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林楚银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习作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写作技巧,增强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局性地考虑习作教学,依托单元教学,强调语文要素与教材内容的整合;立足各单元的训练重点,深入挖掘文本的语文价值。习作引领的单元教学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教材,整合单元要素,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深度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个性和创造力。

关键词:深度教学;习作教学;读写结合;趣慧读写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主动创新习作教学策略,在读写结合中探索深度教学实施策略,激发学生对习作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素质,从而鼓励学生在读写过程中展示自我,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超越知识表面:深度教学的三个维度

“深度教学”这个概念不是指知识量无休止的增加,也不是指知识难度的实际提升,相反,它针对的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普遍存在的“表面教学”“表层教学”和“表演教学”三个问题。深度教学的理念,实则是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上的推进。

首先,深度教学强调“知识符号”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以符号为载体的科学文化知识。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活动,如填充词汇表、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词汇等。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准确使用词语,通过实践增强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次,深度教学注重“知识逻辑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维度上,教师会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组织和结构,训练学生逻辑清晰、有条理的写作能力,以此强化学生的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最后,深度教学倡导“知识意义生成”,这一维度关注的是知识本身所具有的、能够促进人们思维、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内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设定各种写作主题,让学生思考并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等议题的观点和感受,从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优秀的文本,以此开阔视野,提升审美能力。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深度教学的完整体系。它们相互作用,在共同推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按照2022版新课标的指引,“育人”被放在了教育的最重要位置,这与深度教学视野下的“学科育人”理念高度一致。郭元祥教授在其著作的《深度教学》中提出:“学科育人的本质是通过学科教育或教学来丰富学生作为人的社会本质、文化本质和精神本质,促进学生由作为自然生命人向作为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主体的转化。”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读新课标和深度教学理论,立足学科育人的发展观,探索出切合学情的小学语文习作深度教学创新路径。深度教学的实施并非仅限于知识层面的教学,它是一个全面的教育过程,包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学习和发展。深度教学视野下的读写结合不仅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

二、深度教学与个性化语文教学的融合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经常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总目标”部分明确指出:“学生应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写作教学常常处于被边缘化、效果低下、形式主义的困境。这种困境表现在教学内容无序,教师教学方法过时,学生对写作感到无所适从,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以及教学结果难以令人满意等“五无”方面。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挖掘教材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这一理念与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的习作单元编排紧密相连。该教材的编排以习作能力培养为重点,例如三年级的观察单元、想象单元,四年级的按顺序写,六年级的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一变革不仅丰富了教材形式,更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习作教学方向。

考虑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以习作为引领,进行深度的教学整合;除了专注习作单元和单元习作外,还尝试引入小练笔和园地里的字词段训练,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向学生揭示“词句段运用”的表达秘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在实际写作中更为游刃有余。

深度教学不仅在知识层面实施,它更强调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鼓励学生自发地发掘自我兴趣和优势。这种教学方式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供了可能。

可见,深度教学的实施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供了新路径。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培养,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全面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乐趣。

三、从习作到全面发展:深度教学与趣慧读写课程的融合

深度教学强调突破知识占有性和接受性学习的狭隘边界,丰富学习的层次和境界,实现无边界学习。以习作引领单元教学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抓住单元要素进行整合教学。教师要整合单元要素,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趣慧读写课程。

趣慧读写课以小主题为单元展开,授课课时少,每个主题大约1~2个课时,旨在以读促思,以思促写。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创作,或写诗歌,或写文段,或绘图,不拘一格,各种主题信手拈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我的植物朋友”单元习作时,教师以不拘形式的“写”为抓手,结合三年级上的观察习作策略单元,因地制宜,借助学校在省中医旁边的便利条件,分析有许多学生的家长就在省中医工作,学生对中医有一定了解;加上学校里就有中草药种植园基地,因此以“中华医学趣慧读写”为引航,带领学生跨学科、用习作引领大单元开展语文深度教学。

