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华金

摘  要:小学高年级是学生书面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手中的笔,将自己的思考、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逐步强化学生的习作能力。文章在基于分析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

一、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词汇量、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有帮助,还对学生的日常交流和社交能力有积极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习作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都至关重要。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习作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表达的重要方式。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一)习作课堂枯燥无趣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存在于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会设置专门的课堂讲解习作,一般是在讲解课文时顺便提及,缺少系统化、完整化、针对性的习作教学体系。学生常常通过课文这一实际案例学习习作,但依旧迷茫,对习作的知识和相关实操方法的了解并不透彻。还有些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容易挫伤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习质量效果的实现。小学高年级是学生理解写作手法的初级阶段,但是面对枯燥无趣、没有章法的习作课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是无法实现的。

(二)学生的生活观察、总结能力不足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对习作的了解并不透彻,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一时期,由于学生对写作的概念认知不足,在生活中观察不够,导致写作素材积累不足,当学生提笔写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或书写的内容十分空洞,没有实际意义,不利于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无法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总结能力更是不足,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灵魂。

(三)不理解习作思维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模式并未完全打开。小学高年级学生接触语文习作的时间不长,在习作思维上还是空白的,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学生就只能掌握公式化的写作方式,不能真正地理解习作思维。

(四)真实情感不足

习作是比较灵活的,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会和感受,学生才能在习作中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但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书本上,对学生的课外指导不足,使学生在习作时理解不到位,真情实感表达不足。

三、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措施

(一)强化词汇、语句积累

很多高年级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大脑空白,不知道从何入手,也不知道写些什么,这是因为学生心中没有足够的词汇素材。所以教师需指导学生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但这一过程十分漫长,要不间断地总结积累才会获得大量的词汇、语句。在此过程中,师生必须做到持之以恒。教师可以从课内、外两个角度指导学生掌握词汇、素材积累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阅读到自认为有用的词汇、语句等,就可以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中不乏一些经典内容和经典的词汇,学生可以记录到卡片上,时常拿出来复习、总结,在习作时就会不经意间的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些常用的词语,如持之以恒、大汗淋漓、五谷丰登、一鸣惊人等,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词语造句,如“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做到持之以恒”。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背诵优美的语句,做好仿写工作,在平时的大量积累下,学生会获得丰富的素材,有助于作文写作的顺利实施。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更多课外文章,如在阅读时摘抄精彩的、有价值的句子,要原封不动地将原文摘抄下来,文中的字、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不可改动。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延伸阅读,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等文章时,教师可将更多鲁迅先生的文章提供给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相关文章,扩充阅读积累,拓宽知识面,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资料用于写作,使写作思路更为开阔。

总之,教师要多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书籍、文章,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读书,也可以从网络上、书店中购买喜欢的书籍,阅读过程中可以与同学交流互动,达到共同积累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纪较小,各方面的能力、阅历不足,词语积累也不丰富,习作时遇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习作水平。比如情境再现,教师创设与教学背景、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表演等,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体会人物情感,提高对语言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影视片段播放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加入自己的想法对剧本进行设计创作,细化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然后再阅读文章,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人物描写有更为切身的感受,在习作训练中可以更加生动准确地描写人物。

(三)密切关注生活,重视生活体验

小学生的作文应是具有真实情感的,只有这样,作文才会更具层次感、个性化,才会更加充实饱满,这种情况下的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避免那些粗俗的、自以为是的、负面的文字。让学生通过文字将自己心中、眼中的生活描写出来,作文才会更加饱满,有血有肉。

例如,在习作“多彩的活动”中,这节习作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学校会举办诸多活动,如植树、朗诵会、各种节日演出等,学生都参与这些活动,对活动中的人、发生的事、自己的想法是很熟悉的,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活动写下来。另外,教师可以给出写作流程,活动过程—活动场面—活动体会,学生按照这一流程会顺利流畅地写出文章,文章的内容、情感也更加丰富、饱满。

(四)关注阅读与写作的连接,加强练习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提升学生习作能力,阅读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其中的某些场面、情节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想象,为此,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说话练习,并让学生将所说的内容写下来。通过练笔的方法,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能够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素材,提高作文写作的效果。

例如,教学《穷人》这篇文章时,文章中十分细致地描写了桑娜主动抱回邻居家两个孩子时的复杂心理。在丈夫打鱼回来后,桑娜不知要怎样告知丈夫这件事情,于是夫妻俩在谈论完天气的话题后就陷入了沉默。针对这个情节,其实是有“文章”可做的,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将心理活动写下来。”学生会快速地提笔写作,最后的写作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把握住课文阅读契机,因文施教,不仅能让学生对文章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达到练笔的效果。习作教学要随时随地进行,教师要善于找到最为合适的习作训练时机,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积极创造,提高习作的整体水平。

(五)实施个性化指导,传授习作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习作方法,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首先,要带领学生认真审题,了解题目的意思,知道写作的内容以及方法。在设计命题时要做到小而真,从小角度切入,内容要真实,以小见大,体现出真实情感。其次,科学立意,把握文章中心主题,了解为何写,文章是要表达一种情感,还是要说明一件事情等。最后,带领学生科学地选择写作素材,使学生知道选择什么样的素材才可以写出好的文章。然后学生将自己平时写的读书笔记、积累的素材拿出来,选择合适的内容,应用到写作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写作技巧。通过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必然会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六)组织实践活动,拓宽习作训练渠道

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首先,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班队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发散其思维。如在班级中举行辩论赛、故事会、小记者采访等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写作。其次,做好作文第二课堂。教师可在课前2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每两周写一篇专题作文。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读书比赛活动,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为参与比赛,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方式积累丰富素材,比赛过程中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可以讲教材中的故事,可以讲课外自己喜欢的故事,也可以讲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想法感受,这种方法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日后的习作中,能自觉地应用这些素材,实现良好的习作效果。

(七)改革作文评价方式,凸显评价功能

在语文习作教学中,作文的批改是十分重要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欲望。教师在实施作文评价时要转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次的方法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依据作文写作能力水平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三个级别,即“保底”“提高”“突破”,针对不同层次小组学生的写作具体情况开展阶段性的评价。定期对班级中学生的“习作进步与发展”进行鼓励表彰。根据每个小组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与学生商讨一个合适的作文评价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桃子”,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设置多样化、层次化的鼓励性评价方法,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展示型评价等。如习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比赛,选出班里最好的5篇文章,根据作文情况进行展示评价,如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推荐给校园广播站展示、发表到知名小学生刊物中等。在这种激励方式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更高,并形成“你追我赶”之势。

最后,组织学生间的互动性评价。学生之间相互批改作文,在批改过程中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习作的技巧,这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一件短时间就可以做到的事情,需要教师、学生的长期坚持。教师应结合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科学化的指导,让学生积累大量、有价值的素材,做好阅读和练习,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实践等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习作方法,并积极地评价和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为习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静.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探索[J]. 安徽教育科研,2023(02):41-43.

[2] 胡雁斌. 读写结合思路下中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培养[J]. 亚太教育,2022(11):187-189.

[3] 张小琴. 构建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共同体,提高学生习作能力[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03):58-59.

(责任编辑:淳  洁)

* 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ZJYB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