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统编教材 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江玲 黄辉

摘  要: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中明确揭示了这个单元的训练要点,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引导学生一起精准解读,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落实语文要素。教师要充分利用统编教材提供的习题、泡泡提示语、插图、语文园地,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学以致用,为实现“不教”的目标努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优化学法;迁移实践

“简单、好教”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里有不少老课文,也增添了古诗古文,教材内容没有变浅,数量没有减少,但语文教师教起来简单了。多年前部分教师“不知道教什么,每年都这么教”的困惑局面没有了。如今打开统编教材,从单元导语页就能看到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同时,每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一致,内容集中。纵观各年级统编教材,学习梯度也明显,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到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到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以教师教起来感觉“简单、好教”。

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构建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统编教材执行总编陈先云认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

语文要素是方向,只有真正转化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彰显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要结合语文要素的内容,结合课文的具体特点,促进语文要素的转化方式,真正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助力。

本文接下来从三方面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借力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从此提升语文能力。

一、从整体到局部,从集体备课到个人上课

有的教师拿到一册书,就从第一课钻研,钻研一课上一课。这样走一步看一步的方法不容易找寻本单元的共性,也不容易发现课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较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下象棋,如果走一步能看三步,甚至看得更远,宏观掌控全局,那么胜算的概率就更大。面对教材亦如此,教师如果能从整体入手,就会得心应手很多。

拿到一册教材,教师先初步阅读每个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对8个单元的内容和要求有个初步印象,再看他们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每个单元时,按照4个步骤依次进行(以六单元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1. 单元通读。通读第一单元教材,从单元主题、学习要求到课文、语文园地。

2. 教师集体备课。一是一个组的教师在一起备课,共同探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情景交融;二是按整单元备课,即把一个单元当作一个整体,让学生了解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明确主要要学会什么。

3. 引导学生充分预习。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可以让学生自行尝试解决字词问题,并做好旁批,写下自己的质疑和初步所得。若学生还不具备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就引导学生去做预习,列任务单,追踪预习过程,评价预习效果。

4. 有序上课,心里有谱。一是比较阅读。本单元要求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联想到其他事物”,课文中作者看见了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喜悦;新学期看见焕然一新的学校、教室,以及两个月不见长高了的小伙伴们,充满了思念之情;宗璞的丁香花和纪伯伦的花之歌,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引发了诗人的孤寂等。教师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由不同的景生发不同的感悟,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二是早做准备。比如“词句段的运用”中分号的用法,教师不必在园地学习时单独提出,可以在学习课文时随堂讲解,或者作为课后任务单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又比如“借助拼音认识地名”,教师只需要在还没有正式学习之前,提醒学生留意和搜集在生活中见到的地名拼音。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再学习,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归纳知识,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灵活自如地教学需建立在师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

二、充分运用语文要素,借力优化学法指导

语文要素分布在每个单元,训练目标呈现出连续性、层次性、发展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要充分依托教材中的“学习要求”“泡泡提示”“课后习题”“插图”“阅读链接”,千万不要将语文学习简化成“完成要求、获取答案”,应该将语文要素训练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尝试着对同一个知识迁移另一训练点进行梳理,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指路。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教给学生把握长文章的方法。“泡泡提示”就是一个好的契机,要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如《小英雄雨来》中有两个泡泡提示,第一个泡泡是“读完这部分,我们要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此处可以教学生“读长课文可以化整为零,分解压力”的方法。第二个泡泡是“李大叔是谁?前面好像提到过,我再看看前面的内容”,此处可以教学生“读长课文要瞻前顾后,前后联系”。充分运用“泡泡提示”,为教学助力。

课后习题要充分运用。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将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凸显了语文要素,构建了知识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编排了三个习题,分别是“为什么说雨来是个英雄”“给每个部分列小标题”“说说景色描写的作用”。第一个习题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关注细节。理解“英雄”的含义和品质,让学生从心灵上受感染,这是语文的人文性和核心素养的体现。第二个习题,列小标题。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列小标题的多种方法(如抓主要事件,找关键语句等)便是突破这个习题的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可以给长文章列几个小标题,再把小标题连接起来,便是长文章的内容了”。第三个习题是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个难点,景生情,写景一般是为烘托气氛和人物感情。这个习题需要把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体会感情,不仅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而且“语文味”也浓了。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写景的句子和文章时,把景与情相联系;在写文章时,巧妙用景物衬托人物心情。

“插图”和“阅读链接”不容忽视。这就像电视剧里没有配角,剧情无法完整,“插图”和“阅读链接”就是金牌配角。统编教材的插图,有照片、有绘画,形式不同、风格迥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师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

比如《芦花鞋》的插图,让学生欣赏到了美丽的芦花鞋,激发了阅读兴趣,带给学生身临其境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出课文的故事情节——买鞋、送鞋,一系列情节历历在目。插图利用好了,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想象能力。“阅读链接”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拓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或写作背景或其他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还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师充分利用好统编教材的这些语文要素,在运用中教给学生方法,就能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三、利用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以致用。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理解的层面对文本的内容、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全面解构,明确迁移训练的方法和维度,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素养的不断发展,从而在迁移训练的过程中巩固学生认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当学生在低年级时,提出的问题通常五花八门、无边无际,教师要少训斥多鼓励,不要扼杀学生提问的欲望。如果低年级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学生到了高年级,就会认为——如果不是做题遇到不会的问题就“没有问题”,或者有问题也只在心里并不表达。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时有个宝贵经验,即“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在阅读中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试着写下来、说出来。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提问的过程。学生的习惯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有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决心,坚持让学生不断质疑,就可能实现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能力提升”的目标。

(二)语文要素的拓展与深化

一是设计练习时,不仅要针对课文,从易到难的推进,更要联系生活,让练习充满生活的味道。比如学习《草原》一文,教师可从蒙汉情深中引发练习,让学生搜索记忆“你在生活中经历过什么难舍难分的场景”,说出来或写下来。

此外,练习还要有时间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概念,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二是发散语文要素,比如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口头说服教育,潜移默化影响,还可以引领学生背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三)培养学生情商,助力语文要素提升

语文教师离不开文字和情感,比如教师可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对父母、对长辈、对祖国抒情表意,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情绪,及时疏导,并记下活动过程,师生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这都有助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少年,也为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带来启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个要求通俗一点儿讲,就是要求重视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情感的人,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是语文要素的升华。

当然,具体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都未必在几次教学中就能形成,它需要在长期不断地训练中落实,在漫长过程中不断锤炼。因此,教师要能从具体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梳理出统编教材中的一条主线,明确这一单元中训练的标准和尺度,从而提升语文要素训练的针对性。充分学习和挖掘教材的价值,教会学生学习,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信森. 落实语文要素应分三步走[J]. 广西教育,2020(01):93-94.

[2] 王培茹. 凸显要素 提升素养——浅谈部编版第一学段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落实[J]. 新教师,2017(12):58-59.

[3] 蔡燕燕. 落实语文要素 提升语文素养[J]. 新教师,2021(06):69-70.

[4] 张宸瑜. 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教学落实策略[J]. 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01):66-67.

[5] 张立华.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0):62-64.

(责任编辑:秦  雷)