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 毛晓娟 郑英玉 焦瑞欢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局限于语文课本,缺乏跨学科的整合与延展,难以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和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四个维度界定为核心素质,明确了小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对此,全学科阅读理念提倡将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多学科联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既拓展了阅读材料的广度,又提升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全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全学科阅读;小学阅读;阅读教学;实践方法
全学科阅读是指在小学阶段所有学科中实施的阅读,它以小学生为阅读主体,以小学阶段全部学科所关联的书目为阅读客体,让小学生采取综合性、多角度、多学科的阅读方式参与阅读,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目的。基于此构建的“1+2+X”阅读教学模式,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结构化主题进行学习的方式,是从课程内容出发的教学方法,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同时,又优化了课程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上课被动接受的问题;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也关注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情况;既重视学习效果,又重视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大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一、全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语文“1+2+X”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主张
全学科阅读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扩展阅读范围,推动语文与各大学科的衔接,进而在阅读活动的牵头作用下,推动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协同发展。并且,相较传统的“扩展阅读”模式,全学科阅读从整体视角出发,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将“阅读”从纯粹的语言能力视为“学习技能”系统的关键构件,使阅读活动的范围从语文相关文本扩展到人物传记、新闻、调查报告、媒介信息、数学应用、科普文章等应用类文本,抬升了阅读之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地位。
“1+2+X”的主题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导向,促使学生群体自主、积极开展更广泛的全学科阅读教学模式,即一个学期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习,整合学科教学与学校特色体验活动,形成“两大板块”,向多学科及课外“X”无限延伸,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这种模式有利于找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点,厘清课内到课外、专业到跨学科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顺利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类型的阅读空间,以及纸质和电子阅读媒体,使之成为提升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绝佳助力。并且,“1+2+X”阅读教学模式也推动了阅读评价模式的改良、学科间的有机结合,以及阅读“科学”的课内贯通,更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素材,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二、全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合内容过于刻板
现阶段,语文教材中阅读文本的弹性不足,所安排的教学活动过于注重文本与其他学科的“直接关联”,致使生搬硬套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一,组合毫无特色,即教师将数学、英语等学科内容生硬地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导致课堂内容杂乱无章。再加上部分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其二,内容比重失调,特别是当文本阅读与其他学科具有直接联系时,教师也会更加倾向过多地将其他科目内容融入阅读,进而违背了适度原则,扰乱了原有的教学规划。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文本大量描绘了法国梧桐的叶子,构建全学科阅读内容时,教师只需适当展示“手掌形状的梧桐叶子”即可,无需耗费大量时间使用大量篇幅去展示、对比不同形态的法国梧桐树叶。
(二)资源使用效率不足
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包括单篇阅读、单元阅读、群文阅读、整册阅读等多种形态,阅读素材相较过去有了极大扩充。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并未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对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而且大多局限于与语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内容,对其他学科内容鲜有涉及。因此,尽管语文教师的阅读量足够,但他们接触到的书籍种类却非常有限,难以基于此构建完整的全学科阅读体系。
(三)教师落实动力不足
“教非所学”始终都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难题,相当一部分教师局限于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未能立足跨学科的理念落实全学科阅读任务。此外,全学科阅读教学对教师备课、教学设计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也更高,教师通常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这种投入往往无法直接提升语文教学绩效,这也导致许多语文教师的内在动机不足,对全学科阅读缺乏重视。
(四)缺乏外部机制支持
从全学科育人的视角来看,语文阅读教学的全科阅读目前仍由各学科教师独立开展,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交互作用。因此,单单关注语文中的全学科阅读教学效果,将所有的育人任务都交给小学语文课程显然不够公平。例如,把数学内容融入语文课堂,虽然文本学习可以通过阅读完成,但实际却离不开数学教师的帮助;同样,英语、自然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阅读资源也尤其丰富,但都不能简单直接地嵌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强行在语文阅读中“嫁接”内容,将导致阅读教学失去原有的效果,反而对正常教学产生阻碍。
