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音乐创新教学实践

作者: 杜鹏宇

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文章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挑战和需求,提出了创新教学理念,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双减”政策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模式调整的必要性。在创新教学理念方面,提出了基于学生兴趣和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效果与评价,分析了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理念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育研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该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改善教育环境,但也带来了对基础教育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音乐教育。面对这一变革,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新政策下保持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提出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以应对政策调整带来的挑战,确保学生的音乐教育权益得到保障,并提升音乐教学质量。通过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为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策略和实践经验,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状况分析

在中国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和集体合唱模式。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集体合唱模式则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协作,通过合唱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减少作业和课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减弱,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取消考试和竞赛可能会削弱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目标感;此外,减少课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可能会影响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学生接触和体验音乐的机会。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有必要调整小学音乐教学的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政策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此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理念的提出

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面对诸多挑战,同时也催生了创新的教学理念。首先,基于学生兴趣的音乐教学理念成为应对之道。这一理念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通过深入调查和了解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音乐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所在。这种教学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结合信息技术的混合式音乐教学模式也为音乐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和实施音乐教学活动。通过音乐软件进行音乐创作和编曲,通过网络资源进行音乐欣赏和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也势在必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通过引入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审美能力。而在教学方式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提出以上创新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地应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挑战,保持音乐教学的活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不断探索创新,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一)设计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活动

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旨在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主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音乐游戏、合作创作、音乐欣赏等,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而提升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特点,使他们更加投入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创新音乐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音乐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游戏化教学将音乐知识和技能融入游戏,通过竞赛、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和参与热情,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情境教学则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体验音乐,增强了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这些创新方法和手段不仅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从而提升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和学习体验。

(三)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其中的关键,它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位置,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兴趣、需求和个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系列多样化、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如音乐游戏、合作创作、音乐欣赏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

1. 小组合作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性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为例,这首词以昆曲腔调演唱,展现了昆曲独特的韵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并演唱这首南北曲。通过学生分析歌词意境、理解昆曲唱腔特点,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体验昆曲的艺术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研读词作,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描绘了梅花在寒冷中的坚韧与美丽,融入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析词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其次,学生需要学习昆曲的唱腔特点和表演技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有着独特的声腔和表演风格。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学生可以学习昆曲的基本唱腔,同时感受其韵味和情感表达方式。然后,学生可以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在理解了词作和掌握了昆曲唱腔之后,学生可以展开音乐创作的过程。如根据自己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昆曲的唱腔特点,创作出符合自己团队风格的演唱版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讨论,共同完成歌曲的改编和演绎。最后,学生进行表演演唱。在完成音乐创作后,学生可以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展示他们的成果。通过表演,学生可以将自己对词作和昆曲的理解和表达展现出来,同时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加深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在这样的实践性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毛泽东的词作和昆曲的艺术特点,还可以通过创作和表演,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和表演演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增强归属感和参与感。因此,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也有助于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2. 游戏化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游戏化教学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将音乐知识和技能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和参与热情。

例如,在《瑶族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民族管弦乐队,包含拉弦乐器组、弹拨乐器组、吹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然后,教师播放《瑶族舞曲》的片段,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回答提出的问题。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仔细听音辨音的能力来确定主题一和主题二出现的顺序,同时,需要观察和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以确定每次主题出现时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学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和分析音乐片段中的内容,然后给出他们的答案。为了增加趣味性和竞争性,教师可以设立奖励机制,比如对给出正确回答的小组奖励一些小奖品或积分。这样的竞赛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还能够养成团队合作精神和提升分析能力。同时,他们也会意识到学习音乐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趣味和挑战的,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中。

3. 情境化教学

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学生可以在实际场景中体验音乐,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具体、更生动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例如,在教学《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一曲目时,通过情境教学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豫剧的基本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还能深入了解豫剧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首先,实施情境教学的第一步是将学生带入一个模拟的豫剧演出场景中。为此,教室或校园的戏剧舞台将变成一个豫剧表演的现场,其中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学生扮演各种戏曲角色。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详细介绍豫剧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历史背景、著名剧目、表演特点等,然后讲解《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一曲目的特点和它所传达的主题思想。通过这样的前期准备,学生会对即将参与的表演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期待。接下来是实践学习过程。学生将穿上专门准备的戏服,尝试去模仿豫剧演员的唱腔和表演动作。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注意身段、表情和口型等表演细节,以确保表演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这样的模拟演出,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豫剧的艺术魅力,理解其文化内涵。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竞赛环节,比如分组进行豫剧表演比赛,评选出最佳演员等。这种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到了豫剧的知识和技能,还获得了团队工作的经验,增强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情境教学法所创造的豫剧表演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体验豫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还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在参与豫剧表演的同时,还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和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命运,这对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认知能力极为重要。

四、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模式实践效果与评价

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的评价包括定性与定量分析。定性方面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兴趣程度和表现能力等方面评估实践效果,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而定量评估则通过考试成绩、学生反馈问卷等收集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成绩提升情况以及对创新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实践效果。

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反馈与评价对评估实践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等方式收集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并据此进行调整和改进。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了解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态度、满意度以及学习效果感受,为评价实践效果提供重要参考。

评价实践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需求和兴趣、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资源是否充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如调整内容、优化方法、增加资源投入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五、结语

文章探究了在“双减”政策下创新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包括基于学生兴趣和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游戏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等创新方法。这些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同时符合政策要求,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展望未来,各相关教育主体应继续探索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创造力,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小学音乐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培养新一代综合素质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