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叶梦凡
摘 要:单元教学的理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兴起。20世纪,美国学者杜威提出了单元教学的模式,克伯屈等人在“设计教学法”中采取了“学习大单元”制度。如今在“双减”政策之下,以大单元为整体的教学理念尤为重要。文章探究了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语文作业设计功能,提出了作业设计的步骤原则,并提供了单元整体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出题思路,以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加深对教学要点的理解。
关键词:单元整体;语文作业设计;单元目标;语文要素
作业具有对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巩固和分析的功能,也是教师对当天教学活动的延续和补充。传统的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本文以“双减”政策为依托,精简作业设计数量,通过单元作业的创新与实践夯实语文文化底蕴,达到“教”与“学”之间的有效平衡。
一、单元整体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功能
传统的作业设计:一是功能单一,存在局限性,一般具有检验教学效果、促使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的功能。二是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作业内容一致,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存在难度,打击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三是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传统的书面作业围绕“字的书写、词的组合、句的整合、文的背诵”,这些常规化的考核具有机械性,缺乏对知识的延伸探究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整理,且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后时间,不符合“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教学理念。
基于单元整体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其功能具有全面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发展能力,建构知识;立足课堂,导学助教;重视实践,复现思维。
(一)发展能力,建构知识
单元整体视域下的作业设计从发展学生多方位的能力入手,在单元整体目标下进行完整、系统、全面的知识建构。例如,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单元以培养学生“搜集”和“研究”的关键能力为目标,具体任务有阅读教材,搜集汉字信息,制订一份专题汉字研究计划;搜集有关汉字特点的信息,研究汉字音、形、义的关联,参加一次猜谜比赛;搜集有关汉字的趣味故事,参加一次汉字交流会;搜集有关汉字文化的信息,了解汉字起源与字体演变的过程;了解自己姓氏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学生选择其中一项,完成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细化后的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具备了更加完整、系统的目标,在培养了学生多方位的能力基础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单元作业练习的结合中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学科素养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立足课堂,导学助教
单元整体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立足学生课堂,是教师辅助教学的工具之一,是课堂上实时完成的,而非课后作业。“双减”文件明确了作业总量,对各个学段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应科学设计课堂作业内容,使单元作业设计为学生的课堂服务,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实现时间的精准化、内容的合理化。
例如“遨游汉字王国”单元将单元作业设计分为四个模块,每一模块根据细分的小目标进行题型设计,保证学生每一课时内能完成一个模块。为保证课堂时间,每一课时的单元作业教学要点需具备少而精的特点。教师应根据每课时的教学要点设计单元作业,在单元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细化课时目标,且设计的作业能够在一课时内完成。这避免了传统作业多、繁、杂的缺点,不会占用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重视实践,复现思维
单元整体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其题型与传统作业相比较,更重实践性,且在题型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会围绕单元目标进行同一目标、同一教学要点的题型复现,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点、新能力。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其中知识和理解属于低层次思考能力,应用、分析、综合和评鉴属于高层次思考能力。与传统作业中以知识和理解的题型占主导相比,单元整体视域下语文作业设计的题型更具创新性,以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为主,题型以应用、综合和评鉴为主。这些题型多偏向实践类型。单元整体视域下的作业设计中的复现思维,则主要体现在不同的题型最终都指向同一对应目标,达到巩固学生某一种能力的效果。
二、单元整体视域下作业设计的步骤与原则
“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家庭作业量,并没有对课堂作业进行具体规定,然而对课堂作业的题量和题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元整体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基于“双减”政策,既要辅助教师更有效地完成课堂内容,又要加强学生对新课新知的学习理解。要想保证语文课堂学习的质量,单元作业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编制系统性作业,启发深度学习
作为单元整体之下的作业设计,避免了以往知识零散的弊端,将每个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置于单元大目标之下,在单元大目标的统领下进行题目设计,具有系统性。例如,在“遨游汉字王国”单元作业的第三板块“汉字生活体验馆”中,教师设计了一场以“汉字影响力在弱化吗”为主题的辩论赛。这一系列题目互相关联,难度随梯度逐步增加:
首先,第一梯度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观点题,需要学生能够自由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写自己的观点。在想法的呈现上,教师提供了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形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其次,第二梯度设计了两道选择题,选择题的选项能够辅助学生了解“正反方”的论证观点,即考查学生检索信息及判断价值的能力,所罗列的内容又可作为辩论赛的依据。作为辅助作用的选择题,其设置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完成单元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题型难度将进一步提升。
最后,第三梯度设计了一道完整的课外阅读题,该题目提供了阅读材料《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其中设置了一道创新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辩论阐述。
从第一道开放式简答题开启辩论赛,到选择题辅助学生选择“正反方”的观点,再到课外阅读题对“汉字历史和现状”的讨论,一系列系统性的题目都指向共同的目标:了解关于汉字历史和现状的知识,畅想汉字的未来;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锻炼学生的逻辑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二)编制探究性作业,促进素养形成
单元视域下的语文作业设计题型包含了更多探究性的问题。这些探究性的题型有的以问题式探究进行提问,有的以表格式、图表式、思维导图式等形式进行提问。
例如,问题式探究题型:“在‘趣味汉字说一说’这个单元,我们不仅学习了字谜,还了解了汉字的谐音和形声字。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文化?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呢?让我们一起分小组搜集资料,再在班级里分享吧!”
