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陈志敏

摘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提高质量、缩短讲授时间,还要科学设计作业以及课后练习,力求内容精练、数量适中,让多类型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还不会让学生感受到压力,从而保证学生快乐学习、体验学习、享受学习。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需求、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以及一些有趣、生动的教学手段,迎合小学生,设计出更加适合小学生且能吸引小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一起学习、探索,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构建趣味课堂,实现寓教于乐

趣味课堂是实现寓教于乐的根本,也是促进减负增效的核心动力。“双减”视域下,课堂教学氛围急需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做好铺垫。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主要因素就是趣味性,尤其是对学生而言,趣味性课堂的构建是实现寓教于乐的前提条件。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课文《景阳冈》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情境、故事情境和表演情境构建趣味性课堂,促使学生积极融入知识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经典片段,促使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其中的精彩部分。在视频的情境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对比视频与原文是否存在差异,并尝试结合对视频与原文的理解表演相关动作,如武松打虎的经典动作,在情境表演中深化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名著《水浒传》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故事情境讲述武松更多的故事,如“十字坡遇张青”“血溅鸳鸯楼”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状态是积极的,学习主动性更强,教学效率也随之提升。教师立足学生的兴趣实施教学,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既能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又能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与阅读习惯。

二、转变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转变教学理念,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前提,树立生本教育的思想,按照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保障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如《坐井观天》这一课,教师可以本着“旧课程、新思维”的精神,以创新教育的视角审视课文,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前提挖掘有效资源,创新教学思路,构建高效课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在通读课文、了解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结合图片或视频:天底下有广阔的草原、沙漠、大海……感受“天的无边无际”这一特点;通过动手做实验:用书本做成望远镜看世界,感受井底看天的局限性,从而理解小鸟和青蛙各自的立场。最后,教师组织辩论赛,请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辩论小组,一方代表青蛙,一方代表小鸟,各组以各自的观察视角,展开话题“天到底有多大”的辩论。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提升了思维,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探究,促进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保障语文教学合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部分教师在贯彻“双减”政策时,只是简单从形式上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以及课堂上的教学时长,这不仅没有优化课后作业内容,还没有提高作业质量,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高质量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传统理念尚未转变,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还在用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语文。这不仅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诵与记忆教师所讲的知识与内容,还让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教师需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将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彻底摆脱“应试思维”,学会适当“放手管理”,让学生通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观潮》这篇文章的主要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并深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从而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崇高的敬仰与热爱之情。因此在教授这篇文章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全文,标注文章中的重点生字“潮、称、盐、罩”等,以及查询重点词汇“宽阔、若隐若现、齐头并进”等含义,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减少阅读时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句以及对文章的整体层次进行划分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将所感所悟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分享与交流,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最后,教师要在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学拓展与情感升华。如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与欣赏的段落进行自由背诵与抄写,或向自己的父母简单介绍钱塘江的壮丽景观等,以巩固学生所学。

四、融入“互联网+”教学模式,丰富课堂资源

在全球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源以及技术支持,同时多媒体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基于此,教师应通过打通网络渠道、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营造生动及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趣味性教学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内化教学疑点。

在创新多媒体教学体系时,教师应充分立足“双减”政策,优化课堂教学方案,将影音技术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图片及声音的呈现,促使学生形成深度体验,提高语文能力。

以《惠崇春江晚景》一课为例。本诗是一首题化诗,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掌握学习内容感知春天的美景。为此,教师可以联合多媒体教学工具,提取“桃花、春江水、蒌蒿、河豚”等字眼,勾勒一幅春江晚景图,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届时,古诗中的抽象意境会立刻变得更生活化及形象化,能够让学生领略到诗中的意境美。在阐述了教学重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课件、尝试背诵古诗,或者引导学生执笔绘制一幅春江图,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五、布置前置性预习任务,做好课堂教学准备

小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课前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比较考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然而,虽然教师经常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预习。从小学生的语文预习情况来看,常见的形式是学生提前阅读课文。由于缺少特定任务的驱使,学生在预习时会比较懈怠,导致预习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会受到明显影响。因此要想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十分重要。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抓住该政策的重点,即“减负”。相较直接减少学生的学习任务,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为重要。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语文课前预习形式和内容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提升课前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高质量地完成前置性任务,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时,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詹天佑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对课文主人公生平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收集的资料、从课文中捕捉的信息,对詹天佑身上体现出的优良品质进行总结。与简单的阅读课文相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前置性任务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任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自主学习的经验,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学习能力等获得较好的发展。而学习成果又会让学生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建立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而言,由于学生已经提前做足了功课,因此他们在课堂上会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欲望,有更多可以谈论的话题。由此可见,设置高质量的前置性任务是确保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举措。

六、开展小组探究,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学科。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情感体验,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情感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实践,以创新舞台剧、情景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文章内容搬到舞台上,通过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语言描写、形象刻画,在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教学为例。为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构建小组,并分角色为每个人物配音。扮演小蜘蛛的学生要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将自己带入情境中。当第一次接待顾客,花费一天时间编织口罩后,扮演小蜘蛛的学生通过打哈欠、伸懒腰等动作表达自己的辛苦与劳累,并为后续更换招牌奠定了基础。根据文本内容,“小蜘蛛”分别售卖口罩、围巾、袜子等三种物品,并遇到了“河马”“长颈鹿”“蜈蚣”等有特点的顾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猜一猜“小蜘蛛”在开店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顾客和问题。在合作与实践中,学生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因势利导,升华主题,指出做事不能够像小蜘蛛一样半途而废,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效。

七、采用提问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与思考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小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记笔记、背诵各种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给小学生带来诸多压力,而且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极为被动,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和探究意识。

“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采用提问教学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让小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探究与思考。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小蝌蚪一开始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妈妈?蝌蚪和青蛙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显而易见,小学生必然会带着教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自主阅读,通过探究、思考、总结与归纳寻找不同问题的答案。在这种创意十足且具有一定引导性的教学方式影响下,小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与看待各种语文问题,加强独立思考意识,总结归纳出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小学生都会首先通过自主探究与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实在不懂或者不理解再向教师请教。这样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必然会更加稳定、牢固,其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在“双减”政策下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提质是目前小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热点话题,对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意义。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对教学现状做好分析和反思工作,引入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实现课堂提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颖.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策略[J]. 语文新读写,2023(10):37-39.

[2] 杨福泉. 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智力,2020(12):11-12.

[3] 姜建萍. 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 智力,2022(06):154-156.

[4] 陈小芳.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思考[J]. 华夏教师,2023(30):31-33.

[5] 贺淑红. “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探讨[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社会发展——跨越时空 经济基础论文集:一[C]. 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松亭小学,2023:7.

[6] 李小莉.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J]. 家长,2022(33):105-107.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