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AI体育”的小学体育课后作业实践与探索
作者: 李静 骆青松
摘 要:“双减”政策提出了“减负提质”的教育要求,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AI体育”成了当下体育教学的新趋势。文章结合此前“钉钉打卡”模式的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情况,通过文献查阅和案例对比,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智慧平台下“AI体育”在小学体育课后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实践路径,旨在通过“AI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体育学科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AI体育;小学体育;课后作业
2021年,国家颁布了“双减”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更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数字化革命。减负提质、课后服务、作业设计与管理也都成了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近年来,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教改号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科学把握实际,大力引进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2021年,学校开展了以“钉钉打卡”为主模式的体育家庭作业布置与实施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逐渐提升、近视率有效降低,运动水平和运动兴趣大幅提升。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设备的不断更新,单一的“钉钉打卡”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课后运动的需求,如何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引入体育教学中,调整和优化小学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真正实现学生素养提升、体质提升的双向奔赴,亟须教师思考和探索。
一、传统模式下小学体育课后作业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一)作业内容缺乏个性化设计
现阶段,体育课后作业大多以“内容+负荷+口头打卡”为主,所有学生的练习内容、要求,评价标准几乎一致。而且,作业的完成形式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性和持续性,很难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锻炼的能动性。例如,某次体育课后作业布置如下:1. 练习一分钟跳绳3组(记个数);2. 开合跳30×3组,深蹲40×3组。3. 复习广播操。全班甚至全年级所有学生的作业均相同。从学生层次上看,这样的作业对运动技能好的学生要求较低,且缺乏创意与挑战,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锻炼兴趣;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认为此作业太难,且缺乏趣味,因此很难坚持练习,并难以获得成就感。
体育课后作业是学校体育课堂的扩展与延伸,是学生提高运动技能和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学生自觉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钉钉单一的“内容+负荷+口头打卡”的作业模式显然很难体现“内容统一标准不同、标准统一难度不同、难度统一方法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理念,难以实现“线上+线下”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二)作业形式缺乏指导性
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区别在于,在课后作业中,教师不能亲临现场指导,不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动作的再次巩固。目前的技能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多以讲解示范为主,而学生则多依靠模糊的课堂记忆或者网上搜索的视频加以巩固,缺乏针对性指导。例如,在进行“深蹲+开合跳”的组合动作练习时,学生虽然能了解深蹲的概念,但是并不清楚各动作间的衔接标准、蹲的幅度以及起跳时机等。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体育课后作业完成人数少、频率低、质量差的局面,不利于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难以实现将体育课后作业做优做好的前瞻性规划。
(三)家校共育成效不明显
家校联合是推进体育课后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前提。一直以来,我国家庭教育中都存在体育锻炼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家长和学生的家庭锻炼意识薄弱,主动参与动能不够,锻炼项目缺乏创新,家长支持力度不足等。虽然有些学校和社区建设了体育课后作业家校共育平台,但在激发学生锻炼热情、提高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促进和谐共进家庭锻炼氛围等方面效果欠佳,家校体育共育的质量和效果有待提升。
(四)作业实施缺乏跟踪监管与多元评价
体育课后作业的评价与反馈是体现课后锻炼效果的重要数据,它能帮助学生明确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方向,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和锻炼策略,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与巩固技能的目的。然而,现阶段的体育课后作业评价方式普遍停留在表面单一的层次,比如是否完成、完成好坏。而并未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性指导或给出过程性评价,缺乏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的具体性指导方案。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未考虑到学生间的层次差异,缺乏一个系统化的平台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无法掌握相应的学生数据,从而难以对学生开展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二、基于“AI体育”的小学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钉钉智能平台“AI体育”中,囊括跳绳、体能训练、趣运动、AI健身、球类运动、云上运动会等十余个板块,涵盖个性化的作业内容与详细的视频讲解,能精准识别与捕捉技能动作,便于教师实时跟踪与评价。本研究经过前期资料调查和数据研究,现对依托智能平台“AI体育”小学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提出优化思路,以为相关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一)个性化作业的布置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提升核心素养。这也指向了在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多元教学、个性定制,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依托智能学习平台“AI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化诊断工具和平台内嵌的多项个性化内容,精准掌握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与潜在技能发展区间,可视化了解学生的运动与认知能力,为学生的运动发展“量体裁衣”。
例如,在水平一“跳绳”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从平台作业库中选取了5项体能项目、8项跳绳结构模块内容、4项“趣运动”类体感游戏作为学生的阶段提升项目。其中,体感游戏与亲子项目、耐力项目、灵敏柔韧项目相结合,按照校内体育课堂框架进行设计,包括准备部分——“切水果”×1组、“场景式口令训练”X2组;基本部分——个人项目1分钟不同形式的跳绳X3组、亲子项目跳绳组合项目;结束部分——体侧拉伸×1组、腰背拉伸×1组。阶段计划为4周,以每月“班级打擂”作为月考核。
