展终身学习,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步伐。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培养的意识,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进行正规化培养;二是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研修,搭建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型学校;三是建立适当的机制,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坚持立足校本研修,教学与研究互补共生,以培训为引领,进而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3. 深耕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

课堂变革造成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习者积极探索、勤奋动脑,从而培养自身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技能、获得知识的技能、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学习方法的变革直接引发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讲解者、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未来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课堂创造力、课堂生成处理技能、提出开放性问题技能、教学研究技能、问题教育技能、评价学生行为能力、交流互动技能等有了更多的要求。提升课堂质量,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是把“双减”落到实处的关键保障,学校要利用教学资源,实施校本教学,提升教师的整体课堂教学水平。

以保定市天鹅小学课堂教学为例,该校积极探索和践行“四声三度”课堂文化,通过在课堂上的“掌声、笑声、疑问声、争论声”四声,成就有“三度”即广度、深度和温度的课堂教学。基于“教学有线,活动有序,架构有模”,创新“疑—导—学—展—拓”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四声三度”的课堂特色文化,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具广度、深度与温度。在“双减”背景之下,这一课堂模式更符合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

4. 专题研磨,注重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教研素质

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学校要及时进行教师培训,举办必需的能力培养比赛项目,实行高效教学评价机制,积极申请教育教学课题,让教师充分投入实践和研究,在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如“双减”背景下,学校将“课程、课堂、课业”进行融合并作为核心,围绕“‘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作业设计、批改与反馈”的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提出“四全两法”作业管理法,即全领域关注、全层面监控、全流程保质、全人员成长。这在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向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更优化、更有效,在质量上做加法。课堂上做加法,课后做减法;作业质量上做加法,数量上做减法;给教师作加法,给学生做减法。以规范作业管理,革新作业方式,完善作业方案,提高作业效率,切实实现以“双减”促“双增”。积极研发特色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量上精选,质上甄选,式上趣选,评上优选,通过作业的育人功能,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青年教师量身塑造,定制培养促发展

随着教师队伍新生力量不断壮大,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渐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如保定市天鹅小学成立青年共同体,建立青年教师“一三六”的工程规划,设置分层次、有厚度的专业培养方案,力争建立积极向上、内部结构科学合理、专业素质优良的青年教师团队。构建青年教师的“一三六”人才培养计划,即为“一年登堂入师、三年小荷初露、六年静待花开”。“一年登堂入师”意为采取师徒结对,引领刚入岗的青年教师迅速熟悉岗位;“三年小荷初露”意为青年教师经过三年的专业提升,逐渐胜任教学岗位,在学习中促进自我的成长;“六年静待花开”意为青年教师经过六年的培养、历练、考核,优秀者将成为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作为学校课程研发的重要核心能力,将起到示范、引导和辐射的作用。青年教师的“一三六”教师发展工程规划能够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涵育文化底蕴,在培训中渗透师德教育,在训练中培养专业技能,从而促进了青年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骨干教师不断成长,全力提升教育水平

学校提倡“伙伴互帮,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学校内部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教学智慧和科研能力,通过潜心探究、探索实践不断完善自身,促使工作室成员快速成长,并逐渐形成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特点。构建“名师培养工程”,工作室成员为学校“名师培养工程”对象、学校教师队伍的领头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整体水平。

(四)资深教师需求驱动,破解教育倦怠期

优秀的老教师即资深教师经验丰富,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财富,是学校难得的“宝贝”,学校可以对其进行需求驱动,适时创造需求,帮助教师重新发现其内心深处更高层次的潜能,以激活其内在的动力。具体可以组建资深教师共同体,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专题讲座,发挥余热进行分享交流,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开展青蓝工程,让资深教师引领青年教师更好更快速地成长,既给优秀的资深教师荣誉感,又让他们肩上有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面对新课改,开展主题学习、研讨等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资深教师增进对教育的理解、激发教育潜能、破解教育倦怠、树立教育自信,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结语

总之,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之前,要充分做好对每个教师的“定位”工作,也就是要清晰地分析每个教师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并结合他们的现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以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以夯实基本功带动教师专业发展,以提升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成果激励教师专业发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用眼睛去观察课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用耳朵去聆听他人的教学建议、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用双手去记录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用头脑去辨别,教育现象的根源在哪里?用行动去实践,知行合一。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要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核心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用科学的精神探索,树立研究意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分析,树立方法意识;鼓励教师的不同意见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教师在合作的环境中共思共长,树立合作意识。教师在不断的学习提升中,实现教育理想。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是一所学校师资队伍的品质保障。好教师带来好教育,学校要优化教师队伍,提供成长平台,助推更多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探索模块化建设途径,用教师的幸福成长,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及其意义[J]. 教育发展研究,2011,33(18):67-72.

[2] 郭炯,郝建江. 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J]. 中国电化教育,2021(06):121-127.

[3] 李兆义,杨晓宏. “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培养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7):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