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孙玉秀摘 要: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古诗词的重要时期,也是探索学习方法的开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是单纯的作答那么简单,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感情和创新能力。古诗词内容丰富,意境美、韵律美,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古诗词;语文教学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其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语言无处不在,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强化古诗词教学,树立问题意识,通过与人的互动,使学生爱上古诗词;创新教学方法,在体验中体会学习古诗词的有用性,延伸教学内容,丰富考核方法,在激励中营造校园古诗词文化氛围。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采取多种方式,创造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课堂,使学生积极学习古诗词、了解古诗词、喜欢古诗词,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教育观念,编制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创造多元的讨论氛围,使学生在平等、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教师在教学前,要有问题意识,制订教学方案,提出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传授古代诗词时,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在讲解完毕后,要充分发掘和提炼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最后,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和学生就古代诗文主题展开讨论,将学习团体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理解他们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并进行价值交换,使他们通过互动和交流,体会到古诗词的丰富精神内涵,从而爱上它。
例如,在教授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时,首先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形式呈现鹳雀楼的实景图片、王之涣挥毫泼墨的画面等;接着抛出问题“为何鹳雀楼能看见黄河”“鹳雀楼有多少层”等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在朗诵完毕后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灵感;最后在阅读完毕后,将学生分组讨论,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将教育内容融合主流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情感表达
古代诗歌的内涵要比现代的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在阅读中会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把教育内容和当代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了解到,学习古诗词是有益的,可以了解历史。
例如,在教授王昌龄的《从军行》时,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提炼出来,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诗歌,符合现代所提倡的“爱国”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就有爱国的觉悟,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符合本次教学主题的古典诗词,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氛围中,感受到诗词表达的魅力,并将其记忆在心中。此外,教师要营造浓厚的学习古诗的气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古代诗词的情景。
再比如,在教授白居易的《暮江吟》时,教师引导学生在一起朗诵时,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夕阳西下,树叶上挂着露珠,月亮像是一张弯弓,再由学生在纸上大胆地描绘画面,真正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三、构建网络与古诗词相关的教学平台,促进师生交流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当的延展,通过搭建与古诗词有关的网上学习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在网上学到与古诗词有关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中国诗词大会》竞赛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让学生观看。在具体的古诗词考查中,要注重过程性,比如“飞花令”的古代诗词竞赛,使学生在竞赛中对古代诗词的奥义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分组朗诵古代诗词,在朗诵结束后,教师点评其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
再比如,教师在对杜甫《绝句》进行解读时,可以让学生组织一场朗诵竞赛,根据学生是否能够读出杜甫的心境来评比,因这首诗看似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山水风光,实际上却流露出了诗人的失落和对希望的精神追求。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而且古代诗词和现在的社会相去甚远,与现在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区别,光靠基础知识很难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教学时,要从现实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它和传统的诗词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画作、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从画作、照片、视频中感受到更深刻的意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图片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学生一个个地指出相应的图片,并利用古典诗词中的诗句来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味每一句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教师也可以把意境转化为一种渐变的影像,并在影片中用中文标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能够从某种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五、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更新,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语文专家精挑细选而成的优质作品集,尤其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古诗词,选取的都是意象丰富且韵律感比较强,读起来很“顺溜”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朗读,从多方面着手,对古诗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感知体味古诗词的意境与韵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朗读或者角色扮演等,通过朗读先对古诗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学习其中的生字等;接着集体朗读,学生通过共同阅读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感悟其中的结构音韵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可以进行沉浸式阅读,通过对古诗词中不同角色的分析思考,表现出当时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总之,多人阅读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多角度深入体味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读出诗中的感情与韵味,使得学生感悟其中的魅力。
以《望庐山瀑布》一篇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此首诗篇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声朗读。此篇为李白所作,气势雄厚,用词押韵,无陌生词汇,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通过朗读,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自行反复多次阅读,能够讲述诗中所描写的内容。之后教师再给出一个规范性的答案,诗文的大意是: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从远处观看好像是瀑布挂在山前。仿佛三千尺的瀑布湍流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垂落而下。在学生理解句意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归诗词,再次朗读,感悟诗中所描写的美景,让学生先对表层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六、加强对古诗词的指导,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掌握
由于学生先天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从小就表现出了差异。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程序化地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势必会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其收获将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掌握,而有的学生可能仍然跟不上教师课堂的节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只是在教师的督促之下进行被动式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对中国古诗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引导,逐渐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能力。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而基础扎实的学生已经进入了深层次的古诗词理解。所以教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循序递进的方法提出问题,逐渐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以白居易的《草》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此诗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对问题的提出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首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诗词大意。此诗为白居易所作,口语化的表达人人都能看懂,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答出此题;其次教师可以提问这首诗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可以从这首诗中学到什么,从而将古诗中蕴含的感情再度升华。
七、运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累堪称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宝藏。千古名篇、名人佳句不胜枚举,这些古诗词流传至今一方面具有极高文学价值,从整个篇幅到诗词中的一字一句都具有文学的馨香;另一方面是这些名篇中的某一句激起了人们思想的共鸣、情感的激荡,发人深省,回味悠长。不同的名篇名句可能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喜或悲,教师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发现并品味其中的哲理。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认知能力都很有限,教师需要耐心地为学生逐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品味诗词中的内涵与哲理。首先理解古诗的整体意蕴,其次逐句进行分析,接着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尝试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讨论时间结束,最后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发言和古诗的注释做出总结,对讨论的重点词句进行点评并带领学生深度分析全诗,将名句的内涵融合进诗词的情境,了解作者的心境,循序渐进地体会诗中名句的意义,使得学生古诗词分析能力、核心素养日渐提升。
以古诗《题西林壁》为例,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诗词大意,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写景诗,描述了庐山的崇山峻岭和迷蒙的美。诗人苏轼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观赏山中的景色,看到了不同的景色,感到并没有看到庐山的“真面目”,感悟出原来是“身在此山中”,需要远离庐山,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正面目,体会到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首先,学习汉语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意境、美的事物、美的人物,从而引起写作者的情感共鸣,对语言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古诗词种类繁多,通过背诵、默写、分析等方式,能够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古诗词素材,逐步奠定了古代文学的基础,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了他们的创作,从而培养其表达等各项综合素养能力,使其在浓郁的诗歌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感情,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 叶虎琴.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J]. 家长,2021(12):111-112.
[2] 陈怀英. 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2020(86):15-16.
[3] 耿一凤.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J]. 小学生(中旬刊),2020(08):92.
[4] 肖基兵. 刍议小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A]∥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八)[C]. 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14-16.
[5] 张艳霞.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A]∥语文报.2020年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C]. 2020:705-707.
(责任编辑: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