(二)结构化知识的整合
以往教师在微信、QQ、钉钉等软件平台对学生实施线上指导时,都是以发送资源,让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模式相比较而言,“AI体育”则更具系统化、一体化的优点,它不仅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运动处方和技战术练习视频、图片,还能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形成智能化分析报告,并设计相应板块知识与技能结构化的练习项目。
例如,在球类大单元篮球项目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薄弱点,教师可以选择叠加式或组合式作业模块逐层设计,如“球性+运球+弹跳”。其中,球性包括单、双手抛接球(计数)、站立拨球、身体绕球等。每个练习模块包含运球视频讲解与教学、阶段训练目标、运动评价、负荷标准。对基本功较为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篮球组合练”模块,如“灵敏性挑战+体能+运球挑战”,个性化设置最佳练习项目,并让学生根据每次练习数据,自主评价、自我分析、自我调整。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终结性成果对其表现进行准确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精准定位、个性发展。
(三)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实施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依托“AI体育”将体育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效衔接,是实现体育教学“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有利途径。例如,在完成单元教学后,教师可以在“AI体育”平台的“终极赛场”模块中,选择对应的作业模块,并将模块设置成专项技能学习和专项技能闯关两个板块。其中专项技能学习板块中包含本单元技能教学的所有授课视频和辅助练习,即使学生不会该项技能也可以根据视频开展自学,学习达标后,再进行专项技能闯关。专项技能闯关板块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设置不同赛区,如趣味赛区、体能赛区、技巧赛区、挑战赛区等(如图1所示),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保人人能体验,人人有收获。每次“终极赛场”均设置积分榜,只要学生完成作业便可以获得积分,当个人积分达到一定的标准时,便可以解锁本赛季的“擂台争霸”,冲刺年级、校园积分排名。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学生合理开展体育锻炼,又能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实现“课堂阵地”转移,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同时,教师在实时监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过程中,更能发掘出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一步培养运动人才。
由此可见,运用智能平台“AI体育”进行小学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让作业以数字化、科技化的视频、图片+文字、游戏小程序等形式呈现,较以往单一的“钉钉打卡”模式更具交互性、趣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同时“AI体育”携带的体感游戏、综合体适能、亲子体能游戏等多种练习形式,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趣味化作业需求,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锻炼兴趣,让体育课后作业更具实效。
三、基于“AI体育”的小学体育课后作业的多元评价与反馈
依托“AI体育”智慧平台,教师不仅能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大数据进行过程性诊断,根据学生的练习时长、动作完成质量、历史锻炼视频与锻炼曲线轴等,为学生开展针对性分析,构建学生的运动能力图谱,建立个性化的运动档案与荣誉系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解决动作学习和练习难题,突破瓶颈、挖掘潜力。同时,依据平台作业端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提供的数据统计图,如学生完成质量等级图、作业参与情况数据图、作业完成情况数据图,教师还能实时分析和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战术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与调整学习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最后汇总学生的阶段性数据,形成完整的学生发展轨迹。
总之,基于智能平台“AI体育”设计实施小学体育课后作业,不仅能在作业内容上满足学生层次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其趣味性、交互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完成方式,也更符合当下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其多维度、多方法、多层面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能为学生的体育课后作业的优化调整提供多元化的运动处方,切实实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四、结语
综上所述,落实“生本课堂”根本任务的阵地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还应拓展和延伸至课外,小学体育课后作业正是体育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着力点。如何通过体育课后作业,让“教会、勤练、常赛、评价一体化”的理念从课堂延续到课外,让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双向提升从学校延伸到家庭,让“终身体育”的意识从个人延伸到社会,需要体育教师在其设计和实施上下功夫、做文章。依托智能学习平台“AI体育”探索、优化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路径,深入发掘体育课后作业锻炼价值,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上形成闭环,将开创“信息科技+体育”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振阳. 创新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新智慧,2019(05):8.
[2] 金林贵. 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2017,7(14):150-151.
[3] 周萍丽.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35):141-142.
[4] 陶鑫.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J]. 新智慧,2019(29):59.
[5] 郭雪飞.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75-76.
[6] 陈刚. 家庭作业,让体育课堂活起来:对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布置的思考[J]. 内蒙古教育,2020(15):67-68.
[7] 赖力榕. 趣味性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2023(20):105-108.
[8] 李伟. 体育家庭作业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J]. 田径,2023(02):48-50.
[9] 顾德新,吴嗣勇. 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对策[J]. 体育教学,2023,43(02):36-39.
[10] 孙晓光,彭丽娜,崔婷.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 中国学校体育,2023,42(08):85-86.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