三、全学科阅读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确定全学科阅读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全学科阅读主题分内外两大部分。课内主题主要结合学科知识点,在教材、校本课程等资源中,寻找各学科的共通点,确定“学科知识”阅读主题;课外主题则围绕社会热点、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学校、社区、家庭、社会机构等资源中,确定“课外拓展”阅读主题。“1+2+X”全学科阅读教学模式以“课内主题”“课外主题”为两条阅读主线,在确定主题时,两条主线既可平行推进,亦可交叉融合实施。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为例,为了联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设计主题: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学校生活”,与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校园”相呼应;在教学《大树下的小学》这一课时,语文可以将其与“道德与法治”中的“说一说我们的校园”进行比较;而“阅读角”的《小花园中乐趣多》则是一篇与《大青树下的小学》类似的作文。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所整合的阅读教学才能打破各学科阅读内容之间的壁垒,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发掘全学科阅读内容,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1+2+X”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围绕主题,根据学科教学与学校特色活动“两大板块”设计具有体验感的特色课程,推进全学科阅读的实施。第一板块主要分析阅读主题的核心,结合学科特点确定相应的阅读材料,为全学科阅读教学提供支架。第二板块要结合学校特色活动,如“小橘灯”读书节、经典诵读活动以及“百草园”等综合实践活动,在阅读主题之下,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书目,推进全学科阅读。对此,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平台,生活中的阅读材料远比教材及课外读物丰富得多。为了构建完善的主题阅读外在协作机制,就需要遵循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以教师撰写、学生记录的日记或散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完成学科内容的整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在生活场域中找到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办法。跨学科的知识应用,得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内容,最终完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行合一”。
(三)探寻全学科阅读课型,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界定为核心素质,充分说明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阅读可以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例如,“文化自信”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而母语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艺术、戏曲舞蹈、饮食文化、园林建筑以及“温良恭俭让”等道德理念都属于这个范畴。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将这些元素融入语文核心素质教育中,从而更好地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
基于此,“1+2+X”全学科阅读教学模式要依据主题和阅读内容,形成健全的全学科阅读任务群、课程集。
其一,按照教学核心实施推进全学科阅读的“主题启动课”。全学科作为“参与者”参与主题式学习活动,主题启动课与全学科的教学活动是协同共建关系。因而“1+2+X”主题式学习应做到主题启动课与全学科的阅读活动,既“合”又“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链接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选择。
其二,教师要以主题为导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主题进阶课”的形式,让主题学习活动在已有的阅读经验上变得更加深入,充分展示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魅力。如以视频、绘画、文字、演讲等多种阅读方式呈现,或以小组合作展示思维过程等内容,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角。
其三,以“多元分享课”这样的体验式活动课通过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碰撞,形成各学科从“阅读体验”过渡到“观察与思考”,如“悦听越美”“寻形觅数”“快乐ABC”“艺术长廊”等栏目,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将活动获取的知识、能力转为实际行动,运用到下一个阅读体验或下一学科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提高。
(四)安排全学科阅读课时,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1+2+X”阅读教学模式要以两大板块为推力,合理安排全学科阅读课时。其中一个学期一个年级确定一个主题,围绕同一主题,每周开展一节“主题进阶课”,每月进行一次全学科阅读“多元分享课”,有计划地建立一个全学科阅读教学网络,以固定的学习时间培养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要利用好晨诵、午读、暮省时间推进全学科阅读,以此确定全学科课程的连接、阅读材料的连接、学习活动的连接,让阅读融入学生生活,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第三学段(三至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仍然非常依赖教师的引导。因此,学生要适应全学科内容整合的阅读内容,就必须依靠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如果教师不能做到旁征博引,就会让学生难以将各学科联系起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足够的阅读量,还要自觉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丰富日常阅读的种类。
例如,在统编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的比重有所增加。基于古诗进行学科联系,经常需要运用到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音乐知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开展互文阅读、群文阅读等活动,将其他学科的重点知识提取出来,以之为“节点”,贯穿学生的学习中。如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列出当前年级、学期所有的数学知识,并与语文课本的内容一一对应,方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使用。如此,阅读教学也得以成为数学教学的绝佳助力,能借助数学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四、结语
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全学科阅读模式必将在小学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小学阅读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小玲. 语文学科素养视域下现代文阅读命题特征及备考策略: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现代文阅读题为例[J]. 作文,2023(12):61-62.
[2] 毛玉灿.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初语阅读对策分析[J]. 语文教学之友,2023,42(01):27-29.
[3] 张开燕. 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03):23.
[4] 马玉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特殊性及教学分析[J]. 教育艺术,2023(05):43.
[5] 柴克红. 整本书阅读在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应用与发展途径研究[J]. 考试周刊,2023(04):1-5.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