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生”德育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艳艳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德育已经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生”德育以其独特的育人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文章深入分析国内外德育课程开发实施的意义及现状、德育课程实施存在的不足和“三生”德育班本课程实施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本研究能为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三生”德育;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一、国内外德育课程开发实施的意义及现状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纵横交错的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是国外道德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俞国良教授,通过深入研究中外青少年德育课程,撰写了《中外青少年德育课程比较》和《国外青少年德育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文章。这些研究指出,国外的青少年德育课程包括专门的品德课程以及一些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品德课程,如社会科、公民科等。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20年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着力构建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性。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同样是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凸显了家庭教育要“以德为先”的鲜明特色。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省级层面对班级德育课程的实施开展做了规定和补充,阐明了积极开展德育课程的意义和工作要求。因此,使德育成为学校和班级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深化班级德育改革、科学构建班本德育课程体系、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目标,探索班级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管理模式及评价体系建构,既满足新时代需求,又适应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德育课程体系,已成为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

二、德育课程实施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各学校、班级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虽然经过多次改革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德育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衔接、德育目标不够明晰、德育内容碎片化、德育实践与评价环节不完善等问题,实施过程中存在有活动无教育、有内容无体系、有组织无评价的现象,以及德育课程体系零散、繁杂、主题过多等问题。

因此,新时代、新时期的班本德育课程开发,要基于班级师生自身现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遵循人的道德组成与道德、思维发展等心理发展规律,在德育课程设置上坚持体系化,在德育课程内容上实现可持续性,在德育目标上突出递进性,在德育实施方法上强调参与实践、情感体验,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让班级德育的实施有章可循。

三、“三生”德育班本课程的实施路径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实验小学是孟津区教育局直属规模最大的公立学校,建校时间最长,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基于对“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深刻思考,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本教育”办学主张,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和学校文化积淀,立足课程建设,探索构建“关注生态文化、融入生活实践、促进生命成长”为德育目标的“三生”德育班本课程体系,让德育真正落地。

学校各班级通过对“三生”德育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整合德育资源,以生态课程、生活课程、生命课程统领班本德育课程体系,探索育人新路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式,探索落实“自主管理、多元评价、行为成长”的班级德育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实现学生品德和心智的全面发展;创新班本德育课程实施途径,丰富班本课程改革内容,提升班主任、学科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有效促进德育专业化、系统化、品牌化,营造形成学校班级德育新样态。同时,推广班本德育课程研发、实践经验,增加办学品牌特色,深化学校“人本教育”办学理念。

班本生态课程是充分结合区域生态文化特色和学校生态文化积淀所蕴含的生态文化资源,是丰盈师生文化底蕴、实施生态文化教育的课程。

班本生活课程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生活常识,践行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队、国家幸福生活的课程。

班本生命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课程。

本研究根据教学实践,将“三生”德育班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路径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整合班级德育资源

学校根据区域及学校生态文化特点,对红色教育基地、场馆及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对各班级的道德与法治课、语文课、数学课等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各班级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对班级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研学等进行整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经过班主任精心研究、努力探寻、认真分析、科学总结,增强班级德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促使不同学段有序衔接、各个学校校际横向贯通,使班本德育课程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共享性、系统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道德人格发展和行为成长。

(二)构建“三生”德育班本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施新途径

在学校“人本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成立高、中、低三级段课程研发小组,建构“生态、生活、生命”的“三生”德育班本课程体系,合理制订符合班级学生特点的“三生”德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丰富班本德育课程内涵,形成先进的班级德育理念,创新课程实施新途径,促使德育课程规范化、主题化、系列化,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生态文化教育,环境文化育人

探寻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古津文化等区域文化特色,通过不同年级研学、亲子游览等方式让师生感受区域生态文化特色,丰盈师生文化底蕴;整合校园生态环境资源,规划设计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分年度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提升打造;开展“学校文化我知道”、班级“完美教室”、年级“完美办公室”遴选评比活动,优化学习、办公环境质量,实现每一面墙壁“是文化、会说话”,每一处角落“有故事、能育人”,最大限度发挥环境文化育人的功能。

