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样态”

作者: 蒋蓉

摘  要:随着课改的稳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应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高效学习。教学评一体化便是切实可行的方式之一。该教学模式重在发挥教、学、评的一致性,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多元、立体的学习体系,获得全面、深入、持久的发展。文章就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健全教学体系,实现学教一致、教评一致、学评一致,让数学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样态。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力、辨析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建构全新的育人体系。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主宰着课堂的主动权,将课本中的知识直白式地讲解给学生。由于学生缺少参与、顿悟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对所学的知识无法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学生的发展和提升。《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广大教师重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育人效果。教学评一体化则是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教学方式赋予了数学课堂全新的内涵,完美地诠释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如何“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多层次、大空间的学习任务,完成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度建构,展现数学的魅力和精彩。

一、重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引领

(一)大单元教学,形成整体认知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可见,结构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最基础的部分,而进行大单元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结构化整合的有效尝试。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系统的调整或重组,然后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建立起整体的认知系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这一单元涉及的运算律包括加法和乘法两类。加法有交换律、结合律两种,乘法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三种。在该单元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完成主动建模,强化对所学运算律相关知识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解答,建立起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写出相应的等式,完成运算律算式模型的建构;进而让学生应用字母将算式模型表示出来,并应用所学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技能。不难发现,尽管本单元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形态有所区别,但学习方法却是相通、相融的,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迁移能力、收获更多的精彩。

大单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教学的重难点,明晰单元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跨学科教学,促进知识整合

随着课堂改革的稳步推进,跨学科教学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数学课堂得到广泛应用。跨学科整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渗透,建构大容量、高品质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从整体角度看待、解决数学问题,完成不同学科知识的积累,从而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满足了综合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度研读数学教材,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寻找合适的“跨点”,有效搭建起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桥梁,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实现思维能力的自由生长。

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在屏幕中展示清朝陈沆所写的《一字诗》。随着音乐声起,学生也一起吟诵起来:“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这时,学生或许会产生疑惑:明明是数学课,老师怎么又播放音乐又吟诵古诗呢?教师并没有忙着讲解,而是向学生询问是否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待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这首诗中,哪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学生可以很快想到这个问题。教师进行追问:“这个字占这首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呢?”可见,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顺利地引领学生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中,也将语文知识有机地植入了数学课堂。

由此可见,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赋予了小学数学课堂新的可能,让学生从多个视角获取了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教师,应基于多门学科内容与数学课堂的融合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二、优化学习方式,凸显学生本位

(一)引入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也是数学知识的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及时融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沿用的是直白式讲解,也就是将课本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用教师的“讲”取代了学生的“学”,用教师的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对这种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无法实现预定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明晰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数学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教师可让学生主动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多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运用这些梯形自主探索三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1:拿出完全相同的梯形,动手拼一拼,看可以拼成怎样的图形?

问题2:拼成后的图形,其面积和梯形有怎样的关系?底和高呢?用表格将相关的数据整理下来。

问题3:借助所拼的图形,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问题4: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更好地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无疑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可以更好地提升自主探索能力。

(二)注重合作学习,形成协作精神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复杂性都很强,这在无形中形成了矛盾。在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点时,学生难以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突破所学知识的难点。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力量,突破数学知识的难点,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当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做好学生的科学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确保各个学习小组的实力均衡。另外,教师为各个小组设计的合作探究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小组统计班级学生参加相应社团的男女生人数,同时制作成单式统计表。待各个小组绘制好单式统计表后,教师向学生询问参加哪个社团的人数最多。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教师继续抛出问题:“参加的这些社团,是男生人数多,还是女生人数多?多几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耗时较多,思考了很长时间,才给出了答案。当问及原因时,学生认为回答第2个问题时,需要对每张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观察、计算,过程烦琐,这时就产生了合并单式统计表的需求。于是,教师继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将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

合作学习是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学习形式之一,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面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状态下深度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尽情享受合作学习的过程。

三、健全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成效

(一)进行过程性评价,发挥激励作用

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回顾反思的重要途径之一,能让学生直面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步,及时补充知识。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对评价环节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仅简单使用“好”“不好”等评语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做法,无形中降低了评价的价值。所以,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做法,强调学生的本位性,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让学生立足多元化视角反观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现查漏补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回顾的内容包括:1.在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否能用小数表述和表达信息?2.能否主动探索小数的性质和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是否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3.能否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评价性的内容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可以帮助学生诊断自己的学习行为。

在数学课堂,教师应捕捉住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生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二)进行多元化评价,建立学习信心

以往的数学课堂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大部分评价工作是由教师完成的,这导致学生获取评价的来源比较少,产生了诸多问题以及自我认识偏差。因为有些学生非常关注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一旦教师对他们的学习行为没有给出肯定的评价,这些学生就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足,没有发挥出评价的激励作用,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重构评价体系,调整评价方式,引入多元化评价,灵活运用教师评、学生自我评、学生相互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题目:“一块草坪长40米,宽30米,周长是多少?”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思考后,想到的算法有:

算法1:40+40+30+30=140(米);算法2:40×2+30×2=140(米);算法3:40+30=70(米),70×2=140(米)。

面对学生的算法,教师并没有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认为,算法1是采用连加进行计算的,容易理解,但数据大时,不便于计算。算法2是先算出两长,再算两宽,再相加,灵活地应用了乘法。算法3运算的步骤少,最简单。待学生评价后,教师肯定了他们的想法,也给出了相应建议,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总之,教、学、评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将教、学、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扭转以往的教学观,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数学学习自然发生,促进高品质数学课堂的生成,逐步健全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文荣. 教学评一体化视野下小学数学品质课堂的建设分析[J]. 求知导刊,2023(06):23-25.

[2] 周瑜.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7):188-191.

[3] 黄挺艳. 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J]. 亚太教育,2023(14):126-128.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