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冯惠玲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小,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尤其在国家推出“双减”政策之后,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以往有所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储备量,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形成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为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提供助力。文章分析了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针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阅读兴趣

2022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因此,无论是从核心素养教育的视角出发,还是为了践行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都要秉承与时俱进、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课内教学需求,积极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力争使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今后学习成长以及终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助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所以提出这项教学要求,是因为通过整本书阅读,小学生能够沉下心完成长篇阅读任务,提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不仅涉及丰富的内容,还与课内教材紧密贴合。因此,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既可以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量,为小学生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又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从多个维度促进小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成效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借助导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不仅如此,陶行知先生还认为“学”比“教”更加重要,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推动与支撑。在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海量化的时代,小学生本就不够集中的注意力和专注力被进一步分散,很少有小学生具备足够的耐心完成整本书阅读。有些小学生甚至对整本书阅读产生了抗拒、畏难等不良情绪,更谈不上阅读兴趣。面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职能,在小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设计一些导读活动,激发小学生对书籍内容的好奇心与兴趣感。为最终取得理想的阅读成效做好前期预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质量和教学成效的提升。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所有课文均与动物有关。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亲近小动物的共性心理,让学生阅读《小鹿斑比》这本小说,并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导读活动:首先,结合《小鹿斑比》的书籍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一份PPT,用于展示书籍的基本信息、内容简介和精彩片段。基本信息需要体现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在内容简介中,以文字的方式对小说内容进行简短介绍,以图片或者动图的方式展示主人公形象,再配合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发学生对小鹿斑比命运的关注与好奇。在精彩片段中,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带有悬念性或者幽默有趣的文字。如在《小鹿斑比》第六章中,斑比到处喊妈妈,老鹿呵斥他:“难道你就不能独立生活吗?真不害臊。”展示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当成小鹿斑比,结合亲身经历对书中内容展开联想。在接受上述引导之后,小学生已经对书中的内容充满期待。此后,学生再投入整本书的阅读中,将大幅减少被动阅读、机械阅读、半途而废等现象,从而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除了上述导读方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好书推荐、好书交换等活动,让小学生在正式整本书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其内容充满期待,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二)通过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对阅读量尚未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学生而言,要想使他们能够优质高效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师有必要面向学生传授一些正确的阅读方法。小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确保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帮助学生奠定认知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接触新知识之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可以运用预测策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比如在阅读之前,引导学生针对阅读内容进行合理预测,在阅读过程中以及阅读完毕后,再针对前期预测和实际内容进行对比,进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对书籍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与感悟。

例如,在阅读《小飞侠彼得·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书中的目录和章节简介,猜想后续的故事情节。比如在看到“当长着一口乳牙的小飞侠飞回来时”,让学生预测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有的学生预测可能会组织一次愉快的聚会,大家共同回忆从前美好的时光;有的学生预测小飞侠会将更多的小朋友带到梦幻岛……无论学生的预测是否正确,只要他们能够运用预测策略,就表明已经对阅读内容有所思考,这对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阅读,是人们分析和探索文本的一个过程。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在问题的牵引下,才能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度阅读,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这一版块中,教师给学生推荐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起到示范作用。问题一:“在阿廖沙生活的环境中,有哪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问题二:“外祖母给阿廖沙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影响?”问题的提出,要体现出针对性,以实现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的相互联动。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内的文本意义、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这能够使语文教学成果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多维发展。

教师还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包括好词、好句、好段落的摘抄。学生要针对一些感兴趣的情节、章节写读书心得,确保完成整本书阅读之后,形成一定的文字积累和内心感悟,收获到读书的乐趣,体现出阅读的价值,避免为了读书而读书,从而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三)结合需求开展读书体验交流活动

有效阅读必然会带来一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内心感悟,这正是小学语文课程开展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需求,带领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促进学生感悟能力、情感表现力、文本理解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整体提升。在组织读书体验活动时,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关键点。

首先,立足阅读主题,开展深度研讨。只有基于某个明确的主题展开研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围绕核心,突出重点,从而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思考,达到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目的。在设置交流主题时,教师要结合书籍的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意图、写作特点这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比如,处于五年级上学期的小学生需要阅读《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收集了多个民间故事。对此,教师不妨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分析能力以及情感感知力为目的,设置这样一个讨论主题:“请围绕民间故事中的常见情节、主题以及叙事方式展开读书交流。”之后,学生结合这一主题准备发言稿,也可以制作一份PPT,轮流走上讲台进行分享。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普遍发现,民间故事都包含着“以弱胜强”“善有善报”等故事情节;叙事方式不仅语言生动,而且细节描写到位,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一则故事都蕴含着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这样的主题交流活动既提高了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有效传承。

其次,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开展读书体验交流活动。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一个童话故事单元,结合这一章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童话故事书《夏洛的网》,并针对书中的一些章节开展读书体验交流活动。在第五章中,主人公经历了第一个转折;在第十一至第十三章中,夏洛用织网的本领救了威尔伯,显示出他的善良本性;在第二十二章中,很多人和动物都帮助过威尔伯。这些章节不仅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性,还具有较高的讨论价值。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问题答案。讨论完毕后,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充分挖掘出《夏洛的网》这本书中所蕴含的学习要素。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借助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读”与“写”之间具有双向迁移的作用,因此“读”与“写”相结合,是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在规律。小学语文开展整本书教学,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否则,学生只是单纯读书,缺少写作能力的训练,再好的读物最终只能留下一道肤浅的印象。这无法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更无法使学生生成强大的核心素养。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写作任务:第一,边读边写。比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需要完成3~5篇读书心得,内容可以是自己的内心感悟,也可以是阅读内容的仿写、续写、改写。在完成写作任务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章节、情节或者人物性格进行写作,内容、题材不限,但教师需要对写作质量、字数提出较高的要求。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喜好,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同步提升。第二,批注式写作。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每当产生一些感悟时,就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进行批注式写作,达到随笔训练的目的,这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写作习惯。第三,书评式写作。当学生阅读完整本书之后,一定会对阅读书目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评价。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书评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建立个人阅读档案。随着档案中书评数量的不断增多,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力量,生成更加强大的阅读动力。

三、结语

丰富的阅读量是一个人成长成才、学业发展乃至人生道路发展的重要基石。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这一指导方针。小学语文教师要紧密贴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关课外书籍,再配合一些引导手段与激励措施,让小学生在整本书中读出成长,读出兴趣,读出品格,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内心世界。这不仅是落实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必经之路,更是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俊丽. 家校协同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2024(06):67-69.

[2] 郎春花. 任务驱动:真实问题触发主动式探究: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J]. 名师在线,2023(25):14-16.

[3] 吴亮奎. 元认知思维视角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05):62-66.

[4] 曾士艾.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 读写算,2024(22):29-31.

[5] 方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 教育界,2024(16):56-58.

[6] 邓小芳. 小学语文中年级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策略探讨: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十万个为什么》为例[J]. 新校园,2024(08):28-29.

[7] 王苹.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策略探索[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8):88-90.

[8] 李凤.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2023(22):42-44.

[9] 刘凤娇.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 语文新读写,2023(22):52-54.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