通过邀请在省中医院工作的学生家长进校园开展中华医学讲座,教师把中医仪器搬进课堂,让课堂对接中医堂,让学生与中华医学零距离亲密接触。精彩的中华医学启蒙课让学生大开眼界;神秘的中华医学、神奇的中医文化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种子;学生种植中草药并观察记录,用自己种植的药材制作美食;最后,教师举行“我药写诗”诗歌朗诵会,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和种植过程的所思所感撰写成文,并进行分享。

校本趣慧读写课程的“写”其实是一种“表达”,可以是“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也可以是“涂鸦表达”。所以,校本趣慧读写课程的课堂,是教学灵活、师生灵动的课堂;趣慧读写课打通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链接了课内外教学资源,紧扣语文核心素养“校本趣慧读写课程”,巧用现实、妙用传统,既因材施教,又因时施教,打造出充满趣味、蕴涵智慧的读写结合课堂。在阅读与写作的奇幻之旅中,教师应尤为强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雕琢。阅读与写作并不止步于字面的理解与记述,而是一种融思考、理解、表达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深度感知。阅读如同一扇通向世界的窗,让学生对无尽的知识有所窥见;而写作更是人对内在感受和对世界洞察赋予形态的神奇手段。深度阅读和富有创新的写作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探索自我,揭示了世界的纷繁复杂。

深度教学的理想是冲破知识获取和被动接受学习的束缚,增加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学习无止境。在设计和实施趣慧读写课程的旅程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和充实,实现多元智能的美好愿景。

四、深度教学中的定量与定性评价:引领学生多元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评估与反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凸显,特别是在深度教学的环境下,该角色尤为关键。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充满情感与创新的作品;更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学生的多元发展。

在趣慧读写课程中,教师强调使用积极的反馈语言和表格对学生进行学习进度的定性和定量评价,这种方式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进步情况。

定性评价方面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例如使用“你在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很清晰”或者“我非常欣赏你对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的积极反馈,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并推动学生更好地展现和发展自我。这种正面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定量评价方面,教师应采用评价表格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具体、结构化的评价。评价表格包含了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技巧、思考能力等多个评价指标,每个表现都会被打分,从而得出一个总体分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优秀的表现,还能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

为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首先,课程制订了明确且具体的评价标准,确保每个学生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评价;其次,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以规避单一评价可能导致的偏见。

趣慧读写课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核心,利用读写单展现读写内容及评价要点,配合争夺“铜牌趣慧星”“银牌趣慧星”“金牌趣慧星”的晋升机制,进行即时或延时的评价。在评价的细则中,教师同时关注学生学力提升和素养的发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提升学生在知识获取中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趣慧读写课堂致力于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激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自我提升、全面发展。

趣慧读写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包括“铜牌趣慧星”“银牌趣慧星”“金牌趣慧星”的晋升体系,目的是让学生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看到自身闪光点和进步的平台。

这种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努力构建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体形象,使学生做文化传承者、思想感悟者、社会关怀者、问题解决者和未来创造者,实现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为社会的进步和自身成长作出贡献。

五、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深度教学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已逐步得到推广和实施。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写作教学策略,深度解读教材,整合单元内容,明确写作训练重心,通过有效的评估方式促进学生多维度的发展。语文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注重整体单元教学;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抓住文本所蕴含的语文价值,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写作主题,强化写作技巧。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写作在整体单元教学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实施“阅读—写作结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开展深度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肖笛. 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4):32-33.

[2] 赵胜花,赵盛东.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深度习作教学策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为例[J]. 教师,2022(09):36-38.

[3] 陈晓君. 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活动设计研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5):55-56.

[4] 景洪春. 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活动设计与思考: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J]. 语文建设,2021(02):14-19.

[5] 康淑娥. 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活动设计与思考:以三年级上册“细致观察”单元教学为例[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08):57-59.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