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探究

作者: 钱菲

摘  要:在学前教育工作中,通过游戏化的形式来进行幼儿的学科知识启蒙,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严格落实的。并且,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意识到游戏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并且通过游戏设计还能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所以说在针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时,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注重游戏的设计,要能够满足游戏的基本要素,才能确保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真正发挥优势性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活动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意义

(一)保证教学活动符合幼儿需求

如果幼儿园能够始终把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倡导游戏精神,能保证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观。教师和幼儿园需要正确看待游戏,与幼儿共同参与到游戏的设计和实施中。这就要求教师和幼儿园准确把握游戏的内涵和特点,从儿童身心特点的角度设计游戏,理解和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给儿童留下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二)引发幼儿对课程的重新思考

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必须坚持良好的游戏精神,分析什么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什么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将教学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游戏精神对教学游戏化的影响,反思哪些活动环节能实现游戏化。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教学游戏化,就需要教师秉承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了解教学游戏化,还需结合幼儿园的具体教学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从根本上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实施课程游戏化是改变学前教育初级教育的最佳途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顺利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前提。幼儿园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大胆放手,给他们更多创造空间和自由,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坚定践行游戏理念,并将其渗透日常生活。

(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儿童只有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才能获得学习该事物的稳定、持久的发展动力。因此,在幼儿进入专业学科学习之前,学前教育对学科知识的启迪和学科兴趣的培养是儿童未来接受教育的基础。因此,对学龄前儿童来说,让他们在学科知识启蒙的过程中感受到充分的乐趣,从而爱上一门学科,这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游戏设计中的首要考虑。所以通过游戏化的形式,既能够满足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同时又能够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学科知识启蒙,并且对不同的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这对幼儿未来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教育也具有长远影响。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对策

(一)注重生活游戏,锻炼幼儿社交能力

当代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启蒙时,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行为规范和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贯彻“生活即教育”,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设计有趣的游戏和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学的游戏性要求教师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发展和认知规律,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有效整合生活素材和游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强幼儿之间的交流,逐步提高幼儿的社会意识。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学原则,将游戏与生活融为一体,设计一些与幼儿日常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游戏。

例如在安全教育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幼儿很难真正记住和消化安全知识。为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将原本静态、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灵活的游戏,同时还可以加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食物、素材等。生活中幼儿经常能看到十字路口,也经常会在家长的带领下过马路。要想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可加入“安全出行,保护自我”的主题游戏,融合角色扮演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今天是周日,马路上有很多人。行人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会遵守交通规则在绿灯的情况下过马路,但有个别司机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即使是红灯也要继续开车,差点撞到行人,被交警拦下,交警对这名司机做出一定的处罚。在完成情境的创设后,教师可将幼儿分为多个小组,并鼓励各小组的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完成角色扮演。这样的游戏活动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使其能在游戏中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

又比如幼儿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对幼儿园的环境、人员等会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就可带领幼儿了解幼儿园的各个岗位,并鼓励幼儿去扮演记者,去采访医务室的医生、门口站岗的保安叔叔等。在完成采访后,各小组的幼儿可在小组中展开交流,分享各自获取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

再如教师可以开展“小小变装会”游戏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需要准备不同的衣物,包括外套、针织衫、卫衣等。然后让幼儿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穿衣能力。在幼儿一个人无法完成某些穿衣任务时,还可以邀请队友对自己进行帮助。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幼儿能够锻炼日常的生活技能,同时又能够与其队友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对提高幼儿的集体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布置亲子游戏,锻炼幼儿行为能力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教育和引导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实现对幼儿的有效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进步,必须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动,通过有针对性的亲子游戏提高幼儿的成长体验,在尊重幼儿天性的基础上,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考虑到家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为了保证亲子互动游戏的有效性,教师应设计亲子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家庭亲子游戏教育,让幼儿能与父母亲密互动,拉近亲子关系。例如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月相”,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在一个月内每天都与幼儿一起欣赏月亮,并记录下当天的月相状态。完成一个月的周期观察之后,家长要辅助幼儿根据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月相盘”的制作。教师则会根据幼儿上交的月相盘对他们的家庭互动游戏结果予以评价,在给予幼儿充分认可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多进行生活观察和动手实践。在这种亲子互动游戏模式下,幼儿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还能够在家长的引导和助力下,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魅力,这为培养幼儿探究自然的精神带来了帮助,幼儿的天性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幼儿素质教育目标由此得以实现。

(三)科学、合理地利用游戏资源

对游戏教学来说,游戏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游戏资源,开发游戏资源,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游戏教学的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深入了解儿童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游戏教学资源类型。不难看出,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现实因素,不断丰富、调整、归纳游戏资源,确保游戏教学能够有效开展。