表格式探究题型如表1所示。
(三)编制层次性作业,助力体系建构
作业题型的编制要有层次性,提问方式应逐层加深:即找出—说出—写出。题型设计可课内外相结合。以《遨游汉字王国》单元为例,教师可按照课内汉字文化—课外汉字文化—品析汉字背后的艺术—挖掘汉字文化的意义等步骤设计题型。题型的分布需要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包括选择题(选择自己姓氏现状的研究观点及论据)、填空题(搜集资料并填写)、简答题(补充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探究题(完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教师要编排具有层次性的题型,助力单元体系的建构。
三、单元整体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出题思路
“单元教学”包含两大系统:第一,教学单元的组织与划分,主要指教材的单元编制。第二,每个单元系统内都要规划和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单元整体视域下的作业设计不再割裂两大系统,而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即教师重新整合整个单元的教材编排,在单元总目标的引导下提炼教学要点;作业编排不再是传统练习中一课一练的排版,而是将每单元中考查同一语文要素的题目进行融合、归纳,按照教学要点及教学目标编排在作业中。在单元目标和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导下,单元整体视域下的出题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类:基础识记类型题、理解运用类型题。
(一)基础识记类:关注语言结构
语文学科素养分为四大要素: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言运用”作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语言运用”是“语言建构”的动因,“语言建构”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设计语文作业的基础,在题目设计的规划安排中,培养学生语言结构的题型应占课时作业的10%~30%。单元视域下的语文作业设计虽然比传统作业更具创新性,但是基础考查题型仍然会适当保留,只不过是在传统题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比如传统的看拼音写词语题型,单元视域下的语文作业设计通常会成篇或成段式地进行考查,这既创设了完整的语意情境,又考查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再如,《遨游汉字王国》中需要考查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及猜字谜的方法,探究谐音歇后语、谐音故事等语言形式,感受谐音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一道字谜语境题,既为学生提供猜字谜的支架,又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字谜的创编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汉字“音形义”的不同特点编制题目。如纪晓岚题写“竹苞”,讽刺和珅的儿子们“个个草包”,这是将汉字的部件进行拆解。下列字谜编创形式与之相似的一项是( )。
A. 音乐课上,我们班专注地唱着“兄有债”。
B. 爸爸很幽默,说我们家盛菜的东西是“脸盆里行船”。
C. 马上下雨了,只听见轰隆隆“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的声音。
D. 看着成熟的麦子,我心里想:到了“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怕风,一边怕雨”的季节了。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运用”有这样的论述:“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基础识记类型题目有效地关注了语言结构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个体具有了语言经验。
(二)理解运用类:关注学科技能
语文要素中有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高阶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低阶思维,多停留在认识、记忆和理解等方面。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应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实现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培养的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高阶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
本文从作业设计的功能、步骤与原则、出题思路这三个角度探索了单元整体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当然,在以后的校本作业设计中,本研究还会不断拓展创新思路,丰富单元作业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在运用中实实在在地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慧仙.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 试题与研究,2022(12):183-184.
[2] 张霄. 优化设计创新教育:“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要点[J]. 小学生:中旬刊,2022(09):109-111.
[3] 朱玉茹.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单元作业设计[J]. 语文教学通讯,2022(Z3):48-50.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