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生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作者: 吴莉摘 要:生本理念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思维意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能有效促使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养成。身为小学班主任,为系好学生的第一颗纽扣,需要结合教育目标,做好班级教学与管理工作,与学生建立纽带,让学生形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文章探讨了生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班级管理;生本理念;小学班主任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有待加强,行为自控能力较弱,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总会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但班级管理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变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是与时俱进的做法,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小主人,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地参与班级管理,既能提高管理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能力。为此,探讨以生本理念下具有可操作性的班级管理策略具有迫切性。
一、以生为本理念下班主任工作的要点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引领者。班主任除了教学,还有一个核心工作“带班”,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到底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最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这是班主任需要确立的。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就是“育人”。教师应通过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从学生个体关联到班级整体,从学校关联到社会,让学生融入班级,适应社会的发展。
基于此,班主任的每一步路都要着眼于学生长期的发展。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全面考虑班级管理中有效的手段、措施、方法等,并且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尊重、关怀、信心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要打破传统的育人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贯彻教育方针,为国家培育可用之才。转变观念,用更民主、更智慧的方式去管理学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二、生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一)班级管理队伍的建设
1. 学生确定班级管理岗位,具体划分职权
在多数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都是班主任确定班级的职位,比如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等,这样的方式简单快捷,但省去了学生选举的步骤。班级管理的核心是更有序地让班级成员管理班级,而不是岗位职责对管理人员行为的简单约束,学生更注重的是班干部本身的职位,他们认为成绩越好或者表现越好就能得到这个职位,忽视了岗位的重点应该是如何管理好班集体。
为此,教师需要问学生一个问题:“基于本班级实际情况,你们觉得需要设置哪些岗位?”这个问题出现后,学生就会结合班级来考虑,其考验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使其明确岗位职责,并让学生的关注点着重于岗位职责。
商讨确定班级岗位,明确职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选出能承担岗位职责的成员。让学生在岗位中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发挥自身的作用。总之,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班主任不能搞“一言堂”,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 人人都是班干部
班级是学生组建而成的,班主任要把班级的职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挖掘学生的特长,并发扬他们的闪光点,将被动的拘束,转换为主动的管理与自我管理。每个人都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这样的班级建设会更加有效。
随着课程的多样化,教学设备、道具等多样性的发展,管理职位对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班主任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发扬学生优良的品质来管理班集体中的事务,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身被班级所需要。符合职位特点的学生在岗位内进行轮岗,通过看到别人的优点,从而改进自己在管理中的不足,这样的轮岗会促使学生在管理班级事务中越做越好,学生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有序。用这种方式促成他们自我提高,教师在引领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励制度。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
环境造就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班级文化氛围,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意识,做出符合班级理念的行为。润物细无声,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自然而然地与班级理念融合在一起,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让以生为本的理念化为实质性的操作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班级制度文化需依据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每日常规制订。并对学生实行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奖励机制。班级的理念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班级理念文化是学生都认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行为准则,能从内在意识影响外在行为的理念文化。
就具体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而言,首先,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同,班主任要让学生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共同制订班级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生本理念到生本实践的转变。同时班级文化应与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相融合,提升管理效果,缩小班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缩小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其次,将学科素养与班级管理融合,形式多样地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最后,班级文化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共同制订规则、共同遵守。构建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学风,使学生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班级管理和生本教育工作的结合就是要做到这一点,班级管理为学生成长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以某班级为例,班级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很差,行为习惯比较懒散。班级凝聚力有待提高,很多学生以自己为中心,同学之间不够团结、谦让、包容、友爱,常常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争吵打闹。自觉性不高,专注力很差,容易受旁人影响。两极分化严重,有的学生思维灵活,有的学生不会动脑。班级整体比较乱,清洁差。
基于上述班级情况,班主任让学生改善班级现状,形成属于自己班级的文化理念,制订班风、班训、班徽。从班级情况出发,学生自主思考,明确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学生特别强调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自信、团结、友爱、谦让、进取、勤奋。班主任和学生探讨并共同制订了班风、班训、班徽。班风:“勤奋、自信、团结、友爱、谦让、进取。”班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生集思广益,班主任和学生一起为班级做出符合班级情况的班徽,和学生一起赋予班徽意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性极强,增强了对班级的认同感。
由此可见,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着自身的见解,学生对班级文化认同之后,班级管理就会事半功倍,既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又提高了教师的管理效率。既强化了行为意识,又增强了班级的力量,充分体现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 关注学生
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关系越和谐,教师越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对待教师就会有更高的热情。因此,班级管理想要按照生本理念的思维推进,班主任一定不能忽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这就需要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始终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学生做好示范,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深耕课堂,教师还要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关心和呵护,对有情绪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重视,避免学生产生过激的行为,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儿童不可能不会犯错,包容学生是教师一辈子的“修行”,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
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班主任发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监督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将权威型的管理转化为民主自主管理,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教育各项活动。做好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实际情况,增强师生间的情感纽带。
2. 走进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被记录,校园的相关活动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实践活动中,班主任沟通的语言行为会影响整个班级管理工作,教师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引导,学生就会乐于管理,从而推动班集体的建设,让校园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在教学实践中,个体需求是学生的内驱力,而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能让学生坚持做好班级及个人管理,这样,班主任与学生才能默契地处理班级中的事务,让集体变得更好,让学生的成长历程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多关注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生活社交、饮食起居、家庭背景,与学生探讨他们喜欢的动画和电影,舞蹈和歌曲,促进心与心的对话,让学生发现教师原来和他们有着那么多的话题和共同爱好。闲暇之余,教师可以打入学生内部,和学生一起完成一样作品或完成一项活动,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此外,基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还要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与他们协同合作,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和肯定,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舞台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比如,班级总有不爱说话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先与一个人接触,而后再逐渐增多,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另外,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让小组进行展评,从而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班集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四)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习惯影响着人的一生,教师和家长需要达成共识,把学生带往何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比成绩更重要。在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不允许学生做这个、做那个,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但在学生的认知或者潜意识层面,这是外部要求完成的,学生个体是为了达成外部的要求而那样做。
习惯,要先习得,教会他方法,需要慢慢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中。所以,教师要在合适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习惯内化为以后的行为。班级管理也是如此,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会他们注重细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各种活动变得井井有条。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一件事情没做好,就一味地展开批评。而是要教会学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方法。比如,班级中的学生不注重卫生,教师可以通过拍照记录的方式在开班会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利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思考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教师看准时机,通过开展班会活动,让学生一起探求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并把这种方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学生习惯的养成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让班级管理更加高效,让学生看到并发挥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让学生提升在班级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班主任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晰国家政策要求,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彦龙. 生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的探讨[J]. 当代家庭教育,2020(10):137.
[2] 何君霞. 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的思考[J]. 文学教育:下,2020(08):128-129.
[3] 周丽娟. 探析旅行背景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途径[J]. 课外语文,2022(07):86-88.
[4] 陈岚. 基于生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实践探讨[J]. 当代家庭教育,2019(13):151.
[5] 岳祯琪. 差异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 文学教育:下,2020(05):164-165.
[6] 陈明.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班级管理对策[J]. 家长,2022(05):40-42.
[7] 张海芝. 基于生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探究[J]. 新课程:中,2019(09):189.
(责任编辑: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