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无拼音识字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高磊

摘  要:小学初级阶段字词的认识和理解构成了语言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小学初级阶段学生的汉字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小学初级阶段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在数字化教育的环境中,信息技术在小学汉字认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育中的重要性与作用,同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方法,以最大限度提升不依赖拼音的“识字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无拼音识字;识字教学

语言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文字则是这基石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和强大的学习辅助工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学生尚未系统学习拼音的情况下开展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众多形象且直观的信息化手段,构筑一个集视觉、听觉及互动元素于一体的教学氛围,旨在提升教学的吸引力、生动性以及多变性。

一、知音:在趣味探索中寻求精确,使字音在多样展现中规范

教学大纲明文规定,必须逐步培养学生流利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能力。学生对一个字符的初始印象是其音节。在拼音支持缺失的汉字学习过程中,既要确保发音教学的精确性,也要努力提升教学的吸引力,这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挑战。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单元共有六篇教学材料,其中包括五篇基础识字课文以及一篇综合练习文本。这些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并认识40个常用汉字。基于学生已掌握的识字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手段,挑选丰富的展现方式,以增添字音教学的趣味性、准确性。

(一)对比实物图像,唤醒存储记忆

在进行系统化的拼读学习之前,学生采用图形化的方法来记忆文字,这意味着他们将每个汉字视为一个图形,对其进行整体性的印象留存。将图形与字义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字。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简洁明快的图片不仅易于理解,而且充满生动性,它们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教学工具。通过图像和文字的互动学习,学生可以牢记基础的40个汉字。这能够维护学生对汉字和汉语学习的热爱,使他们体验到掌握读写技能后的愉悦感受。

《天地人》是识字第一课,篇首仅涉及6个基本字符:天、地、人、你、我、他,这些字符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通过展示与这些字符日常生活相关的图像,联结学生的生活经历,教师能够辅助学生记忆并解读这些文字。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傅抱石先生的国画杰作,鼓励学生仔细观摩:画面上层是辽阔的“苍穹”,底部是广阔的“大地”,而位于这两者之间的正是“人类”的身影,通过融合学生对图像意义的理解,展示新词汇。初探生字之后,教师以“人”为例,依次展示与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如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等,联系生活常识,进行图字对比,重现生字,这使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认识并记忆了生字。

(二)多元听阅,规范发音

识字单元一中的生字,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入学前,很可能从不同渠道接触过这些字,也会认识其中几个字,但可能对某些字的读音尚未精准掌握。由于学生尚未掌握拼音知识,他们无法利用拼音这一工具来准确发音,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将听读作为学生掌握汉字和正确发音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金木水火土》是识字一的第二课,易于学生诵唱。其中“金、三分、今”是前鼻音,“三、四”是平舌音,“水、上、日、照”是翘舌音。为了提高学生准确发音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官方教材配套的朗读视频,全面感知标准读音的准确与清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辨识声音”和“区分音素”的技巧。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响亮的嗓音明确发音,展现出坚定的自信,并适当地校正语音。教师也要采用多元化的听读方法:全面播报以供浏览,学生跟随朗读;逐句播报以供跟读,学生同步发音;先由学生自行朗读,随后播放标准语音以供比对。教师使用多种策略,使学生在互动的听读活动中纠正根深蒂固的误读,加强对准确、规范发音的记忆和掌握。

(三)逐步播放,复制标准形态

在缺乏拼音辅导的情况下,教授学生认字不仅涉及指导他们区分字音的细微差别,还涉及教导他们准确的发音姿势。在观察并模仿教师口型的变化之后,学生应该跟读。这样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拼音教学原则的体现,同时清楚地展示了将识字单元置于拼音教学单元之前的重要性。

例如,学生需要掌握前后鼻音与平翘舌音的正确发音,此时,教师引导与示范的作用便突显出来。为此,在教授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以慢速口型展示汉字的标准发音。教师采用“慢动作”的技巧,本质上是为了拉长实际的动态发音过程,并放大那些细微的变化,以此突出主体动作的重要性。在讲解《对韵歌》这一课时,例如“风”字,对身处吴语地区的学子而言,常常会误将其发音为“fēn”或“fōng”,难以准确发出“fēng”。教师利用缓慢的口型变换来逐步解析发音过程,从初始的“上齿轻咬下唇”至“气息细微透过齿间”,继而“逐渐扩大嘴巴”,细腻地展现了每个发音阶段。如此,学生能更为明晰地洞察知识,更加轻松地掌握发音技巧。

二、象征:形态与含义的结合,使记忆在字义的发展中固定

在解析汉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洞察汉字形态与内涵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学生未能深刻洞察汉字的基础特性,便可能会感到其学习与辨识的过程较为复杂。汉字的构成融合了声音、外形和含义这三个要素,形成了一个具有精密结构的文字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符号都是声音、外观和意义的有机结合。

