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作者: 王哲茜摘 要:传统文化属于一种独特的民族标识,在千百年流传的过程中,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拥有着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国民智慧的结晶,对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以及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中,教育者也需要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使教育工作在与时俱进的环境下,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文章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提出了课堂教学工作与传统文化的具体融合策略,旨在通过多元融合模式实现文化的良好发展,保证小学生得到全面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良好的教育工作开展,既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语文学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语文教育工作也走上了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多全新的教育方法被提出,使教学工作得到持续性的改革、创新和完善。传统文化在其中的融入,符合当今时代背景下对教学工作开展和实施过程的要求。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意识以及综合能力。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多元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人才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传统文化融入对课堂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传统语文学科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关注的仅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情况,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法既满足不了当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精神基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教师通过语文课堂引入古代的经典诗歌和传统文学作品,既能让学生感知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让学生尊重过去、认同文化,从而传承优秀文化。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认同感。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让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古代诗歌、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寓言故事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还能够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品鉴,学生能够形成丰富的思想内涵,拥有良好的人生智慧。所以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拓宽,以及良好的情商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在人生、文化、社会等方面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想真正融合传统文化,就需要教师结合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具体需求,合理地把相关知识内容带到课堂中,与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够打造出全新的语文课堂教育模式,营造全新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也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一方面,遵循趣味性原则。我国拥有千百年发展的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有效渗透传统文化,通过选择合理的文化内容提高融入的整体效果。教师需要以趣味性为主要原则,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筛选。想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参与相关知识学习的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坚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状态。如语文教师可以在节日来临之际引用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民俗文化馆,或者是当地的博物馆,这能够让学生感知民俗文化。然后,教师把这些文化带到课堂,通过与课堂知识的融合,使整个教学工作更具立体感。这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独有趣味性,并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遵循多元化原则。语文课堂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相对较多,因此教师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时,需要恰当、合理地筛选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融合环境下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能够看出多元化这一原则是提高二者融合效果的关键方式。
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讲解语文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所讲解的文章内容,让学生合理划分二十四节气。在讲解“春分”时,教师可以讲解古代有关春天的文章,让学生了解春天的景色,以及春分这一节气产生的原因和具体内容。这样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教师也能够在多元化方法的支持下,遵循课堂教育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打造出全新的课堂教育方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依托教材内容,传递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精心筛选、倾注心血形成的,具有教育价值和独特的优势,其中涵盖了众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在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品鉴和阅读这些文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不仅能够提高语文学科教育的整体水平,升华教材内容,还能够打造出全新的课堂教育环境。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地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挖掘和解读,分析其中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感受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共划分为九个类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育价值比较高。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着手,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也可以在课堂上分门别类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教师把成语的故事内容带到课堂,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二年级教材中的《刻舟求剑》《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等成语故事,能够让学生在聆听这些故事的同时,感受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在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学习也是传统文化渗透的一种独特渠道,这些都能体现在语文课堂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赠汪伦》表达了作者在亲友送别时,所体现的依依不舍的情感;《静夜思》表达了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元日》《清明》等都渗透了我国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样的知识讲解,教师能够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中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巧用多种方法,领悟传统文化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形式,把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单一,而且乏味,因此学生学习的热情难以得到激发。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很常见,留给学生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强。这很难提高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整体效果。
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相互融合,既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也能够在新型教学方法的支持下,为语文学科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拥有更高涨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新技术以及新理念的应用打造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情感教学、疑问教学、信息教学、暗示教学等,都能够在灵活多样的环境和模式支持下,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
以信息化教育模式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施集动画、声音、影像、视频于一体的全新课堂模式。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营造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还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使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影响下真正领略到文化及知识的内涵。如《从军行》涉及的内容与现在和平年代相距的时间较为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内容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很难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无法体会人们在战乱下的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下,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战乱国的惨烈状态,如战乱中孩子们无辜的眼神、无声的眼泪,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惨痛遭遇。这样的画面既能够带给学生震撼,也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随后,教师再讲授《从军行》这首古诗,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将士们战死沙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决心,体会到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方式能够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模式。
(三)借助名著导读,感受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因此对很多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需要找到课堂知识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核心切入点,通过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真正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感知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名著导读的模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草船借箭》这一课程为例,这一故事内容选自《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这篇文章,就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特点,并以小组为单位,说出自己首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的感受。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很多人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都认为周瑜的人物性格特点是‘善妒’,但是通过深入分析,你是否发现了周瑜其他的良好品格呢?”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不断地思考和辩证。接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场简短的辩论赛,让学生深入讨论文章内容,然后再预留作业,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通过课余时间品鉴《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经典故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启发,感受周瑜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特点,同时也能不断地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和回顾。
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感受到经典名著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既能够提高语文知识学习效果,也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四、结语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采取的教育方法单一、枯燥,所涉及的内容也仅以教材大纲为核心,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文章结合以上问题,通过分析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探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学科之间的多元融合策略,希望能够在融合原则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融合方法,以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而为学生的未来良好发展以及我国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莉.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4):25-27.
[2] 商淑萍.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4):82-84.
[3] 庄玲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3(24):242-244.
[4] 裴红娟.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评《让德育落地让素养开花:小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和德育的探索与实践》[J]. 语文建设,2024(16):83.
[5] 王喆. 重视习作教学德育渗透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以小学语文第七册习作“写信”一课为例[J]. 现代教学,2024(S1):72-73.
[6] 张小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以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为例[J]. 新课程,2024(19):4-7.
[7] 盛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索:以“清明话‘家’节”主题学习活动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2024(19):28-30.
[8] 董增宝. 弘扬传统文化丰盈语文课堂: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思与行[J]. 求知导刊,2024(18):56-58.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