2. 生活实践教育,自主实践体验

将学科学习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灾难为教材,进行全方位的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关爱自然,学会自理生活,强身健体;培养主人翁意识;践行“每月一事”,在学校、家庭参与劳动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开展研究性学习、研学等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整合社团、社区资源,拓宽实践体验途径,丰厚学生人文底蕴和社会参与能力。

3. 基于生命教育,促进生命成长

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升体育课堂质量,开展丰富的体育比赛,促使学生“强身”“强心”;以灾难为教材,依托传统节日,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生命成长礼仪,形成“三礼六节”(“三礼”:一年级学生“开笔礼”、四年级学生“成长礼”、六年级学生“毕业礼”;“六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劳动节、足球节、艺术节)固定形式;贯穿“童心向党”红色基因传承活动主线,持续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网络教育活动等;设立文明监督岗,做到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赶有目标。

(三)转变育人观,形成多元班级德育评价体系

班主任、学科教师转变育人观,探索、实践“自主管理、多元评价、行为成长”的班级德育管理模式,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形成多元班级德育评价体系。从“他律”管理“要我做”,到“自律”管理“我要做”,实现“自主”管理“我愿做”。建立学生三级自主管理模式,使德育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过程,即:校级“红领巾”自治委员会的自主管理,班级的“红领巾”自主管理小组,班级学生个人自主管理。

通过“三生”德育全方位筑牢学生道德底线,对家长及社区居民也产生了辐射影响,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合力,进行“多元关注”“多元评价”,实行日常评价、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关注学生成长,实现“关注生态文化、融入生活实践、促进生命成长”的德育目标。

(四)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多个部门的沟通协作

“三生”德育班本课程建设除了要成立班本德育课程开发领导专班,还要协调校外社会、家庭及校内各处室之间的支持配合、沟通协作,使其形成合力。

校委会全面统筹课程的顶层策划、课程设计与落地实施;政教处、教导处负责课程的前期调查、实施论证、方案拟定、班主任及教师培训等;学校后勤处负责保障资金、物资,确保课程顺利实施;办公室负责为课程实施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及资源支持、专业指导,组织校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社区参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

通过“三生”德育班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学校积极反思,及时总结,物化研究成果,在区域内提供可借鉴、可实施、可推广的小学德育样本,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更确保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小学阶段的有效实施。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创新了“三生”德育课程的实施路径,探索了班级管理新模式及多元评价体系,从而丰富了德育课程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学校德育品牌。

四、“三生”德育班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该校“三生”德育班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立德树人小学样本。其特色和创新表现在:

第一,“三生”德育班本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三生”德育班本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在于回归教育原点,关注人的发展。“三生”德育班本课程设计的理论包含生态文化浸润、生活实践教育、生命自主成长三个层次,生态与文化、学科与活动、生活和体验三大领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建共育,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方式,体现了其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生成性,实现了小学生道德发展与落实立德树人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首先,要在变革中超越创新,将“形而上”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验研究相结合,从而形成班级管理、德育“理论+实验”的研究范式;其次,基于“深耕”和“读懂”,对学校、班级已有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总结和概括提升;最后,跨领域、跨学科、跨校际的德育研究共同体,主动参与、共同践行。由孟津区教体局基教科引领,该校领导班子成员主管、学校各处室协作,各级段、各班级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参与,教育集团内几个小学发展共同体单位共同实施研究、实践。此外,大力拓展推广是班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范式的一次重要创新。彰显了班级德育特色,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新突破,打造了学校、班级的德育品牌。

综上所述,班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班主任、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已然成为新的时代话题。孟津区第一实验小学的“三生”德育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基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优良的道德素养在学生心中扎根、成长,走出了一条可行的“立德树人”实践路径。作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班主任、学科教师,一定要有主动开发、建设、实施班级德育课程的意识,有积极研究、践行态度,最终实现学生的道德成长和自身专业能力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国强,石岩. 试析国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J]. 经营管理者,2011(13):302.

[2] 倪邦文. 论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06):1-7.

[3] 李建军.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建设的文化价值观[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1):96-100.

[4] 梁凤英. 构建班本德育课程,提升班级育人成效[J]. 中小学班主任,2023(04):67-70+77.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