(一)将图像与文字巧妙融合,构筑起汉字发音、形态与意义之间的直观桥梁

汉字由基本笔画构成,相较图像或实体对象,并不生动形象,因而学生学习时可能觉得单调乏味。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难以捉摸的概念具象化,借助图像与文字的相互参照、实体物品展示与文字描述的结合来复活象形文字的原始形象。

《日月水火》这一课所涉及的新词呈现模式是“图形字—小篆书写—楷体书写”。教师应通过多媒体图像有效地对比这三者,切勿仅教授楷体,而把文字图案和小篆作为普通的插画。在教授“日”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具体的物体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直观描述,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汉字与图像之间的关联。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一系列相关图像,呈现“日”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形态,让学生掌握“日”字在形态上的演变,从而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并加强字形记忆。

(二)动画解疑,加强对汉字发音、形态和意义之间的区分与应用

对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认知和思考能力尚在起步阶段,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聚焦在一项活动上。为此,教师应当融合识字教育与动态视觉媒体,如动画视频,通过活泼的视觉表现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感官体验,以此缓解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紧张感。

例如,在《口耳目》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在“木、目、耳”这三个字上产生混淆。尤其是面对扩展词汇,如“木耳”与“耳目”时,学生很难判断应该使用哪个“mù”字。在此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确地制作一个简短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木”代表的是树木;“耳、目”指的是人的器官;“木耳”是一种类似耳朵且生长在树上的可食用真菌;“耳目”则是指那些搜集情报的人。通过观看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画,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探索并识别这些文字中隐含的神秘联系,进而加强对汉字发音、形态和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追踪微课根源,探寻汉字在华夏文明演进中的发展轨迹

微课程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兴教学资源和服务形态,以其精炼且直观的特点,帮助学生迅速且准确地把握学习信息。该方法过滤了对学生学习无益的信息,提高了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学习效率,优化了传统教学方式、拓展了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授《日月水火》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小篆等文字字形,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制作一系列介绍汉字字形演变史的短视频。通过展示汉字从甲骨文演变至现代文字的过程,将汉字的起源、构成和学习,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同时在识字学习和文化认知两个方面取得进步,欣赏汉字的魅力,并提升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三、深化:通过互动授权,使汉字在娱乐性应用中焕发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提出,学生应培养对汉字学习的热爱,并激发主动识别和书写汉字的内在动机。遗忘是记忆的一部分,为了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教师必须对每一个汉字进行反复教学。教师借助信息科技,不仅可以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有趣,还能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赋予汉字活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歌曲和故事来巩固字词记忆,让汉字变得生动。这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熟练掌握新字词,同时在防止遗忘的基础上,将学习态度从被动的“被迫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一)融入游戏娱乐,唤醒言语的魅力

将娱乐元素融入学生的识文解字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在享受乐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这种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率。教师依据各类题材,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认识文字,能够使教学充满乐趣,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积极的探寻过程。

(二)吟唱童谣,锻炼言语的流畅性

入学前,学生已经能熟唱众多童谣,却仅限于对音律的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些童谣与文字结合,实现“音”与“形”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吟咏中,既能领悟音律,也能识记文字,达到观字即能联想到其对应发音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我是小学生》这一课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学歌》的音乐资料。在激发学生共同歌唱的热情后,再展示《上学歌》的课文。教师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对照文本进行歌唱,能够使学生通过有节奏的传唱认知字母、锻炼发音速度、感受音韵、品味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意境、增强语言感受力。

(三)通过讲述叙事,增强口语交流技能

在教授《对韵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习过的汉字,创作一个关于水滴的生动故事,并将其制成带有字幕的动画视频。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水滴的形象,进而引入这些汉字的动画故事:“诸位,我乃是一名小小的水滴。当太阳公公升起时,天气变得酷热无比!逐渐地,我转化为轻雾,与同伴们一同攀升,最终抵达云层的温柔怀抱。那里宛如丝绒般柔软,令人心醉神迷。意外间,寒流大叔光临,刺骨的风声阵阵……”通过视频播放设备展示精心制作的动画,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边听故事边观赏动画,从而加强对生字的记忆与领悟。教师给故事添加声音,能够确保字词的应用得到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极大提升了教学的便捷性。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数字化资源取之不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拥有了更多元化的路径,进而激发了学习热情。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识字教育的重要作用,确保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支持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冯程,刘慧敏. 张田若语文教科书识字教学思想初探[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03):19-22.

[2] 陈国雄,崔峦. 识字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 课程·教材·教法,1990(12):12-14.

[3] 崔峦. 我国识字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 小学教学设计,2014(07):4-6.

[4] 孙亚飞.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J]. 读写算,2024(28):52-54.

[5] 张立霞. 重视汉字学习规律,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义教新课标背景下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优化[J]. 语文建设,2024(16):42-46.

[6] 陈芳. 指向学习力提升的游戏识字教学设计与思考:以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4(Z2):19-21.

[7] 秦信海.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语言游戏化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4(29):45-48.

[8] 金璐婷. 小学低年级单元整体识字教学的实践: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 新教育,2024(S2):93-94.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