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作者: 田正摘 要:小学班级管理在学生的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这些应用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参与度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核心素养;创新思维;全面发展
素养二字,素是指平素、日常;养就是教养、能力和修养。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解释为:素养是人通过后天修习锻炼形成的修养,是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品格的综合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素养的修炼和提升应该在于日常的积累。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将素养一词具象化、具体化、对象化。将其聚焦到学生的发展上,可分为三个板块、六个方面。三个板块: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个方面: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学前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说话、多表达,养成规范使用语言的习惯;小学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小学段,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所在,班主任可能会陪伴一个学生六年的学习生活。基于这一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果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开展工作,就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所以,一位有核心素养培养意识的班主任很重要。
一、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
1.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迫切需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明晰化、明细化,有利于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
2.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和国际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目前,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未来,要想使中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3.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如今,教育改革在发展中不断走向深水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建立的科学评价观很重要,对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终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可以科学地回答“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可以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功在平时,利在将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使其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班级管理策略成为促进学生综合成长的关键环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为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班级管理策略则是将这一理念落地实施的有效途径。通过制订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教师能够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学会合作、沟通、创新,从而更好地发展核心素养。
二、小学班级管理现状
(一)缺少人文关怀
班级管理没有营造相对平等自由的班级氛围,给予学生自我管理的空间狭小,班主任总害怕出差错,出现了管得太紧、太死的现象。这会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和自主发展。
(二)重行为轻精神
时常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可以看到一个现象:“教师说一二三,学生说都坐端;教师说四五六,学生说手背后。”这些做法在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注意力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实现精神上的引领。
(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没有科学开展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杜绝“一言堂”,创设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进而不断向好、向美发展。然而,很多班级管理并没有科学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这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健康成长,以及挖掘潜能,无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只体现在形式上,没有得到相关人员的真正关注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有学校的管理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学生的自身问题等。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审视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调适和跟进,全程呵护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一)将文化意识融入班级管理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有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班级氛围。
一是建立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班级文化,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氛围。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可以通过布置教室来完成,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精神文化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和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制订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学习任务,通过活动育人和任务驱动实现育人目标。二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可以精心设计内容生动、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展现科学精神,在学生心灵中根植科学精神。这包括意志力、专注力、自觉性、自律性等,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生态
自由、平等、公正、规矩,是班级良好生态的代名词。在班级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事物的认识,和其他学生、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有话不能说、有话不敢说。班主任作为管理者,应该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尊重、充分的表达机会;要在充分征求班级学生思想认同的基础上制订班规,科学地审视每一个学生。班规要有对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要求,明确惩戒标准,即“立法在前,守法在后,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学生就会心里有敬畏、思想有认识、行动有约束,自觉地成长为三观归正的人。
(三)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贯穿班级管理整个过程
小学班级管理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和健康生活。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树立“大学习观”,既包含知识的学习,也包含成长能力的习得。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班主任都可以设置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收获和成长。班主任要打破传统的学习观,不要片面认为学习只能在课堂上;活动设计要覆盖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在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健康生活理念,教给学生生活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四)专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发展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好的教育就是唤醒和培植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习得能力、强化修养、提升素质。学生的自主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是健康生活。在班级管理中,教会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因而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是为了健康生活,所以学习没有边界,健康生活可享用终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生活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实践中感悟,为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五)将社会参与意识融入班级的日常管理过程
小学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生的社会角色,培植学生的社会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该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担当,从而具有社会担当;也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感悟自己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时肯定与评价,表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学生充分感受成长和进步的快乐,为学生的自觉探索和创新注入动力。
(六)引导学生科学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
目标引领、任务驱动,一直是班级管理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制订三个层面的发展目标。
一是班级发展目标。班级发展目标要基于班情和学情制订,目标不宜过大、过空,要符合班级的发展实际。二是学生参与班级发展的目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目标要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分年级制订,目标要和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相匹配。三是学生在班级中的个性发展目标。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和班级发展目标相契合,是互相促进的,要在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开展。
(七)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积极赋予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角色,让学生自觉认同班级管理、参与班级管理,自觉成长为班级管理的支持者。社会角色意识不断强化,学生就会在心理发展中根植担当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角色赋予的责任。
(八)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保护和呵护学生好奇心的意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保护和尊重,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和陪伴、指引和鼓励。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营建开放、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九)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不断强化集体意识,明确班级目标,明确每一位学生在班级目标中承担的任务,明确每一位学生应该为班级目标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奔赴目标实现的道路上,每一位班级成员都应该为班集体付出努力和智慧。班主任在设计活动时,要有意识强化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跟随团队实现自身价值,为班级目标的实现甘愿付出努力;明确学生在班级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既付出劳动,又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进而能够自觉地合作、付出。在校园里,班主任将班里的学生全部给予管理头衔和管理任务,能够让班级学生互相管理又互相被管理,整个班级管理井井有条。
(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赋予学生健康生活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同步实施班级管理模式构建和社会实践,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等赋予学生管理任务,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中纠正心理偏差,培养社会责任感,走出心理误区,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隐私保护原则,要守好“秘密”;二是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明确学生是健康的,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等。
文章探讨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通过解读核心素养下班级管理的内涵、价值、现状,构建了核心素养下的班级管理策略,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参与度和创造力,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班主任在实施这些策略时,也应不断充实自身,以实现自身的持续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航.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构建探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2] 欧拉.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探究[J]. 知识文库,2024,40(13):68-71.
[3] 辛学伟.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 林区教学,2021(06):101-103.
[4] 陈翠萍.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有效沟通策略的实践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下李朗小学,2024:2.
[5] 张霞. 借助以人为本理念,有效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工作[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九.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新城实验学校,2023:3.
[6] 青海.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探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五. 乌海市蒙古族学校,2023:4.
(责任编辑: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