例如在开展“过马路”游戏时,教师应该带领幼儿展开情境小游戏。教师要先布置游戏环境,如在地上画斑马线、在十字路口摆放红绿灯标志等,为情境游戏教学增添一定的氛围感。在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在马路上摆放小猪佩奇、灰太狼、喜羊羊等玩偶,给幼儿营造这些动画人物正在与他一起过马路的情境。教师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中的交警叔叔来一次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甚至,教师还可以结合“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新闻热点,自己扮演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测试幼儿会不会乐于助人,帮助自己过马路,提升幼儿的应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拉近幼儿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还能对幼儿进行德育。

(四)定期反思总结,提升游戏效果

教师是所有游戏的主要组织者,需要定期反思游戏教学的效果。游戏教学不光是让孩子快乐地参与游戏,更需要教师设定最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正式设计游戏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此次游戏活动需培养幼儿哪些能力,幼儿能借助此次游戏获得怎样的成长。

如在开展“讲卫生、懂礼貌,做健康宝宝”的游戏活动时,教师就需明确游戏的目的,即使幼儿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开展“数字宝宝”的游戏活动,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幼儿了解和认知一些简单的数字,了解数字的正确顺序,为其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还有一些游戏的目的是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锻炼其协调性、灵活性,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在完成游戏的组织后,教师就需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参与情况以及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衡量和判断该活动的实际教学效果。如果该活动的内容并未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那么就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进行深入反思。反思实际教学中哪些内容的设置足够合理,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足够新颖,已经实现了哪些教学目标,哪些教学目标并未实现,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借助反思,教师能合理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观察适时介入,延续游戏流程

在教学体系中,儿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标准是儿童能够在游戏中表达和感受。在完成游戏的设计和应用后,教师还应继续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任务并进行相应的记录活动: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和态度,了解幼儿游戏的情感体验,并将这些内容记录在文件中;同时,教师也需要认真倾听孩子之间的对话,准确把握孩子的真实需求,从而获得更真实有效的教学反馈。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活动流程,还能实现游戏化进程的合理延续,丰富幼儿的知识体系,实现其能力的稳步提升。在幼儿游戏中,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和设计者,适时开展观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开展超市购物的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幼儿选择收银员、售货员、理货员、顾客等角色。在情境和氛围的影响下,大多数幼儿都能“正常”购物,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并来到收银台支付。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主动扮演顾客的角色,询问扮演售货员的幼儿一些问题,如哪些商品值得购买,要求幼儿推荐一些商品;买了较多的商品,询问幼儿是否能送货上门等。对这些突然提出的问题,幼儿会出现较为慌乱的情况,但仍旧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其他扮演顾客的幼儿也开始模仿教师的做法,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顾客和收银员之间出现一定的矛盾,此时就可上前进行调解,了解事情的原委和过程,原来是因为扮演顾客的幼儿未能算清钱数。当两人争执不休时,教师需先让幼儿安静下来,并教导幼儿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也可让其他幼儿共同劝导。

(六)拓展游戏空间,增强课程游戏化的实用性

以前的游戏大都在室内进行,但是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应打破传统观念,将游戏搬进户外。在户外,教师可以设立涂鸦区,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然界的美景;开辟种植区,让幼儿体验四季的变化和农耕的辛苦与乐趣;创设野战区,锻炼幼儿钻、爬、跑、跳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性;建立沙水区,激发幼儿探索沙水特性;还有骑行区,让幼儿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学习查看地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引领幼儿教育的发展,这也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学前教育的理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教师应以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潜能,塑造优秀的个性。总之,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志敏. 幼儿音乐教育中节奏感的培养策略[J]. 知识文库,2021(21):64-66.

[2] 张晓英. 游戏化情景创设在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应用[J]. 漫画月刊,2021(32):24-25.

[3] 金梦怡. 关于幼儿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思考[J]. 读写算,2021(31):41-42.

[4] 王菊.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策略探讨[J]. 试题与研究,2021(31):87-88.

[5] 周菊. 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重要性[J]. 试题与研究,2021(31):191-192.

[6] 杨丽婷. 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研究探析[J]. 天津教育,2021(31):129-131.

[7] 王永秀. 浅谈幼儿园游戏教学的有效开展[J]. 基础教育论坛,2021(31):78-79.

[8] 钱进,李佳. 砥砺十年,京口学前教育把“优质普惠”跑进现实[J]. 早期教育,2021(44):4-5.

(责任编辑:陈华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