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青松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变化,在工具带来的便捷背后是劳动教育的缺失。目前,部分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情商有待提高。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让学生理解劳动的光荣、伟大与崇高,在尊重劳动参与者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文章介绍了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教学的实践策略,旨在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作用,深挖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资源、改进课程策略,让劳动教育更具实践操作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劳动教育;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教育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对教师而言,如何理解《课标》中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意义?如何看待《课标》中劳动教育的目标?如何科学有效实施,以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本研究从《课标》出发,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视角,探索劳动教育的意义,并探究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
2015年8月,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的地位正在显著提升,并与其他学科融合,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态度。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启发。2022年,教育部发布最新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新目标,并细化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要求,并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基本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主要环节的评价,细致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的评价方式,从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可实践性。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劳动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爱岗敬业的劳动要求;培养家国情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2. 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学生需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个人品德;遵守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者,理解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为成为合格的未来社会建设者奠定思想基础。
3. 法治观念是行为引领。学习基本的法律,遵守法律要求,不做侵害他人劳动成果的违法行为。
4. 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通过劳动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获得成就感,让人找到自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成果,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劳动可以让人拥有同理心,学会互相帮助,培养互助精神。
5. 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同时,强化家国情怀教育,使其深刻理解个人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的紧密关系,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结合起来。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实施情况
(一)劳动教育内容设置的现状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集中体现。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2019年秋期在全国范围投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加大了占比,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梳理各年段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相关主题课,可以看到:劳动教育主题设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起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了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课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劳动教育的主题,课程设计具有整体性;劳动教育以落实于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体,让学生了解劳动历史、获得劳动经验、培养劳动思维、树立劳动观念;建立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二)劳动教育教学现状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师是教学的掌舵者。因此,教师如果自身对劳动教育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准确的认识,就会在教学中出现偏差。
1. 片面注重劳动技能培养,忽视劳动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教育不是为劳动而劳动,更应当指向“全面发展的人”。在教授劳动技能的同时,更需注重学生能否从劳动中领悟深层知识,能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否灵活运用劳动经验于其他场景。以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让我来整理》为例,教师在传授整理书包、房间的方式后,开展了整理书包的比赛。但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未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整理?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整理的?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数学学科,引导学生对需要整理的物品进行分类。除了学习分类和规划,教师还应强调整理书包和房间也是他们的分内之事,是他们需要付出劳动的事情。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技能,更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增强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2. 片面关注劳动的即时表现,忽视劳动习惯养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若只是在某一主题课上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就无法实现《课标》所设定的目标。劳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样以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让我来整理》为例,教师除了教授整理技巧,还应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整理兴趣,将这种即时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的习惯。除了在课程上学习,课后也可以通过习惯养成卡,让学生在一周甚至一个月内坚持整理书包和房间。同时,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定时整理的习惯同样重要。在学校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养成整理习惯。比如每节课前,学生应自主整理课桌,将课本和文具摆放在统一的位置;放学后,每位学生都应清理自己座位上的垃圾,将桌椅摆放整齐。这样的习惯应持续培养,从每天到每月,再到每年,让优秀的劳动习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 片面关注劳动行为,忽视劳动情感培养。教育要培育具有自由个性的劳动者,其中的自由个性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具有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劳动行为本身,而忽视了劳动的出发点和付出的劳动情感,导致劳动课程评价片面,没有升华劳动情感评价。《课标》中对评价内容作出了要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兼顾学生学习状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要着重评价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观念,以及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水平。
例如,教师在教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试种一粒籽》时,布置了种植一种植物的作业,但是在学生完成种植并分享观察日志时,教师可能仅称赞学生的成果。然而,这背后隐藏着学生的努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敬畏。他们可能通过向家长咨询、网络查询、日常观察等方式,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喜悦,甚至在植物生长中感悟到了生活的哲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可学生的劳动付出,并提升他们对劳动的情感认同。
4. 劳动教育畸变。劳动教育应当是具有正面、积极的价值,但是在学校和家庭里,劳动有时候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导致学生在劳动后产生了负面消极的心理。例如,有学生乱扔垃圾,就被教师罚做清洁。劳动教育应当是综合性教育,不是简单的劳动技能学习,而是应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从而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配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方位的劳动教育。
(一)学校和教师
1. 融合各科教学,发挥合作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各学科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教学。劳动教育可以和语文课程结合起来,比如在劳动过程中,利用表格记录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给作文提供相应的素材。劳动教育也可以和数学课程结合起来,比如整理书包房间时可以用到数学的分类方法,在做劳动调查时可以运用统计的知识,了解班上同学的劳动状况。此外,劳动教育可以和历史课程结合起来,比如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开发优秀教学资源。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教师有思想政治高度及整合组织能力,在教授课本内容之外,还需要统筹规划课本所设计的活动。尤其是劳动教育板块,更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总结劳动经验成果,升华劳动价值观念。学校方面,应当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符合本校实际的优秀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
(二)学校和家庭
1.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确保劳动主题任务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拍照存档的表层形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传授自身的劳动经验,让学生成为家庭劳动的参与者。
2. 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涉及家庭劳动,还涉及职业教育。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少让父母操心》一课中,学生被鼓励跟随父母体验一天的职场生活,深入了解父母的工作内容。这样的体验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和敬业,也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现代家庭,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做家务的时间相对较少。家长若是能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制订家务计划,坚持定时做家务,让家庭成员都参与进来,学生必定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劳动的参与者。同时,这种家务劳动的体验也将帮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理解保持家庭整洁的不易。
(三)学校和社会
1. 拓宽劳动教育场域。学校可以和社区或者志愿者机构联系,为中高年级学生提供长期、固定的志愿者服务渠道,让学生参与社会劳动。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老人按摩、打扫卫生、表演节目,这样的志愿服务不应仅限于重阳节这样的特定节日,而应成为学生持续劳动的常态,让学生在长期的志愿服务中,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用劳动赢得他人的尊重。
2. 拓宽劳动视野。未来,学生必将成为社会的劳动者。为此,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到校开展讲座,介绍职业技能和职业要求,这同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职业劳动实践。例如,利用学校小交警平台协助交警指挥交通,帮助本校教师带领学生做游戏等,让学生直观体验劳动者所需要做的事,让学生对职业有初步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树立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观念。
四、结语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劳动技能教育,而是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长期教育。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必须落到实处,把学生培养成有劳动技巧、劳动观念和劳动情商的高素养劳动人才,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劳动者,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个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有效性之探析[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36(02):33-39.
[2]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 人民教育,2017(09):45-4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